首頁母嬰 > 正文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2022-07-24由 常青藤爸爸 發表于 母嬰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如果問

“你如何看待碰瓷兒的人?”

我相信,九成以上的人回答估計都是“討厭”“噁心”“深惡痛絕”“社會毒瘤”之類吧!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小品《扶不扶》)

所謂碰瓷兒,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把莫須有的罪名栽贓給別人。

常爸今天為啥要講這個?跟育兒有啥關係?其實最近看到一個詞叫

“碰瓷式教育”

,讓我實在太感同身受,不吐不快了。是的,有不少父母也是“碰瓷”的行家裡手,只不過他們碰瓷的物件不是司機、路人,而是自家娃。

把孩子當情緒垃圾桶

幾天前,一個媽媽在上班時突然接到孩子外婆的電話:

“你趕快回來把孩子接走吧!”

媽媽就很納悶,直到她看到了家裡的監控回放,才明白髮生了啥。

那天中午,孩子爸爸在睡覺。外婆就想帶孩子出去,但孩子不願意,可能是心情不好,聲音裡帶著哭腔。

帶過娃的都應該知道,2歲的孩子正是脾氣大、性格倔的時候,就在外婆準備帶孩子出去時,孩子爸爸突然衝了過來,“啪”地一下打了孩子一耳光。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緊接著,他一把抓起孩子扔到了沙發上。孩子沒坐好滑到了地上,爸爸卻絲毫沒有擔心孩子有沒有磕到哪裡,又一把抓起孩子狠狠地摔到了沙發上。

緊接著,他一隻手壓著孩子,一隻手使勁地毆打孩子。只有外婆拼命護著孩子,可她一個老人家,又哪裡是一個壯年男子的對手?

儘管我不在現場,但從爸爸揮動胳膊的狠勁裡也能想到那個被打的2歲孩子有多驚恐,有多痛苦。

直到媽媽回家,孩子的臉還是又青又腫,後來去了醫院,被醫生診斷為軟組織挫傷。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而這個爸爸還堂而皇之地說,是因為孩子太鬧打擾了他午睡,才讓他情緒失控的。

這讓我想起有人還企圖給唐山燒烤店的暴徒洗地,說他們是“喝多了”。喝醉酒的場面我們見得多了吧,有幾個真正的醉鬼會揪著自己領導打罵嗎?

明明是自己無能,控制不住情緒;明明是自己自私,全然沒有為人父母的責任心,卻把所有錯誤推在孩子身上。如此這般無恥、不要臉,恐怕連碰瓷專業戶都得甘拜下風。

而把孩子當情緒發洩的垃圾桶的現象,在生活中也並不少見。

我有個同事就曾講過一件讓自己後悔不迭的事:有一天她開車回家,路上因為堵車和別人鬧了不愉快。回到家一肚子氣的她,看到兒子樂呵呵地在看《熊出沒》,頓時火冒三丈劈頭蓋臉一頓罵:

“你作業寫完了嗎就看?”

“都多大了還熊大熊二的,好意思嗎?”

“我天天這麼累,你就不能自覺點?爭氣點?”

……

吧啦吧啦說了一大堆後,同事心裡的那口氣終於出來了。可當她抬眼一看,發現兒子滿眼是淚的時候,她簡直恨死自己了。

因為自己心裡不痛快,就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歸咎到孩子身上,把內心的怨氣一股腦兒傾倒給孩子,

這種“碰瓷”式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傷害遠遠大於教育意義。

除了這種顯而易見的碰瓷,還有更隱蔽的碰瓷。

拿別人的錯,罵孩子

我有個朋友前段時間跟我吐槽自家上五年級的兒子“不聽話”。他家兒子的調皮我也略有耳聞,但是聽完朋友的吐槽,我卻真挺同情那個孩子。

那天朋友跟孩子遛彎的時候,看見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偷偷摸摸聚成一堆,每個人手裡都拿根菸擺著研究怎麼抽。

朋友就很看不慣,問兒子:“你有沒有也跟他們似的偷偷學抽菸啊?”

孩子搖搖頭。

但是朋友並沒有打算就此結束談話,而是決定抓住這個“可教時刻”好好教育一下兒子:

“要是讓我看見你抽菸,你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明明不是我的問題,你卻威脅要賞個“竹筍炒肉”,誰聽這話心裡都會不舒服吧。孩子就頂了一句:“我要是想幹啥,能讓你知道?”

看著孩子那桀驁不馴的樣子,朋友瞬間就腦補齣兒子蹲在角落裡學抽菸的樣子:“我就知道你小子不聽話,為了懲罰你,這周的零花錢不給了。”

孩子自然不服氣:“你又沒有看見我抽菸,憑什麼懲罰我?”

朋友:“這就是為了讓你長記性,小小年紀別學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又沒錯,讓我改什麼!”丟下這句,孩子就氣哼哼地獨自跑回家,留下我朋友在風中凌亂。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電視劇《小捨得》)

朋友也很委屈,他之所以給孩子說那麼多,就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孩子怎麼就不懂自己的心呢?

他不知道的是,雖然父母有意識地抓住可教時刻給孩子適當的引導是不錯,但他的做法完全是南轅北轍了,那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完全讓談話從“教育”變成了“教訓”。

孩子要是真犯了錯,你教訓兩句也沒啥大問題。但孩子沒犯錯,你“教訓”的理由完全就是憑空捏造、虛假想象,這不就是碰瓷兒嘛!

“可教時刻”與“碰瓷”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你是否給孩子講清楚了

“是什麼”“為什麼”“應該怎樣做”

這幾個問題。

比如“學吸菸不好”這個問題,朋友要是從菸草裡有致癌物,會對呼吸系統、智力發育產生很大危害,或者從同學和老師都不喜歡吸菸的人等方面給孩子講解吸菸的危害,那就算是真正抓住並用好了“可教時刻”。

可是如果僅僅從“你要是吸菸,我就打你”這個角度讓孩子體驗危害,就完全是一種威脅和恐嚇,只會讓孩子覺得更委屈。

看完我朋友的故事,大傢伙還覺得碰瓷兒離自己遠嗎?再講一個我們更容易碰瓷孩子的形式。

小問題無限放大

我有個親戚曾被碰瓷過。他在衚衕裡開車,一不小心撞到了前面騎腳踏車的人。親戚趕緊下車看對方有沒有受傷,看來看去發現連個擦傷都沒有。

親戚想著小事化了,就提出拿二百塊前賠償對方。沒想到對方不依不饒,捂著胳膊、腿一個勁兒地喊疼,還說要讓對方賠償誤工費、精神損失費。

沒辦法,只能帶對方到醫院進行各項檢查。一圈下來,什麼問題都沒查出來,但是檢查費花了一千多。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小品《扶不扶》)

把小問題無限放大,這種碰瓷套路不少家長也正用在孩子身上。

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吐槽自己老公。

早上爸爸和兒子一起洗漱,兒子擠牙膏時不小心用過勁,牙膏濺到了鏡子上。原本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錯誤,只要用紙巾擦乾淨就好了。

可爸爸卻像是發現兒子犯了什麼罄竹難書的罪狀一樣,一邊奪走牙膏一邊大聲斥責孩子:“幹啥都不行,擠個牙膏還能給呲到鏡子上,我看你長大也是個廢物!”

聽到爸爸這麼說,孩子就像霜打的茄子,一下子就蔫了,早飯都沒吃就去了學校。

孩子只是一次沒擠好牙膏,何至於上升到“智力低下”“自理能力差”“沒前途”這個高度呢?這明顯就是無限放大了孩子的失誤,典型“一棍子打死”的教育方法。

下面這些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這道題都不會做,笨死了!”

“你不好好吃飯,就是個壞孩子。”

“你考不上好初中,就上不了重點高中,上不了重點高中就上不了名牌大學,上不了名牌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這輩子就完蛋了。”

……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電視劇《小歡喜》)

而之所以家長很容易放大孩子的錯誤,源於一種古老的心理機制——

負面偏差

(negativity bias),人們會更容易注意到負面資訊和事件。

在遠古時代,“牢牢記住不好的事情”能幫助我們躲避危險,繁衍生息。但在現如今,

抓住孩子的錯誤無限放大和演繹,只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那個因為擠牙膏被爸爸罵的孩子直到中午回家吃飯還是悶悶不樂,直到爸爸在媽媽的提醒下道歉,孩子的臉色才由陰轉晴。但有太多的父母,自己碰瓷了孩子還不自知,孩子心裡萬分委屈,卻始終等不到一句道歉。

而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孩子作為自己碰瓷的目標,正是因為抓住了孩子的軟肋:

依賴父母

在孩子還沒有生存能力之前,父母就是他們唯一的靠山。所以,即便被冤枉了、覺得委屈了,孩子還是會選擇隱忍和接受。久而久之,就會讓父母產生一種錯覺,“碰瓷”是一種效果良好的教育方式,更肆無忌憚地運用在日常相處中。

論“碰瓷兒”,有的爹媽是專業的論

(電視劇《法醫朝顏》)

一個網友說,自己的父母就特別喜歡“無中生有”“以偏概全”,所以不管她做了什麼,都會招來父母一頓罵。長大後的她,行事小心翼翼,一度陷入抑鬱中不可自拔。

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愛,不應該成為被父母綁架、勒索的理由。

如何做到不碰瓷孩子?

我想最重要的是父母要

培養邊界感

。我的情緒我負責,我的問題我解決,不要把自己的問題和情緒推脫到孩子身上,把自己和孩子看做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沒有義務為父母的不良情緒買單。

孩子吞下的委屈不會喂大他們的格局,只會讓他們感到憋屈和壓抑。

你有過碰瓷孩子的經歷嗎?或者你是否有被父母碰瓷過?歡迎分享你的體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