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2022-06-10由 星火攻略 發表于 母嬰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大部分人對西方父親們的普遍印象,都是朝氣蓬勃、活力四射,像是散發著燦爛光芒的太陽,溫暖又充滿力量。

但是,說起中國的父親,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沉默、嚴肅。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父親送朱自清坐火車北上,遭遇家庭、事業接二連三的變故後,不想讓孩子擔心,所以佯裝輕鬆;對即將遠去求學的孩子牽掛不已,最終滿心的掛念也只藏在一兜橘子和一句看似淡淡地“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的話語裡。

朱自清看著父親蹣跚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流下了眼淚。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作家李承鵬在《父親是世上最不堪的鬥士》一文裡,也寫過類似的在車站流露的父愛場景:

“你看春運期間的那些父親,他們迅疾地從車窗翻進去,動作粗俗,表情難看。倘搶到一個位置必大聲招呼,怕被別人再搶了去。剛坐定,就忙著找開水泡麵,或用粗糙的手擦拭著蘋果讓孩子吃。

他們愛孩子,還要在孩子面前裝得若無其事

。“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父親習慣把生活的不堪和自己的倔強藏得很深很深,就連李承鵬本人也是這樣的父親:

“曾經的一些事情讓兒子哭了,說再也不練網球了,因為我為供他練球,太辛苦。我大笑著騙他,告訴他:’你不知道,老爸我其實是有很多錢的,我暗地裡其實是一個有錢人,你看,這是銀行卡,這是存摺……”他很相信,深以我為驕傲。”

從名人到普通人,中國父親不遺餘力地踐行著沉默又有些沉重的父愛。

前段時間,某衛視做了一期關於父子情的綜藝節目。

節目組播出了一段鞍鋼普通職工的父子採訪實錄,讓很多人對中國式的父愛感慨萬千,很多網友都說這就像自家場景重現。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大部分父子都提到了缺乏交流的問題,兒子對父親更多的是敬畏和疏離,而父親也跟孩子因各種原因保持著距離。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不善言辭和不善表達愛意是中國父親的特點,對孩子的關心都被父親們嚴實地藏在威嚴的外表之下。

父親們全部脫口說出兒子喜歡吃的菜,但卻很少跟孩子們交流,更不會輕易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意。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雖然,孩子們都能夠感覺到這些來自父親的、看似若無其事的關懷和愛意。

可明明是愛意,卻又為何覺得這樣愛意沉甸甸地堵在心上?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不善溝通和表達、不喜表露情緒。中國父親們普遍遵循著嚴父準則:

少言而有威信

。愛要藏在心裡,總是掛在嘴邊顯得廉價。生活的酸澀,要自己一人吞下,不與家人傾訴分享。

如此這般沉重而又隱忍的中國式父愛,受教育、社會和家庭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延續了了數代人。

1.從小到大的性別教育

“男兒有淚不輕彈”:從小壓抑自己的情緒

打針不能哭、摔倒不能哭、遇事不能哭……

一切都因為是男孩,而男孩就應該勇敢堅強。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哭,這樣的行為,在很多人眼裡是懦弱的表現。但從本質上來說,哭只是一種發洩情緒的方式而已,和沉默、傾訴一樣,沒有性別之分,更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在學校和同學發生衝突,女孩回家可以傾訴、可以落淚;而男孩得到的“待遇”多半是自己擦乾眼淚,要麼少說話自己消化情緒,要麼就自己用拳頭打回來。

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教育理念,剝奪了男人正常釋放負面情緒的權利,也堵住了他們正常表達負面情緒的出口。久而久之他們習慣用沉默或者武力解決問題。

“做有男子氣概的事”:有失偏頗的性別標籤

60-80年代的大部分家長,不認同玩具、興趣、愛好無性別之分這個觀點。

男孩子不能喜歡粉色,因為“娘娘腔”;

男孩子不能喜歡洋娃娃,因為那是女孩子的玩具;

喜歡玩“過家家”是異類;

如果只喜歡唱歌舞蹈,不喜歡籃球、足球等帶有身體對抗的體育活動,在學校更是“不妥”的行為,甚至愛說話也給人“滿嘴跑火車、辦事不牢靠”的印象

……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這樣有失偏頗的性別教育和性別標籤,隨著年齡增長會變成一種

隱形的性別歧視

在外呼風喚雨的才是真男人;在家照顧妻與子,做點家務事的男人,多半是“沒出息”的男人。

所以,這個時期的大部分父親都極少參與育兒,少數教育孩子的時刻都是板著臉,擺出大家長的姿態,把孩子和自己遠遠地隔離開。

情緒被壓抑,興趣性格被貼上負面標籤。

早年間的男孩子們在成人後,學會了男兒有淚不輕彈,也學會了對所有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避而不談,也學會了把偶爾脆弱的自己用沉默緊緊包裹起來,因為在整個社會看來,落淚和傾訴都是“

不爺們兒

”的行為。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2.成年男人遭受的性別歧視:男只能“主外”

作為丈夫和父親要扛起一個家,一定要“男主外”

自人類社會建立以來,男人就要肩負外出狩獵的責任,給妻兒和部落族人帶回食物和物資,而女人們負責安排生活。

“男主外,女主內”、“男耕女織”這樣的生活方式,從千年前就固定下來並延續至今。

在我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先生為了趁人少的工作日帶她出去玩,經常調休。

一個老爺們兒揹著一揹包的嬰兒用品,時常會在公園或者遊樂場裡聽到很多老人嘀咕:

“喲,爸爸自己帶孩子出來啊?給孩子穿太少啦!一個大男人自己怎麼帶孩子?”

“嚯,你一個人帶孩子啊?今天不上班嗎?”

更有過分熱情的老太太語重心長“教導”他:“男人還是要上班,不能把經濟壓力都給女人抗。男人不能在家帶孩子。”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雖然社會不斷在進步,但是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社會還是無法接受男人持家,做一些“雞零狗碎”、“婆婆媽媽”的事,大家還是預設男人應該去闖天下,而家裡的事留給女人們做就好。

全職媽媽在如今的中國社會都尚未被大多數人認可,更別說全職爸爸了。如果誰家是爸爸負責全職照顧孩子,絕大部分人會下意識認為這個爸爸“吃軟飯”、“不賺錢”。

其實育兒應該是父母共同的責任,而具體如何分工由很多因素決定,性別只是其中一項因素,並不是決定因素。爸爸可以比媽媽更細心;爸爸可以下廚為孩子烹飪美食。

“男只能主外”這樣的性別歧視,剝奪了許多有著強烈意願陪伴孩子成長、參與育兒的父親們的權利。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壓力自解、收入要高

在職場打拼的日子,無論男女都身披鎧甲,像機器般在高壓中執行,尤其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

社會對母親們沒有過高的收入要求。可對於男人們,尤其是一家之主的父親們,高收入才是家庭和社會檢驗他們的直接標準,而能者多勞多收穫所帶來的高強度工作量和高壓則無處釋放,畢竟男人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再苦再累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包貝爾在某期節目中,談到自己曾經面臨巨大的財務危機,但是對妻子閉口不談。作為一名丈夫和父親,不想讓家庭陷入危機,所有的壓力都是自己默默扛下,他知道妻子會拼盡全力與他共度難關,而這正是他的壓力來源。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我想,大多數丈夫和父親都有著相似的想法。

我先生也是這樣。不管工作壓力再大、精神負擔再重,回家也是一句話輕輕帶過,我知道他在家門外已經整理好了自己的一切情緒;對自己節儉之極,卻經常給我和女兒禮物與驚喜。

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父親:平時削減自己的一切開銷,到了週末跟孩子一起,什麼要求都滿足;出差在外自己去便宜小麵店隨便解決三餐,返程的時候給孩子帶很多紀念品和土特產。

每日通勤地鐵裡、公交車上的疲憊身影伴著晨光而起,迎著星輝而歸,沒有喘息的權利負重前行,這就是大部分中國父親的寫照。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就如作家李承鵬所說的一樣:

倘若孩子們發現我們的不堪,才是我們最大的不堪

。我小心翼翼隱藏住自己不堪的奮鬥,努力掙錢,每天把鬍鬚颳得乾乾淨淨,穿著整潔的衣服,讓兒子覺得父親其實瀟灑和浪漫,不甘人後,不輸於人,我不要兒子看出我的不堪。我已是父親。”

3. 父親長期缺位,只能依靠“詐屍式育兒”樹立自身威信

主動缺位

在中國,一個孩子的出生伴隨著真正家庭矛盾的開始,這樣的矛盾牽扯三代人。

因為各種各樣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中國家庭主要依靠老人帶孩子,一些老人甚至出錢又出力。父母無暇也無力照看孩子,出錢又出力的老人自然而然就掌握著育兒話語權。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因為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傳統思想,爸爸們不參與育兒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男人需要賺錢養家。在這樣的教育和社會潛意識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男孩、丈夫、父親,理所當然地主動迴避參與育兒事務。

被動缺位

在全家齊動員照顧孩子的浪潮中,媽媽和老人們的熱情把爸爸遠遠拋在身後。

“大男人不會抱孩子,手重!”

“大男人換什麼紙尿褲,你們不會!”

“大男人做什麼這種婆婆媽媽的事!”

“媽媽平時管孩子,爸爸要在關鍵時刻拿出這樣的威嚴!”

“男人帶孩子就是靠不住!”

……

上面的這些言論,大家覺得眼熟嗎?

那些有強烈意願參與育兒的爸爸,在一次次的打擊和“鄙視”後,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做多錯多,不如不做。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父親們在家庭中的參與度越來越低;對孩子成長的參與越來越少;父親的家庭和地位和話語權也就越來越低,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但是作為一家之主,還想要家庭地位和話語權,尤其是對孩子的管理和掌控權。所以,詐屍式育兒應運而生。

長期缺位、缺乏溝通,也沒有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的父親,只能拿出威嚴樹立自己的權威。吼幾句,打幾頓,就算是管教了,這就是大部分孩子覺得父親是威嚴而有距離的原因。

其實,男人帶孩子不一定比女人差,他們只是缺少鍛鍊的機會。

我女兒出生的前三個月,尤其在第一個月。我先生全權負責照顧女兒的一切:洗澡、拍嗝兒、哄睡、沖洗奶瓶,換尿褲,他哄睡女兒的機率比我更高,女兒在他懷裡比在我懷裡更踏實更安靜。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現在女兒4歲半,他成了女兒最好的玩伴:和她一起做一些“傻傻”的事;一起在公園大笑奔跑;滿足她的好奇心,帶她四處探索,摸爬滾打。

女兒跟他在一起更容易嘗試新事物,也更勇敢。他們倆會在一起完成一些媽媽體力無法支援的微刺激運動,比如飛機抱、丟高高。女兒最喜歡的親子游戲是“人體攀爬架”:爸爸只在站在那,她就衝過去手腳並用爬到爸爸脖子上吊住,再把自己“彈射”下來,樂此不疲……

都說父愛如山,為什麼中國的父愛總是格外沉重

其實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衣服搭配得不夠精緻漂亮;一頓飯沒吃好;吃了點零食,喝了點飲料;摸爬滾打運動髒了衣服,都是小事……焦慮的媽媽和長輩們大可不必上綱上線,覺得爸爸帶孩子不靠譜。

誰不是一邊學習一邊成長,那些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才能教會我們要如何為人父母

社會在進步,新一代80後、90後“奶爸”也正在成長,他們正在比上一代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育兒中來,更善於學習育兒技巧和建立親密親子關係。

但是社會的進步,也為如今的父親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傳統觀念和現代理唸的衝擊讓父親這個角色更加複雜,他們要更多地肩負起育兒責任。與此同時在高壓的職場環境中依然要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生活與工作無時無刻地在撕扯著新一代的父親們。

媽媽們能透過傾訴排解自己的壓力,也希望新一代的父親們也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積極參與到育兒事務中,向硬核又溫暖的父親形象更靠近一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