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關於奶瓶,你需要知道這六大真相

2022-05-31由 馬蕾孕哺育 發表于 母嬰

關於奶瓶,你需要知道這六大真相

每一位媽媽在生寶寶之前,都會寫上滿滿一張紙的待產清單,而這其中,一定少不了奶瓶的身影。

的確,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廣告上,形狀各異、外觀可愛的奶瓶,隨處可見。因此也在無形中給了媽媽們一種“奶瓶是必需品”的錯覺。

待產包裡真的必備奶瓶嗎?

產後沒奶是打算母乳餵養的媽媽們最為擔心的事。很多過來人的經驗會告訴媽媽:“前三天是沒有奶的,所以一定要準備奶粉和奶瓶哦。”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媽媽的乳房從孕中期就開始可以產生乳汁了,一直持續到產後1-2天,被稱為泌乳I期。所以一般情況下,媽媽的奶水從產後第 3 天開始就慢慢變多,少數人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推遲幾天。

剛開始只有幾毫升,水珠樣大小,這就是寶貴的初乳。雖然量少,但卻彌足珍貴,滴滴都是精華,當中含有及其豐富的免疫因子,為初生寶寶提供周全的免疫保護。

更有趣的是,足月嬰兒皮下脂肪為棕色(正常人皮下脂肪為白色),是很好的能量儲備,健康足月的寶寶出生前一兩天即使沒有吃進東西,也可以靠這個度過。

所以媽媽的乳汁供應跟寶寶的需求是完全匹配的,只要媽媽在產後頻繁有效的哺乳,絕大部分媽媽都是可以餵飽寶寶的,完全不需要因為擔心沒奶而提前備好奶瓶。

使用奶瓶可能的危害

一、過早使用奶瓶容易造成乳頭混淆。

混淆分為兩種,一種是吸吮方式的混淆,一種是流速的混淆。

1、吸吮方式混淆:親喂和吸吮奶嘴,是完全不相同的兩種方式。

寶寶吮吸媽媽乳房時,他需要張大嘴巴,上下嘴唇外翻,含住大部分的乳暈。當吸吮時,寶寶的舌頭和下顎開始有節奏的一起運動,舌頭的上下波浪樣運動在口腔內造成負壓,使乳汁如滴漏般慢慢的流入他的咽喉,他有節奏的重複這個動作,當刺激出奶陣時,乳汁就是如水柱般噴湧而出。

關於奶瓶,你需要知道這六大真相

而寶寶吮吸奶瓶時,奶瓶中的乳汁從奶嘴噴湧而出,因流速太快,寶寶會用嘴唇咬住奶嘴,舌頭抵住奶嘴頂端。他不需要使用舌頭和下顎有節奏的吮吸,而是使用舌頭和下顎上下運動來吸吮的方式會使流速更快。

2、流速混淆:親喂時,奶的流速有快有慢。

奶陣來的時候有大量的乳汁噴出,寶寶開始大口連續的吞嚥。等奶陣過去,寶寶再調整為輕輕的小口吸吮。奶陣是脈衝式的,所以兩次奶陣之間需要多刺激。而吃奶瓶呢,一直都是勻速的,沒有快慢之分。

這兩種混淆,前者是比較容易發現的,會出現媽媽乳頭疼痛、皸裂、乳頭變形等問題!後者則會導致寶寶在吃媽媽乳房時出現一開始願意吃,但吃著吃著就哭鬧打挺的情況。

不管是哪種混淆,如果不及時調整改善,最終都可能會造成寶寶拒絕媽媽、甚至拒絕乳房的情況。

二、過早使用奶瓶,可能會影響媽媽的奶量。

我們要知道,媽媽的奶量是由寶寶的食量決定的。只要媽媽們在產後頻繁有效的給寶寶吸吮,大多數媽媽都是完全有能力餵養自己的寶寶的。

絕大部分使用奶瓶的寶寶都是混合餵養。之所以會出現奶量不足的情況,大多是因為是因為奶瓶的干擾:因為擔心寶寶餓著,就直接餵奶粉,奶粉吃的快且多,從而導致寶寶吸吮母乳的次數減少,影響乳汁的分泌。

寶寶在媽媽乳房上吃到的奶就少了,媽媽的奶量自然也就下降了。所以不是因為奶少而吃奶粉,而是吃了奶粉之後、媽媽的奶量越來越少。

三、使用奶瓶,更易出現過度餵養。

使用奶瓶餵養時,奶液的流速會勻速甚至快速。為了避免被嗆到,寶寶通常都會本能地將舌頭頂住奶嘴孔減慢流速,同時儘量大口吞嚥,完全沒有時間停下來。

等到自己再也不能吞下更多時,他已經攝入了超過胃容量很多的奶量。因此,寶寶因為吃奶瓶而過度餵養的情況普遍存在。

由此可見,奶瓶的過早介入,不僅不會幫到媽媽們順利開啟母乳餵養,反而還會導致餵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用奶瓶,可以用什麼呢?

根據寶寶月齡與餵養情況的不同,有不同的選擇:

1、對於新生兒來說,比起奶瓶,用喂杯、勺子喝奶會更好。

只要慢慢地喂,寶寶應該能喝夠奶。儘管這樣餵奶的時間比起奶瓶會長一些,但是等寶寶習慣了就好了。

2、對於混合餵養的寶寶,可以使用SNS喂管。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SNS並不是所有嬰兒都適合使用,其使用有風險也有條件,需要謹慎。所以SNS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嚴謹使用,需要根據嬰兒當時使用情況調整奶瓶位置及流速孔設定(白色膠粒針孔數量)。並根據寶寶吃奶的反應及乳房排空度而放出SNS奶水。可能會有部分寶寶不適應而拒絕使用SNS。

3、5-6個月之後的寶寶,可以開始嘗試學習使用吸管杯或鴨嘴杯了。

當然,奶瓶也不是洪水猛獸,一定不能用,如果已經是產後1-2月後,且每餐新增的奶粉比較多,根據寶寶和媽媽喜好,也可以用奶瓶餵養,但要注意正確的瓶喂方式,謹防過度餵養。

如何正確的選擇以及使用奶瓶。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使用奶瓶的情況,儘可能的模擬親喂是首要原則。

1、建議選擇寬口徑奶瓶,因為它的奶嘴大小和形狀跟媽媽乳房比較接近,同時便於清洗。

2、奶嘴的型號選擇出奶孔最小的“ss”號奶嘴。出奶孔越小,寶寶吃起來越費勁,就能儘可能的降低流速混淆的風險。

3、在給寶寶餵奶瓶時,應讓寶寶半躺著,不要完全平躺,也不要完全豎起來。大人的胳膊或身體要支撐好寶寶的脖頸和頭,這樣當奶瓶放進寶寶嘴裡時,也就不用豎太高了。

4、奶瓶豎起的角度,跟寶寶面頰水平的夾角大概在30到45度左右,這樣奶水流出的流速不會太快,是比較舒適的。

瓶身的位置要居中,不要向左或向右偏移,以免奶液從嘴角溢位。奶瓶放的儘可能水平,可以避免因奶瓶豎的過高而導致奶速過快的問題。

5、餵奶瓶時,儘量引導寶寶先張大嘴巴、主動含上奶嘴,而不是硬生生地直接塞進寶寶嘴裡。

6、餵奶瓶的過程中,適時拔出奶瓶歇息一下(或者把奶嘴向下摺疊一下),讓寶寶暫時吃不到奶,在一次瓶喂中停頓幾次,這樣做就是在模擬親喂時的奶陣間隔。

既能讓寶寶體驗到營養性吸吮,也能感受非營養性吸吮,並且也給了寶寶充分的時間去感受到飽足感,而不是等到吃撐了才意識到飽了。

什麼時候就不需要再使用奶瓶了呢?

研究顯示,出牙的寶寶用奶瓶飲用乳類或含糖液體時易發生齲齒,尤其是夜間躺睡時。與親餵母乳或者用杯子喝不一樣,用奶瓶喝,會讓寶寶的牙齒一直浸泡在奶等含糖量很高的液體中,因此很容易造成齲齒。

所以,為了保護孩子們牙齒的健康,減少由於過度使用奶瓶而罹患齲齒和耳部感染的風險。

各大權威機構建議,在寶寶6個月之後,可以先開始嘗試從奶瓶過渡到吸管杯。等吸管杯使用的熟練發之後,再慢慢開始學習使用敞口杯。

如果孩子接受度比較高的話,家長們也可以直接引入適合小寶寶抓握的敞口杯。

對於大部分寶寶來說,1歲的時候已經完全可以自己坐好,抓住杯子,因此能掌握用杯子喝水喝奶的技能了。

所以如果孩子一直使用奶瓶,那麼應該在12-15個月齡的時候嘗試停止使用奶瓶。

把母乳餵養知識放進待產包

在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媽媽在懷孕期間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即使在她們心裡已經計劃好了要母乳餵養。

媽媽們準備待產包,是希望在寶寶順利的降生後自己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不至於手忙腳亂。所以本著為孩子好的原則,會買很多好看且昂貴的物件。但是,不一定都用的上,奶瓶就是其中之一。

比起奶瓶,提前將母乳餵養的知識放進待產包更為重要。而為了能順利的開始母乳餵養、有效地進行哺乳,大多數媽媽更需要的是正確的哺乳資訊,需要身邊的人給予支援及鼓勵。

事實上,待產包不需要裝很多,能幫助媽媽和寶寶順利開啟母乳餵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奶瓶,你需要知道這六大真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