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四)|東師說

2022-03-14由 清淨自心純淨純善 發表于 母嬰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四)|東師說

我們要“時時觀心為要”,一發現自己的行為有偏,就要馬上修正,這樣就不會“無心非”了。

古人曾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意思是一切幸福,都植根於自己的內心,都是從自己心田裡生長出來的。所以當我們善念俱足之時,除去了貪嗔痴之後,我們就沒有什麼求不到的了。

我們再看“喚醒沉睡的心靈”這個故事。有一天有關部門對幼兒園的小朋友進行了一次調查:當我們看到有一隻瞎了眼睛的小貓在下雨的路邊冷得打哆嗦,你們會怎麼辦。幼兒園小朋友的回答讓大家很吃驚啊。很多同學說不要理它,因為它很髒,不要弄髒了自己。還有一些同學說打死它,宰了它等等。甚至有個別小朋友,將具體怎麼去宰的步驟都說得清清楚楚。只有極少數的小朋友說,應該把它抱回家去養起來。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現在的孩子才幾歲就已經看不出來善良的天性了。什麼原因啊,都是我們大人灌輸的啊,我們把孩子原有的善良矇蔽了。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四)|東師說

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論,已經是一個上千年的話題了。最近科學家幫助人們找到了最終答案。據美聯社報道,在一個實驗中,科學家手裡的衣服夾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擔心,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會過去幫他撿起來,並且還給他。這個簡單的實驗證明,僅有18個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幫助他人的無私品質和能力。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一群剛剛會爬的嬰兒面前做簡單的動作,比如用夾子掛毛巾,把書壘成堆。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員會故意笨手笨腳得搞砸這些最簡單的任務。比如把夾子弄掉了,或把書堆碰倒了。此時實驗室24個嬰兒在幾秒鐘之內,同時都表現出要幫忙的意思。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員從來不主動要求嬰兒幫助他,也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因為如果做出感謝等表示,很容易改變研究的初衷,使嬰兒在幫助人的同時期望回報。所以整個研究中,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

所以這個研究證明,人之初,確實性本善。這個在我們家孩子身上也能看到,如果他看到別人掉了東西,他就會撿起來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很自然的天然反應。我覺得小孩如果長大後不具備這種善良的本性,那一定是被父母給抹殺掉了。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四)|東師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