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本期關鍵詞:社交恐懼 消除社交恐懼 讓孩子不再形單影隻

2022-03-13由 新家長報 發表于 母嬰

引言

又是一年開學季,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新的變化、新的學校或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融入,讓一些孩子陷入了社交恐懼之中。他們或者是對老師有畏懼心理,或者沒有掌握交友的方法,內心頗為焦慮。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社交恐懼呢?請心理專家來為我們支招。

本期關鍵詞:社交恐懼 消除社交恐懼 讓孩子不再形單影隻

名詞解釋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常發病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機率均等。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表現出明顯的害怕、緊張,進一步影響自己的社會表現,形成惡性迴圈。嚴重的案例裡,病患甚至會長時間把自己關在家裡孤立自己。

案例概述

新生入校很痛苦

孩子不開心有心事

小麗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和媽媽、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學習也是外公在輔導。小學一年級新生入校時,小麗表現得很痛苦,每次上學都哭著不想讓媽媽離開。小麗這樣的表現持續了1個多月都沒有好轉,還伴隨情緒低落、失眠等症狀,影響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發現小麗常常眼眶溼潤,不開心,有心事。

輔導過程

錯誤的家教是主因

讓孩子學會分享 感受善意

導致小麗出現社交恐懼的原因,主要是生長環境的影響:單親家庭,沒有上過幼兒園,教育方式嚴苛,受原生家庭家人性格的影響等。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導致小麗的不自信、不合群。

小麗媽媽根據心理諮詢師的建議,採用了認知療法和系統脫敏法。她首先把情況如實告知了自己的父母,大家決定共同努力解決和改善孩子的問題。小麗的外公、外婆改變了以往對小麗學習上的指責教育,更多以鼓勵和認同的方式讓小麗恢復自信心;媽媽以知心姐姐、好朋友的方式與小麗相處,讓她感受到輕鬆和諧的家庭氛圍;媽媽還與學校班主任及時溝通小麗在學校的表現。

在家校與小麗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小麗慢慢從鬱悶被動轉變為開心主動和媽媽分享學校遇到的事情。例如,最初班上一些同學因為小麗髮型像男孩子而不願與她做朋友,小麗回到家後很鬱悶,但只表達了自己不想要短髮,卻不說明原因。後來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小麗說出了真實原因,媽媽也用幽默風趣的方式讓她接受了這不是自己的錯,也學習到了如何主動去認識和交朋友。

小麗經過一段時間的主動改變後,融入到了班級和同學之中,獲得同學的尊重、鼓勵、支援和關心,也收穫了友誼。她現在喜歡去學校了。

成因解讀

社交恐懼背後的3大深層問題

一是孩子出現社交恐懼,背後深層原因是原始的家庭問題,即家長的問題;

二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離異、家庭親人之間的爭吵、打罵,對孩子的指責、不認同,容易導致孩子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自我封閉,不願或害怕與人交往;

三是社交恐懼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害怕與人過多交往,如果進一步發展,則會成為心理健康問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專家支招

擺正心態 正視問題 消除社交障礙

對於孩子的社交恐懼,父母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平和接納孩子所遇到的問題;還應意識到,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高標準、嚴要求、打擊教育,都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指責越多,越會讓孩子對社交充滿恐懼或羞恥感,成為孩子與人相處時的巨大障礙。只要父母改變了,孩子就會改變;你做對了,孩子就對了。

同時,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去認識想認識的新同學,教會孩子怎麼去維護情感。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讓孩子勇敢面對,培養積極心態,逐漸消除社交恐懼。

而作為孩子,如果你正在經歷社交恐懼,就應該正視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對於當下境況、自己的處理方式、處理結果和感受,應及時與父母溝通,尋求父母或專業人士的幫助,獲取父母理解和支援,並接受合理的建議和應對策略。

自我測評

符合以下症狀可能有社交恐懼症

1。到新的環境,比如到新學校會害怕要重新適應,認識新的同學。

2。說話時總是躲閃別人的眼睛,不敢和別人對視。

3。學校有集體活動大家都踴躍報名,只有自己不想參加。

4。內心想交到朋友,但跟一群不熟悉的人呆在一塊又不知道說什麼。

5。遠遠看到認識的人,就開始糾結是打招呼還是繞道走。

6。不會維繫友誼,或者說不知道怎麼去維繫友誼,導致同學之間都不怎麼聯絡。

end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593-594期

宣告: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