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雙減7個月,朋友圈裡雞娃雞得更猛烈了

2022-03-04由 Miki粥 發表于 母嬰

雙減7個月,朋友圈裡雞娃雞得更猛烈了

圖 | 知否知否

文 | miki粥

人到中年要珍惜睡眠,因為你隨時都有可能被朋友圈搞到失眠。

前一陣,我就有個朋友失眠了,睡不著給我發訊息:

小孩會因為家庭的安排和設計,而出現很大的區別嗎?

01

起因是她朋友圈裡有個厲害媽媽,特別擅長給小孩做各種規劃。

小孩不喜歡練琴,三歲強按著頭開始啟蒙小提琴,咿咿呀拉到了五歲,當媽的突然說自己終於可以開始下「狠手」。

手有多狠不知道,但在她為小孩精心準備的人生裡,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項日常而已。

藝術培養是一個系列,從做馬蒂斯的拼貼畫到參加珠寶設計沙龍,還有設計行業參觀體驗,試試3D列印的感覺。

裡面還夾雜著科學和商業沙盤、思維訓練,去紅樹林做植被調研,都要帶著高大上的課題「降噪」。好像不摟草打兔子,就委屈了自己手裡的這杆子小鐮刀。

雙減7個月,朋友圈裡雞娃雞得更猛烈了

當媽的精心為小孩挑選著那些充滿高階感的、脫離低階趣味的愛好,不考慮成本,只要求優雅、精緻,起名媛的範兒。

按這個思路做一份運動專案規劃,那必須是高爾夫和網球,學個馬術都是不一般的盛裝舞步。

看得朋友目瞪口呆。腦海裡浮現出了一個左手拿紅寶,右手拿工兵鏟的小孩,對商業、哲學、價值觀的問題對答如流…

同樣都是養小孩,她覺得自己也不是沒那個錢,甚至也不是沒有時間。名校畢業的碩士,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知識鋪出一條教育的康莊大道,讓下一代少走彎道的,可是,怎麼就是比不上別人用心?

好巧不巧,正當她心懷愧疚,一篇更刺激的文章丟過來,講了一個媽媽陪著小孩去騎腳踏車,還不忘做浸潤式大語文,加思想品德課…

雙減7個月,朋友圈裡雞娃雞得更猛烈了

她說,如果是小孩會覺得,不煩嗎?騎個車還這麼多道理。

但作為一個媽媽,就會反思:我是不是沒有盡力?人家帶小孩騎車,看見天橋下的車河「川流不息」,爬坡「逆水行舟」,能積累成語、塑造價值觀,自己卻只能為小孩傻呵呵地玩做助攻…

糾結啊!別人都在見縫插針地加料,我到底要不要給小孩做規劃?

02

要不要做規劃,取決於做這件事有沒有用。

現在喜歡規劃的家長真不少。普通的一點是三歲唐詩四歲奧數五歲琴棋書畫,學的好壞並不糾結,重點在於別人都在花錢我也不能落下;

高階一點的媽媽另闢蹊路,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烘焙我就要珠寶設計;別人海邊挖沙,我就要昇華,弄一套「海洋生態平衡」科學課。

最高階的咱們也都在新聞裡見過了,他們覺得小孩開闊眼界要趁早,有800萬都不買房了,拖家帶口地去周遊列國。

一個個被精心規劃過的小孩,就像潛伏在媽媽圈裡的天山童姥:

五歲足跡遍佈七大洲。背得出上百首唐詩宋詞,說一口倫敦味兒的英語,還能上山下海做科考,師從世界級名家設計珠寶…

一點都不帶誇張的。

有次我參加順義媽媽的年終大Party,教親子舞蹈的是個美國老爺子,70多歲還精神奕奕,超有煽動力。後來一問才知道,是媽媽們從百老匯請來的,導過許許多多歌舞劇。

學習的過程確實受益。大師有大師的手段,糖衣夾著炮彈,半小時就讓一群菜鳥變得訓練有素。媽媽們超級投入,小孩玩得也挺高興。

可又怎麼樣呢?一次淺嘗輒止的嘗試,曲終人散,大師回了美國,我們繼續平凡的生活。我也問小朋友,你喜歡不喜歡音樂劇?她說喜歡。要不要去學?不要去。

喜歡和熱愛距離那麼遠,雞娃一個專案還少不了爹媽代勞:

送去學做咖啡拉花沒有手勁兒,恨不得全程協助孩子把旋鈕開啟;送去做珠寶設計又想小孩能有什麼品位,手把手帶著才能出作品。

對著一個個近乎完美的成品拍照P圖,心潮澎湃,終於又完成了一個小目標,

我沒有讓小孩的時間白白荒廢掉。

這些密不透風的規劃,孩子多半是沒有發言權的,都是當父母的一廂情願,用自己的喜好和經驗不斷加料,熬稠小孩的時間,最後只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感動。

這實在不像是養小孩,倒像是在製作一個想象中的自己。

聽的、看的、想的都規定到了時刻表,一切只需照著做。你以為避免了小孩走彎路她會感激你,可

誰會喜歡像提線木偶一樣被吊打的人生?

鬧著減脂的我們逼自己運動,不惜花掉幾萬塊請私教逼自己點卯。健身房是去了,但每次深蹲都湊數,一到難度動作就划水,健身館裡凹個造型就算打卡,有目的運動,總是屢次敗北。

所以,越努力規劃越沒用,一切過猶不及。

03

肯定有人不服氣,你看別人家冒尖的那些小孩,吹拉彈唱文武雙全,哪個不是被爹媽精心規劃出來的?

看著好像是這樣的,但實際上邏輯說反了。並不是因為精心規劃才成功,而是因為成功了你才會去研究那些路子。

優秀的小孩哪個沒有兩把刷子?但成功能規劃出來嗎?那真未必。

教育結果不一樣,大多不是因為精細規劃,而是家庭環境有差異。

之前認識一個從清華讀到斯坦福博士畢業的姐姐,養了兩個小孩,在國內選學校也沒有選到公立四大國際部——藤校直通車,結果還是一個讀的是劍橋一個上的是芝加哥。

她周圍日常交往的朋友,不是清北就是藤校畢業,都是一水的高智商。養出的小孩就算逼得爹媽吐槽成渣,最後讀到的學校,最差也是美國前50的學校。

圈子決定了視野,視野決定了資源。她生活的圈子,教育的底線,是很多普通人拼盡全力都碰不到的天花板。

收入和父母學歷水平差不多的家庭,只要不極端,極端雞娃或躺平,最後教育出來的小孩都不會差太多,這叫殊途同歸。

別看清北的教授天天哭著喊著「認命」,高知二代早都具備了站在爹媽肩上的基礎命,剩下的都是圈裡鬥。

所以,你規劃到分鐘又能怎樣?

三歲背百首古詩,四歲會算九九乘法表。爹媽覺得好驕傲,自己用畢生的經驗為小孩提速,讓他們可以少走多少彎路。但詩詞背完,圓周率默到100小數點後一百位…之後呢?

高知家庭的父母隨隨便便拿出一本羅馬帝國史從頭講到尾,我們還是隻配掏出撲克牌和小孩一起幹瞪眼…

家庭的知識儲備太早耗盡,想找個發展方向都找不到,只能靠滿檔的規劃彌補脆弱和焦慮,用「亂拳打死老師傅」。

我原本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好,每個家庭都有養小孩的自由。

直到有一天,朋友帶四歲女兒來玩,聊起自己近期的教育成果突然來了興致,就要現場表演「兩位數加減法」。

小孩吭吭哧哧答不上來,惦記著前一刻和小夥伴玩的遊戲。於是一場曬娃演出翻了車,看得我非常尷尬。

朋友覺得沒面子,因為鋪墊起得太高調,數學居家雞半年就達到二年級水平,怎麼能允許這種失敗呢?於是帶著揶揄的笑容,假裝不在意地批評小孩,你怎麼那麼笨?

答不出來不準玩。小孩委屈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還得忍住使勁想,終於得到了一個讓朋友滿意的答案,才得到了釋放…

我真的被這頓操作驚呆了。之前認識雞娃家長很多,不過都是群裡曬獎項、圈裡秀照片。明裡暗裡夾槍帶棒,但都是爹媽的廝殺…

這是第一次現場看人雞娃,連消帶打於心不忍。所以當朋友好心說幫我把兒子的數學雞一下的時候,我連連搖頭,謝絕了。

五歲學會兩位數的加減法能怎樣呢?又不指望普通的小孩能進北大數院,進了可能也是死路一條,如果和天才的差距是黑洞,那是女媧娘娘才配補的天啊。

規劃不是不能做,但要有呼吸感,大力出不了奇蹟。

養小孩本身就是一個無法精密的工程。不可能你讓他走一個格子,他就真走一個格子的,又不是一塊表。

我的瓜兒子就經常被老師吐槽,講得再清楚,他也要按自己的腦回路。

與其這樣,老母親每天自虐一樣地去做資源合縫,還不如放手讓他痛快地去踢球、游泳、滑冰、滾雪球、玩泥巴…

看著那些沒被馴化過的野時間,被這個幼兒園小朋友大肆揮霍,我真的一點兒都不覺得浪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