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一個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標籤效應”對孩子教育的啟示

2022-02-15由 易言雜談 發表于 母嬰

今天,我們來聊聊教育,一起探討探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個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標籤效應”對孩子教育的啟示

你發現沒,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一位員工被公司老闆或者單位領導認為某些方面能力不行,那麼他就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自己對自己也會喪失信心,即使他有這方面的能力,也不會再表現出來了,因為員工會認為“領導已經認為我的能力不行,那我還表現什麼呀”。再比如,一個開通、豁達的男人與一個糊塗蛋老婆長期生活在一起,時間久了就會變得小肚雞腸;一個糊塗、甚至有點不講道理的女人因嫁給一個明事理的丈夫逐漸會變得遇事不再斤斤計較了;一個愛生氣的丈夫被愛說愛笑、好調侃的老婆影響得笑口常開;一個守財奴、唯命是從的男人被會打理家務、管理財務井井有條的妻子影響得不再視錢如命。

諸如此類的事情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環境是可以影響、改變人的。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現在雖然放開了生育政策,但是很多家庭還是一個或者兩個孩子。

對這些為人父母的人來說最頭疼的事是什麼呢?我估計應該是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了,再或者是輔導孩子寫作業了。我們常常會聽到、看到有些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往往會用最暴戾的語氣與孩子交流,更有的會按耐不住性子暴跳如雷。

做為父母一旦看到鄰居、親戚家的孩子是如何的優秀,總是會感慨為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反過來就詬病自己家是“熊孩子”。

其實每一個小孩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張白紙,在長輩的關愛、呵護、讚揚聲中慢慢長大,怎麼越大反而越變的和小時候的聰明伶俐有了反差呢?好像“好孩子總是別人家”。

其實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由一個叫“標籤效應”的心理學問題造成的。

一個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標籤效應”對孩子教育的啟示

什麼是標籤效應?

說,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就決定把關押在監獄裡的犯人組織起來送到前線去作戰。為此,美國政府就選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和動員。訓練期間這些心理學專家並沒有對他們進行過多地說教,而是特別要求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幾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要求犯人們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勇敢地戰鬥、如何地服從指揮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讓很多人吃驚,他們比起正規軍來表現毫不遜色。後來,經過很多的心理學家研究、分析就把這一現象稱為“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會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那麼他們自然而然就把自己當做是這樣的人。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現實中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話我們經常被提起,實際上這也充分的說明了標籤效應對一個人的影響。

你說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將來會怎麼樣,是什麼因素影響的呢?我看無非就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複雜的環境影響兩方面造成的。相比先天遺傳,後天各類環境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

兒童的心理發育、認知能力正處於起步階段,對是非、善惡、美醜等界限的辨識能力較弱,外界的影響(無論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對他們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當一個孩子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同感,並進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而且,這種評價出現的次數越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強,甚至會左右終生。

如果家長無意中給孩子貼上了不正確的標籤,就會使他們的不良心理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因此,正確運用“標籤效應”,對兒童進行科學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引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標籤效應最為有趣的一點就是連帶關係,連帶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呢?當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指責孩子是個笨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笨蛋,所以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當孩子被貼上笨蛋的標籤時,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定義為一個笨蛋,所以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就會理所應當,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笨蛋,笨蛋是不可能做對事的。由此可見,標籤效應是非常可怕的。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念成仁,一念成佛,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負面標籤效應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也很容易失去對父母的信賴,變得慵懶而自暴自棄。

一個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標籤效應”對孩子教育的啟示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

一般我們的都喜歡從這兩個方面給孩子貼“標籤”。

1、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比較。

家長用孩子攀比,是非常打擊自尊心的,有的孩子能夠從他人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弱點,但是有的孩子不能,因為比較,他們變得更加自卑和懦弱,感受不到家長愛的存在。

許多家長或許會想,孩子們之間有個對照很正常,不至於貼標籤。這是因為大家只看到了一句玩笑或者一個對比的表面,實際上孩子在接受家長的審視和評論時,就已經有了很多定義了,比如“成績差”,“反應慢”等。

2、家長一味地責備和否定。

不認同孩子是父母貼標籤的慣用方式,因為在這樣的父母心裡,孩子永遠都是那麼不堪,沒有好的地方,就算有優點,可是缺點太顯眼了,還是會成為家長心中抹滅不掉的人設。

那麼如果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1、限制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標籤不僅是壞的,也有好的,然而,利好方向的標籤,就是幫助孩子的力量嗎?不是的。好的標籤和壞的標籤都一樣,會把人設定在一個規矩有邊界的框線之內。壞的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無是處,打擊到了自信心,而好的標籤也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首先,他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繼續朝著當前的路走下去,因為並不是自己喜歡的;其次,標籤是無形的監督,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2、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他人的眼光在我們心裡都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們對自己的部分認知,也來源於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標籤無疑會放大他人的評價,當責備積累到一定程度,量變發生質變,孩子也會覺得,興許我就是這麼沒用。

標籤效應是一把雙刃劍,雖說危害很大,但是有壞處自然也就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更好的利用標籤效應的話,那麼就會為孩子帶來不錯的提升機會。只有良好的駕馭才能夠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更加可觀。

那麼如何利用標籤效應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呢?

1、對孩子的教育應多鼓勵包容,評價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

當我們鼓勵和包容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就已經被標籤效應所向導了,面對於孩子的時候,我們應當多鼓勵和包容他們,就算是孩子出現了短暫的錯誤,但這並不代表孩子接下來仍舊會出現同樣的錯誤。要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培育,當兩者不同步甚至發生衝突時,必然導致孩子認識上的模糊和觀念上的混亂。重要的一點是,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灌輸都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講這個理,明天講那個理,那樣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也會使教育引導失去應有的權威性。譬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是個勤勞的人,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很勤勞,並且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在自己的工作上。如此一來,孩子變得優秀,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2、不輕易對孩子下好或壞的結論,儘量不要打罵

其實標籤效應不僅僅隱藏在言語裡,動作上也會有標籤效應的影響。譬如我們總是斥責孩子打罵孩子,那麼孩子就會下意識的往後退縮,因為在他們的眼裡,自己就是一個經常被打的孩子。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瞭解到,即便是犯了錯誤也可以勇敢的去面對,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也就可以克服困難,變得更有自信。

頑皮、好動甚至做出“出格”的舉動,孩子的這些表現多為天性使然,無所謂好、壞,即使有一些不良行為,往往也是一種無意識行為或對成人的簡單模仿。所以,切忌動不動就對孩子的行為貼上“好”“壞”的“標籤”,人為地劃分“好孩子”“壞孩子”之類的類別,那樣很容易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趨同於劃定的類別,限制了他們的心理自然地成長。

3、理解孩子,少批評指責,多表揚肯定

孩子做錯了事情也有孩子的苦衷,我們一定要學著理解孩子讓孩子知道,其實這個世界上最能夠幫助他們的人就是我們。不要讓孩子心涼,也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只是把他們當做累贅。只有不斷的去理解孩子標籤效應的嚮導,才會更加偏向於對孩子好,那麼孩子久而久之也會變得優秀。

在課堂學習以外,孩子往往像出籠的小鳥,活潑的天性得到充分釋放。這時也是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觀察和引導的絕好時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應讓孩子由著天性去自由活動,不宜拘束太多、限制太死。尤其要鼓勵他們勇於表現自己,而不可壓抑。

心理學家忠告說:“兒童聽了鼓勵的言詞,會精神煥發;受了懲罰或聽了貶斥的評語,則會垂頭喪氣。”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應從多方面去觀察,對他們的不良行為,不要簡單訓斥,而應找到他們的優長,用一個“好”的“標籤”來激勵他們不斷髮揚,這樣強化了“好”的行為,也就淡化了“壞”的行為,促使他們向好的方面發展。

一個好孩子是如何走向叛逆的—聊聊“標籤效應”對孩子教育的啟示

4、不做上綱上線的批評

我們平時批評孩子只針對具體的不良行為,不要貶低孩子的品質和能力。對孩子進行批評的科學方法,應當是“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注重用具體指導代替盲目指責,用提出希望代替嚴厲批評。這樣,不但批評的效果會好得多,而且給孩子的行為指明瞭方向。

課堂以外,有的孩子不太守規矩,有的老師和家長就大聲訓斥:“你這個搗蛋鬼。”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後不疊被子,家長往往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條大懶蟲。”有的孩子接受知識慢,老師有時也會忍不住批評說:“你怎麼這麼笨。”這些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實際上對孩子自尊、自信的傷害往往很深。我們要求老師對孩子的行為不能只“堵”不“疏”,否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5、不作虛誇、過分的表揚

兒童有好的表現時,應當給予稱許,但是讚賞之言也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虛妄誇大,而應實事求是。不實的表揚,還會讓孩子迷失自我、愛慕虛榮,一旦遇到挫折或失敗,往往會走向自卑甚至自毀的極端。家長要做到表揚不過分,不濫用,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表揚過濫,容易讓孩子喪失前進動力,表揚過空,孩子其實並不知道哪裡做得好。

總之,家長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說教能夠讓孩子聽進去就適可而止,反覆的嘮叨會讓你的教育大打折扣,讓孩子更加不聽話。巧用“標籤效應”,不但使孩子們的特長和優點得到鞏固發揚,而且幫助一些孩子矯正和克服了不良習慣,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不要讓孩子走上叛逆的道路而無所適從。

好了,關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今天就聊到這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