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2022-02-14由 喵姐早教說 發表于 母嬰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前段時間,我無意中看到鄭爽在綜藝節目《我們長大了》裡說:“自己小的時候從來沒有大聲哭過,很羨慕那種可以大哭釋放自己的人。”

她說:“媽媽從小就告訴她,大哭很招人煩,要哭也不要當著別人面哭,所以,為了不煩到別人,她變得很懂事,從來不大聲哭,一般想哭的時候也是憋著哭。”

當時這一幕就觸動了我,不能隨意的哭的孩子,真的太可憐了。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不禁讓人想起之前鄭爽被男友張恆冷暴力,兩人最終分手的新聞。當時節目裡整個相處過程,張恆都以冷漠對待,而鄭爽則一直主動自我檢討,試圖緩和氣氛。

連網友都忍不住大呼:“愛的也太卑微了!”

這種討好型人格的形成,不得不說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鄭爽從小就被父母送到外地求學,還曾一度受到同學排擠,幾乎是在孤獨中長大的。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媽媽從小對她要求也比較嚴格,甚至有時候母女兩個還會因為爭吵而冷戰。

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方式和態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這一性格具有很大的穩定性,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尤其是父母不允許孩子哭,對孩子才是極大的傷害。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哭,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

說起最讓家長頭疼的事,孩子的哭肯定算是一件。尤其是歇斯底里,怎麼哄都哄不好的大哭大嚎。那個時刻,你的內心會經歷從煩躁,到憤怒,再到崩潰,最後生無可戀,只想用被子把頭蒙上的全過程。

於是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哭,從而粗暴地打斷孩子哭,甚至會上手阻止:“叫你哭!別哭了!”有時候會因為家長聽多了哭聲煩躁,還有一種就是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沮喪和惱羞成怒:為什麼別家孩子好管教?為什麼我家孩子就是折磨人?為什麼我治不了這個小祖宗?

德國教育專家麥克指出,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孩子的哭鬧更會給家長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

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

它和笑一樣,它是合理存在的生理反應,也是正常的情緒流露。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它是進行自愈的一個程式。”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一個自愈的過程,它是孩子不斷成長的標誌。

在孩子不能控制自我情緒時,眼淚就成了最好的表達方式。

和西方人注重自我感受的文化不同,中國人更注重他人感受,表現在教育孩子上,就是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忽視或否認他們的壞情緒。

可是情緒像小孩子,不理解就要搗亂,不讓它哭偏要哭,如果摸著它的頭說沒事哭吧,它就會平靜。情緒理解了就會消失,越想壓制反而越會搗亂。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人為什麼會哭?

很簡單,因為難過,委屈,疼痛,也可能是毫無緣由就是想宣洩情緒。

而孩子為什麼會哭?也無外乎是這些原因。

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不同的是孩子還小,沒辦法用更理性,更清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有了負面情緒,只能透過哭來宣洩,來告訴大人自己的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在很多人看來,哭代表著脆弱、嬌氣和麻煩的製造,它並不是一個“好”孩子該有的特質。因此每每聽聞哭聲,家長總會莫名抓狂。

於是我們會用盡各種辦法——甚至包括責罵、威逼利誘甚至上手打來讓孩子趕緊停止哭泣。而且我們還會在平日的教育中時不時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概念:哭不好,不要動不動就哭,總哭不是好孩子。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其實,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哭鬧,其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而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弄清孩子哭泣的動機。不同的情況,來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無論如何,“不許哭”或“任其哭”,都不可取。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指出:“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看見孩子哭就大聲斥責,甚至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壓抑、隱忍,再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想一想,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遭遇挫折,不滿,委屈的時候,當我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嚴厲的父母卻橫眉怒目地呵斥你“不準哭”時,那種咬著牙把淚水吞進肚子裡的感覺是多麼的傷心無助?害怕父母生氣拋棄自己的心情是多麼恐懼?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愛哭就是嬌氣、脆弱的表現。所以,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阻止孩子繼續哭泣。

但是,生生吞下的眼淚,會讓委屈翻倍。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不敢哭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慢慢學會隱忍的孩子,會把情緒憋在心裡,直至成年,他們也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於是漸漸學會偽裝,用盡全力活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這在心理學上叫“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人一般會有以下特徵:

1、不自信,過分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也容易受別人情緒的影響。

2、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怕別人不高興,導致生活中工作中都經常不知所措,猶豫不決;

3、害怕被忽略,卻又總是被忽略,愈加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4、有求必應,不太懂得拒絕別人,偶爾感覺憤怒,卻又無能為力。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討好型人格形成會有很多原因,但是追溯很多人的童年時期,會發現當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帶有附加條件的情況下,孩子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一些父母在跟小孩表達愛意時,通常會附加一些條件:

“你乖乖的不哭,才是媽媽的好孩子。”

“你要考到100分,爸爸才會高興。”

“你認真上音樂課,媽媽才會喜歡你。”

這就是附加條件的愛。也許這些並不是父母真實想法。但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跟周圍的關係不穩定,一旦自己表現不好,爸爸媽媽就不喜歡自己了。

“為了不失去父母的愛,我願意變得乖巧懂事。”

這是很多孩子在討好型人格形成之初的心聲,只是有太多的父母把那些刻意討好當成是孩子長大的標誌。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的關注態度,獲取孩子信賴,有利於激發孩子蘊藏著的自我實現的潛力。

無條件的意思就是:作為父母要告訴孩子,你犯錯誤,不聽我的話,我會不高興,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你的愛。

父母之愛最好的樣子應該是:我無條件愛你,孩子你不需要刻意討好。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納

當孩子鬧情緒大哭時,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沒有無緣無故的眼淚。想想你痛哭流涕的時候,最想要什麼?是不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也請這樣對待寶寶吧。

蹲下身子,注視他的眼睛,衝他張開雙臂:“寶貝,你的心情很不好,是嗎?來,抱抱!”媽媽的懷抱是世界上最好的安慰劑。

與此同時,孩子還需要的是你的理解。

“你好像真的很想吃冰激凌,真希望我能給你變一個出來。”

“對不起,媽媽沒有認真聽你說話。”

“他拿走了你的玩具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往往一句話說中了,孩子幾乎立刻情緒就得到了平復。

要知道,你現在拒絕去理解幼兒期孩子的情緒,等到青春期,就該孩子拒絕跟你談心了。

即使你不能立刻理解他,只要你認真地傾聽他,或者靜靜地陪伴他一會兒,給他時間傾瀉情緒,讓他感覺到你是接納他的,而不是拒絕或冷漠,也可以很快幫助他擺脫情緒困擾。

千萬不要在孩子鬧脾氣大哭時,問他為什麼會那樣。因為,一方面可能孩子還小,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生氣或難過;另一方面,你的逼問等於關閉了溝通的大門。就好比你在憤怒或委屈時,需要的不是邏輯和建議,而是一個願意傾聽、支援你的朋友。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所有一切的原則都應當是,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已經平復下來,父母再看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小年齡的孩子好奇心旺盛,而且自我意識也發展得很快,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

所以媽媽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嘗試和探索空間。如果媽媽因為怕危險或嫌麻煩而對他束手束腳,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碰,很容易導致孩子哭鬧。

舉個例子,孩子都很喜歡翻抽屜,但媽媽常常擔心夾手或東西被翻亂而制止孩子這麼做,從而引爆孩子的情緒。與其這樣,不如先收拾出一個抽屜,裝一個防夾手的工具,放幾個他喜歡的玩具,專門讓他翻。

其實最終我們是要讓孩子明白,有了情緒,都允許表達;但任何事情都有規則,犯了錯就得承擔後果。

哭不是遷就的手段,也不會因此而獲得赦免。這種溫柔的堅持,對於孩子品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當然,這不代表父母因為孩子哭就妥協無理要求。

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能因為他哭就妥協,同時要用簡潔易懂的話解釋原因。

比如,當孩子想玩插座的時候,及時制止,並告訴他:“電是很有用也很可怕的東西,它會引發大火燒著你的,那時候你就見不到媽媽了。”他就很容易接受。

情緒爆發的當下,我們陪孩子一起度過;而在事後,我們則可以和孩子回顧整個哭泣的過程,幫助他們明確內心的感受。

教會孩子面對情緒,處理情緒,然後放下情緒。自我調節和管理情緒的能力,將使他們受益終生。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對孩子來說,哭相當有用。它雖然不能修好壞掉的玩具,但是可以疏解孩子難過的情緒;雖然不能解決衝突,但是可以釋放緊張情緒。這對於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十分有利。”

所以,善待孩子的哭泣,接納孩子真實的情緒,允許他們哭,允許他們犯錯,無條件的接納他們,同時教會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