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同樣的環境下,為什麼孩子的成長截然不同,這點你可能忽視了

2022-02-11由 明言錄 發表于 母嬰

環境和基因到底怎樣對孩子起作用,又有多大作用,是至今都很難解答的問題。

但心理學家們發現,

有一些孩子似乎比別的孩子對環境更加敏感,並且更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同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一對姐弟,獲得了父母幾乎同等的對待,也都考上了常青藤的名校。弟弟最後成為了令人尊敬的教授,有40年穩定幸福的婚姻;姐姐卻度過了一段痛苦的人生,非婚生子,在50歲那年死於藥物過量。

這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湯姆·博伊斯教授的真實經歷,姐姐悲劇的人生讓他意識到,

即便是同樣的教育成長環境,不同孩子對環境耐受和敏感程度不同,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根據這種敏感性,將孩子分為兩類——

蘭花型的孩子和蒲公英型的孩子

這兩種花就像兩類孩子,蘭花型的孩子對環境相當敏感,而蒲公英型的孩子則對環境不怎麼挑剔。

作為父母,瞭解孩子的氣質型別,瞭解他們對環境的敏感程度,有利於我們因材施教,作出正確的選擇。

同樣的環境下,為什麼孩子的成長截然不同,這點你可能忽視了

當然,用二分法來把孩子歸類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案,這跟算命一樣不靠譜。更何況大部分孩子,既不是典型的蘭花,也不是典型的蒲公英,而是在兩者的中間地帶。

但我這種分類的好處是,當你在育兒中遇到令你困惑的事情時,你會了解孩子並非“不正常”,從而避免讓自己徒增壓力。

你會意識孩子天性之間的差異,粗暴的干涉只能讓原本敏感的蘭花兒童更手足無措。

敏感是一種特點,並非是孩子和你的錯,蘭花兒童需要父母花更多心力去營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他們同樣能健康快樂地長大。

01

蘭花和蒲公英:

兩種不同的氣質,兩段不同的人生

蒲公英,顧名思義就是粗線條,皮實,比較“好養”的小孩。

他們對環境的敏感度較低,就像蒲公英一樣,風吹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這類孩子更容易融入,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較容易獲取成功。

蘭花型的孩子就比較嬌嫩,他們對環境敏感,特別是在逆境中易受傷害。

他們也有潛力取得成功,但如果沒有在合適的環境下長大,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關照,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比普通人要面臨更多的困難。

那在人群中,蘭花和蒲公英所佔比例是多少呢?

在博伊斯教授的研究兒童中,有80%的孩子傾向於蒲公英型。

他們的健康狀況通常處於平均水平,性格也比較外向。

為什麼會有這兩種差異很大的孩子,部分原因可能是基因造成的。

劍橋大學馬利納斯教授認為,如果孩子擁有一定量的、較低效的多巴胺相關基因,會在消極的環境中表現更糟。然而,如果環境變得積極起來,這些孩子會最大限度受益。

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不同的孩子擁有著各式各樣的多巴胺受體基因,有一種基因和注意力缺乏症有關。

如果讓這種基因型的孩子進入到一種專門的、支援他們的環境中,他們的學習效果比不是這種基因型的孩子更好。但遺憾的是,通常的課程設定是不適合這些孩子的。課堂環境對他們來說太嘈雜或者太混亂,他們在課堂中表現都不好。

這一研究說明了一個事實,如果孩子表現不好,也許是因為環境並不適合他這類人。

如果孩子能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他的表現可能比其他人更好。

同樣的環境下,為什麼孩子的成長截然不同,這點你可能忽視了

02

我的孩子是蘭花寶寶,怎麼辦?

說到這裡,你一定會的覺得,如果生了一個蒲公英的孩子,就好像買到了彩票一樣幸運吧。蘭花型的孩子又難帶,成年後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如果我的孩子是蘭花型,又該如何是好?

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蘭花兒童雖然有不易適應環境的特點,同樣他們的敏感特質也令他們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和洞察力。

這也非常好理解,很多藝術家個人生活一團糟,卻能創造出觸及靈魂深處的作品,想必也是“蘭花型”人格在起作用。

根據博伊斯的研究,蘭花兒童要麼是問題最嚴重的小孩,要麼是最健康的,關鍵取決於周圍環境。

如果是蘭花兒童的父母營造更好的環境,孩子就能獲得茁壯成長。

但如果父母的表現只是焦慮,疏忽,孩子就可能出現更多問題。

同樣的環境下,為什麼孩子的成長截然不同,這點你可能忽視了

所以父母具體如何去引導蘭花兒童呢?

首先一點就是父母要接受並鼓勵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個性。

換句話說,要讓孩子瞭解到自己的“難搞”並不是可恥的,敏感並不是錯誤的。

其次,父母和老師需要富有同情心地推動孩子前進,接受新的挑戰。

在陪伴蘭花兒童的過程中,的確需要父母更多的時間和關注。無條件的愛可以改變蘭花兒童的生活和發展。

此外,

在糾正蘭花兒童過分敏感的天性上不可操之過急。

蘭花兒童需要學習如何應對這個世界,但不是一下子被扔到令人惶恐的社交場合中去。

保護和鼓勵之間的平衡對父母來說很難做到盡善盡美,而且會隨著孩子的成熟不斷變化,因此需要從孩子出生到青春期後期持續關注。

每一朵花都可以盛開。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時表現不出色並非因為孩子本身不夠好,而是他們沒有找到適宜自己特點的環境,以及沒有得到很好的心理上的滋養。

父母或者老師應該儘量避免給孩子貼上“愚蠢”、“差生”等定性的消極標籤,兒童早期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儘量尊重孩子自身的學習規律。

雖然教學環境是按照標準化設定的,但我們也要明白它並不適合每一個學生。

父母和學校應更多的關注孩子特質,根據他們的型別給予不同環境,給孩子他這種特質的人需要的“營養”和支援。

家長也不要讓一朵“蘭花”在貧瘠的環境中艱難求生,還指責他開不出美麗的花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