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你的孩子有心嗎,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嗎?

2022-02-03由 心陪伴心理 發表于 母嬰

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力,這就是最好的養育。在知乎上刷到一位媽媽的求助,感慨很深。

這些孩子看起來還活著,其實早已經死亡了,死亡的是他們的靈魂,他們的心理,這種病態的心理在今後校園生活甚至社會上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也許就是下一個校園霸凌。

#1

“空心”的孩子,丟失了什麼?

細細想來究竟是什麼讓這些還是成了沒有“心”的人呢?

1.感情冷漠,缺乏同理心

網上一個男孩,因為媽媽不給他買手機,大庭廣眾之下暴打母親。

只見男孩薅住母親的頭髮,揮舞著手臂,拿拳頭瘋狂地砸向母親的頭,其殘暴程度,簡直令人髮指。

你的孩子有心嗎,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嗎?

小小年紀對待家人便如此兇狠,這樣的行為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是孩子自我成長出現了問題,還是家庭教育的溺愛讓孩子性格出現了變化。

現在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的事情和電視劇,這種溺愛讓孩子的心理產生了扭曲的變化,溺愛要有個程度,至少要讓孩子懂得仁義禮信。

2.情緒交流幾乎為零

很多朋友吐槽過,平日跟孩子幾乎零交流。孩子放學回家後,除了低頭扒飯,就是“嗯,好,是”的迴應。

他們經常面無表情,不笑也不生氣,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最喜歡的就是把自己悶在房間裡,一個人躲起來。

這些孩子對待各種事物都表現的過分冷淡,不會有太多的情緒展示。

3.活的如同玩偶

孩子每天忙於學習,補習知識,完成作業,應付考試,但是卻並不知道,這一路的奮力奔跑,到底要去向何處。

他們只知道低頭趕路,卻對前途感到一片茫然。

網上有個“985廢物小組”,在考出了高分和邁入名校大門之後,他們還是感嘆自己像“廢物”一般,一事無成。

你的孩子有心嗎,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嗎?

這種被動地受外部力量驅使的學習,讓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何在,內心的熱愛是什麼。

4.自我價值感低

在孩子心底,缺乏對自我的認同,常常會認為自己不重要,無所謂。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負面評價的家庭環境中,遭受到挑剔、批評甚至是語言攻擊,他們變得很自卑、自我束縛、自我貶低。

他們的自尊和自信被不斷打壓,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自我越來越萎縮、渺小。

#2

孩子的心,為什麼會丟失?

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曾經在講座中指出:“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慮。”

當父母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去面對社會上的挑戰和變化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危機感。

這種危機感對映到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就是不停地包辦、加碼、揮起鞭子趕著孩子前進。

而事實上,孩子的身心都是遵循階段性和順序性的,被強迫著拔苗助長後,會導致身心和能力的斷層,他們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助、迷茫。

一個“空心”狀態的孩子,就這樣被父母的焦慮催生出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所謂“真自我”,即圍繞自己感受而建立起來的自我;而“假自我”,就是圍繞他人感受而建立起來的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處處討好父母,以父母的意志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他的內心只有一個“假自我”。

他找不到自己的感覺和意志,終生都困頓在父母的意願裡。

這種困頓和迎合,導致孩子失去了對自我的控制力,模糊了對自我的感知,造成了“空心”的個體。

#3

請把孩子的“心”找回來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他揹負的使命,是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下,發展成內心豐盈、獨一無二的自己。

父母的責任不是綁架這個靈魂,而是要鼓勵孩子,遵循自己的內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要實現這個目標,父母可以嘗試做到以下三點。

1)放慢節奏,別再逼孩子

或許很多父母都知道,我們的孩子,大機率上是一個平凡人,成為人中龍鳳的只能是極少數。

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生活,已經是很偉大的夢想了,父母真的不必把孩子逼上“絕路”,否則,後悔的一定是自己。

在電影《天倫之旅》中,爸爸弗蘭克在暮年時,旅行探望了四個兒女的生活後感嘆: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對他們那麼苛刻。”

你的孩子有心嗎,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嗎?

唯有父母放慢了催促的腳步,扔掉手中的鞭子,孩子才能放慢節奏,循著自己的內心,找回心的歸屬。

2)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芒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男孩殷然有一個獨特的“癖好”,他沉浸在昆蟲的世界裡,心無旁騖,鑽研蟲子。

你的孩子有心嗎,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嗎?

對很多父母來說,這種愛好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但是殷然的父母卻很支援兒子,尊重他的愛好和選擇。

正因為這份難能可貴的理解,才讓這個“另類”的男孩,一直專注於自己的樂趣,興趣盎然地發掘昆蟲世界的每一塊寶藏。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允許孩子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發光,才能喚醒他們內驅力,內心蓬勃跳動起來。

3)信任孩子的能力

出於愛,我們總想竭盡所能為孩子一切,避免孩子走彎路、摔跟頭。

但是成長的代價,就是在一次次地磕絆和錯誤後,鍛煉出更強勁的翅膀。

如果父母總是不信任孩子,他們終究學不會獨立行走,始終無法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發展成一個有同理心和愛心的人。

相信孩子具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為自己負責、能夠照顧好自己、獨立處理問題。

這份信任,能促成一個脆弱無力的孩子,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歷練得越來越強大,向他人輻射正能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