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2022-01-25由 童行計劃 發表于 母嬰

寫在前面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面對困難時能有多堅持——作為家長,我們都會這樣去教育孩子,因為不懼困難的“堅持”,毋庸置疑,是決定孩子將來走多遠的關鍵。

可另一方面,“猶豫”“遲疑”是本性,“畏難”更是每個人一生中永遠也逃不過的話題。成人尚且無法完美的處理這些情緒和狀況,更何況孩子呢?

面對孩子想要放棄和退縮的情緒,我們想要再推一把,怕破壞了興趣,不推又怕默許了放棄……似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可是,這真的是一個推或不推的二選一問題嗎?也許,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週二

思維

全文共3820字,閱讀時間10分鐘

作為一名應試教育出身的80後媽媽,深刻體驗過被強迫和推著走的感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自己用力過猛,破壞了孩子的胃口,失去了原本的樂趣。

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對一件原本強烈感興趣的事情面露疲態,想要退縮。

心心念唸的樂高到家,搭了幾下就一把推到,哭著說“太難了”;

說喜歡跳舞主動要求報課外班,扭頭孩子卻跟自己說“媽媽,我不喜歡跳舞了”。

面對這樣的場面,最初我總是覺得猶猶豫豫,推一把怕失去了興趣,不推又怕默許了放棄。無論怎麼做,都充滿懷疑,沒有底氣。

然而後來,我慢慢發現,其實這並不是推或不推的二選一,

有時候,我們也許只是上了大腦的當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一言不合就躺平

女兒小C現在五歲半,上幼兒園大班。中班上學期,她在學校的延時班選擇了網球,開始了網球少女的生涯。

他們現在屬於學齡前階段,老師的教學主要以引導興趣為主,但多多少少,訓練的難度會逐漸增加。

最開始選擇時,小C對網球很感興趣。但從身體素質來看,她並不是一個擅長運動的人。

小時候大運動發展就相對緩慢,體力在同齡人中也是中等偏下,隨著練習持續性地開展,她的情緒也慢慢升騰起來。

有一天,我們在家練習拋接球。就是把球拋到牆上,等球彈回來再接住。這個動作看起來不復雜,但小C做的並不理想。

在幾次拋接都沒成功之後,她扔下球,回到房間,把自己反鎖了起來。

她自己在房間哭了一會,當她情緒好一些,我進房間抱著她跟她聊天,她說,媽媽,網球太難了,我覺得自己打不好。

聽著孩子這樣說,我能體會到她想做好的願望,又能感受到做不好的挫敗。

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向上的,她很想做好,我對這一點表達了欣賞,對於困難有些想逃避,我也表示理解。

但是該怎麼辦呢?要怎麼調整才能幫助她更好地堅持下去?我嘗試回答這兩個問題。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當前的難度是否合適

意識到孩子存在畏難情緒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

確認她當前遇到困難的程度

我們應該給孩子具有一些挑戰的活動,讓孩子能夠逐漸地提高能力,並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但前提是,這些活動在孩子跳一跳能夠夠著的範圍內,如果難度過高,超出了孩子努力可及的範圍,那對孩子來說,完成起來非常困難,挫敗太多,就會壓制興致,很難長久。

評估一下小C練習的難度,她之前練習過原地拋接球,已經能做得很好了,現在變成對牆拋接球,雖然她當前成功率不高,但能看出來盯球和身體調整整體是有改善的。所以,綜合來看,不是跨越式的難度提升,應該屬於跳一跳能夠到的範圍。

那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畏難情緒,並讓她學會應對的方法?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當我們畏難時大腦發生了什麼

《自驅型成長》中作者談到了在給孩子做諮詢時,面對焦躁的孩子,他們嘗試把大腦中發生了什麼告訴他,並鼓勵他尋找能夠讓自己放鬆的方法,從而幫助孩子獲得控制感,完成了相關測試。

我也回想自己過往的經歷,當面對困難的工作時,本能也是想要逃避和拖延,大部分時候總是會因為不得不做去堅持,但是偶爾當我意識到自己想要逃避的情緒,並能夠安撫自己時,會做得更積極主動得多。

於是,我開始瞭解,當我們面對困難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三個重要的腦結構用來調節壓力和控制衝動,他們分別是前額皮質、杏仁核和海馬體。

前額皮質就像大腦的領航員,能夠開展組織規劃、控制衝動和判斷決策等一系列活動。

當我們處於正常的心智狀態時,前額皮質就會監測和調控大部分的大腦。但前額皮質也非常敏感和脆弱,當遇到壓力時,前額皮質很容易掉線,難以發揮作用。

杏仁核就像大腦中的瞭望手,它並不能夠獨立自主地思考,但它能夠很敏銳地檢測到威脅,對恐懼、憤怒和焦慮尤其敏感。

當我們面對的壓力較大時,杏仁核就掌控了我們的大腦,我們的行為就會變得更有防禦性、更被動,就像動物遇到危險一樣,做好準備去戰鬥或逃跑。

海馬體就像大腦中的諮詢師,它能夠調取之前的記憶

,並提醒驚慌的杏仁核,別擔心,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糟,我們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並沒有什麼大不了。海馬體就像一個沉著的朋友,把杏仁核從驚慌中喚醒,讓它迴歸常態。

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和壓力時,大腦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杏仁核感受到壓力,拉起了警報,前額皮質掉線,杏仁核開始掌管大腦,之後海馬體出場,安撫了驚慌的杏仁核,然後三個部分逐漸迴歸正常,前額皮質拿回大腦的控制權。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森林裡的三個好夥伴

可是,怎樣讓孩子瞭解自己大腦中發生了什麼呢?給她講大腦的工作原理,她顯然是不願意聽的,

於是,我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大森林,裡面住著三隻小動物,分別是小貓、小鹿和小狗。

小貓伶俐細心,是大家的領航員,告訴大家該往哪裡走;小鹿身材高大,看得很遠,是大家的瞭望員,負責偵查前方的道路情況;小狗記憶力很好,能夠記住大家走過的路,負責辨別行進情況是否準確。

但是,小貓和小鹿也會有一些小狀況。小鹿雖然看得遠,但總是大驚小怪,一點困難就會拉響警報;而小貓膽子很小,每次聽到警報聲就會嚇得動彈不得。

有一天,他們在森林裡走著。突然,小鹿說,前面的河好寬呀,我們可能過不去,怎麼辦,太糟了!小鹿驚慌失措,東跑西撞,沒辦法冷靜下來。小貓見狀,立刻停下了腳步,蜷縮在大樹底下不動了。這可怎麼辦呢?他們還要一起去探險呢!

這時候,一直沒說話的小狗出來了。它非常地鎮定,跟小鹿和小貓說,夥伴們,這樣的小河我們以前遇到過呢。還記得前天走過的那條嗎,當時我們看到的時候也覺得很寬,很難過去,但是後來怎麼樣呢?我們在河邊找到了一塊木板當小船,順利過了河,過去之後再回頭看,小河也沒那麼寬呢。

聽了小狗的話,小貓和小鹿陷入了沉思。它們好像也想起來了前天的那條小河,還有他們在河邊想到的解決辦法。倆人在心裡嘀咕,是啊,好像之前我們也是這麼害怕,但是最後也沒有很難,雖然這一次我還有一些擔心,但我想我們也可以試一試。

於是,小鹿不再跳來跳去,小貓也站起身來伸了個大大的懶腰。三個好朋友又一起上路了。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尋找讓小鹿安靜下來的方法

講完這個故事,我和孩子在床上躺下來,我跟她說,現在需要安靜下來,感受一下小鹿現在在哪裡,在幹什麼,我們怎麼樣做,小鹿會舒服一些呢?

小C躺在那,我就在旁邊安靜地陪著她,輕輕地摸摸她的背。後來,小C說希望我抱抱她,給她讀一本書。於是,我們一起讀了一本書,又在床上玩了一會遊戲。

等我感覺她情緒下來了,我問她,你準備好了嗎?想要嘗試再練幾個嗎?她稍作猶豫答應了。我們回到客廳接著練習,我陪著她,聽著她嘴裡唸唸有詞。

練習了幾次之後,她跟我說,媽媽,我的小鹿感覺好多了。等完成了當天的練習,她非常地興奮,問我你的小鹿怕什麼,跟我玩了半天安撫小鹿的遊戲。

後來我問她,練球的時候你嘴裡在說什麼呢,她說,

我在跟我的小鹿說話,我告訴它沒關係,以前的小河你都跳過去了,今天你也可以試一試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耐心與反覆

1

允許孩子呆在情緒裡

當孩子產生畏難的情緒時,我們常常感到他們失去了鬥志,希望他們儘快走出低落的情緒,變得積極向上。這種做法其實更多的是在逃避和逃離情緒。

解決情緒的第一步就是面對情緒

,孩子需要停下來感受自己怎麼了,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辦法緩解和消化情緒。

當小C感到擔心而不想做時,我會跟她一起停下來,摸摸她的背告訴她沒關係,我們等一等,等你覺得準備好了再開始。

我希望她有一段安靜的時光,和自己慌張的小鹿共處,感受自己面對困難時的膽怯、退縮和不知所措。我始終相信,只有我們最真切地體會過自己的感受,才能知道如何應對和解決。

停下來的過程中,小C會讓我聽一聽,她腦袋裡的小鹿在幹嘛,她也會告訴我,現在給小鹿餵了水,小鹿還需要吃點東西,還需要睡一會等等。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短,也可能會很長。也許我們催著孩子,該做的練習也能做完,但是對於一個人自我認知,這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比多快地完成練習更重要。

2

實踐中總有反覆

給孩子講這樣一個故事,是為了讓他們更直觀地瞭解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幫助他們自己找到應對的方式。

但是,解決情緒問題以及消化情緒的能力,一定不是靠一次故事就能完成的。在之後的各種活動中,小C依然反覆地遇到類似的問題,回到最開始逃避的狀態中。每一次,我都會陪著她,重複那段或長或短的過程。

反覆的實踐之後,小C想到的解決辦法越來越多,有時是讓媽媽抱著讀書,有時是需要一隻毛絨玩具陪伴,有時候是吃一顆糖果。

無論她能想到的解決辦法是什麼,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她在一次次實踐中明白,儘管有些情緒讓自己感受並不舒服,但自己依然可以找到很多應對和緩解的辦法

成長的過程不是技能和知識的累積,真正的成長應該是不斷地加深對自我的認知。

對於家長來說,陪著孩子在自我認知的路上不停地探索,比帶著孩子掌握多少技能都更來得有意義。

一個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畏難心理

作者 | VIVI

5歲女孩的媽媽

有情懷的審計人

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

互動話題

當孩子情緒波動時,你會怎麼應對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