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水湄物語:被鼓吹的延遲滿足,竟然是個坑?

2022-01-20由 水湄物語 發表于 母嬰

水湄物語:被鼓吹的延遲滿足,竟然是個坑?

“延遲滿足”可能是個坑

前幾天,我家裡的“三隻小熊”因為家裡酸奶斷貨而發起了脾氣,特別是年紀比較小的妹妹們,還不太理解,為什麼不能叫外賣,為什麼不能隨時出門買一桶。

我一邊安慰著他們,一遍第N次重新整理了我的淘寶,看了看一動不動的物流資訊。

在這些所有人的消費需求都受到阻礙的日子裡,我想再和大家聊聊延遲滿足這個話題。

因為,最近我宅家讀書發現一個有趣的觀點:

兒童教育界提倡了很多年的“延遲滿足”,可能是個坑。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延遲滿足”的概念最早誕生於上世紀60~70年代,斯坦福大學做過的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實驗裡,600名3-6歲孩子,被分別要求獨自待在只有一盤棉花糖的房間裡。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會得到額外棉花糖的獎勵。如果吃掉了,就沒有獎勵。最終,只有大約20%的孩子能成功挺到最後,得到了雙倍獎勵。

水湄物語:被鼓吹的延遲滿足,竟然是個坑?

而研究人員在多年的追蹤回訪後發現,那些堅持到最後的孩子,在此後的人生中“普遍呈現出更高的學術成就、更完備的社會責任與社會關係”。

這些實驗結果,也使得心理學和教育學家們相信,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們長大後取得高成就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

加上媒體的廣泛宣傳,基本就被解讀為:能延遲滿足的孩子,長大更容易成功。因此也派生出了,很多相關的教育技巧 。

比如,我在懷孕的時候,曾經讀過“哭聲免疫”的育兒法。就是說幾個月的嬰兒要訓練獨立入睡,哭的時候不許抱,不哭的時候才抱起來。

又比如,孩子喜歡一個玩具,無論如何不能立馬就買。必須要等孩子完成了什麼任務,才能獲得這個獎勵。

也許表面上是完成了延遲的效果,但滿足的到底是孩子,還是大人的權威呢?這種方式培養下的孩子,長大真的就變得能更自律,能優秀了嗎?

至少,我個人是深表懷疑的。

至少給孩子硬吊胃口不是個好方法,有的家長還會以晚點給你買之類的話來哄孩子,反而可能會讓小孩子喪失安全感和信任的缺失。

近幾年對這個實驗質疑的聲音也不少,因為實驗的樣本比較單一。並沒有充分的考慮各種變數,比如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特質,家庭環境等等外部因素。

“富人”的孩子表現得更好

2018年5月,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TylerWatts等人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他們重新優化了棉花糖實驗。在彌補了原先實驗中的漏洞之後,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被顛覆了。

研究人員非但無法重現Walter Mischel等人先前的結論,還獲得了一個全新的發現——

能堅持到最後的孩子,最大的共同特點是,這些孩子父母受過教育的教育水平更高,此外成長環境中的各種資源都更為豐富。

再解釋的直白點,能等到第二塊棉花糖的孩子,家庭條件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更為富足。

一個隨時都能輕易得到糖的孩子,和一個很少有條件吃的孩子,糖的吸引程度肯定是不同的。

糖對前者可能是習以為常的零食,一會兒不吃也沒什麼問題,而後者,因為很稀奇,所以充滿誘惑,很可能忍不住等待馬上吃掉。

除了物質方面,我認為更可貴的是精神和思維層面的。延遲滿足,說到底還是在做選擇題,對孩子來說,選擇的是當下吃掉,還是15分鐘後得到兩份。

這其實就是

在短期既得利益,和長期的回報之間做平衡。

我認為這才是更深層次的延遲滿足。

而這不僅是孩子,連很多成年人一生都要不斷去“修煉”的功課。

水湄物語:被鼓吹的延遲滿足,竟然是個坑?

既然,我們此前對延遲滿足的理解可能出了些偏差。那麼正確的“開啟方式”又該是怎麼樣的呢?

延遲滿足的最佳開啟方式

我也結合多方面的觀點來給大家分享兩點建議:

1

正常需求及時滿足

兒童對父母和照顧者有很多要求。父母和照顧者對孩子需求的反應方式可以教會孩子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孩子們根據人們(尤其是父母)對他們的反應方式來學習信任或不信任,感到安全或恐懼,被愛或不被愛。如果嬰兒因為尿布髒而哭泣,而您卻不理or孩子,或者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可能會覺得世界在恐懼和不安全。當成年人對滿足孩子的需求表現出關愛和愛心時,我們將幫助他們成長為堅強和關懷的人。

水湄解讀:

“及時滿足”並不是說沒有原則的“即時滿足”。除了那些需要在短期和長期利益平衡的需求選擇之外,平時我們應該積極的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孩子需要水果,或者玩具,想要做遊戲,想要媽媽抱一抱,這些都是成長過程當中人格發展的必備條件。

因此,

在基本需求的層面,我們不應該和孩子討價還價

這是我們作為家長必須承擔的責任。

一個被充分滿足過的孩子,才會在面對各種誘惑時,才會有那種“見過世面”的篤定。

水湄物語:被鼓吹的延遲滿足,竟然是個坑?

2

建立信任

信任對於延遲滿足至關重要。如果您要求孩子們等待某件事或要求他們做A來換取B,那麼您必須準備好向他們承諾。老實說,這就是“聽話的孩子”的成功秘訣,即使要花15分鐘(這對孩子來說是永恆的)。如果他們相信您的話,那麼這場戰鬥就贏了很多。如果您的孩子不得不為了信守承諾而放棄自己的衝動,那麼您忠實的品質也將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

水湄解讀:

孩子的滿足感延遲,確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身處的環境是否可靠。如果一個孩子一直經歷成年人違背諾言。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延遲滿足的能力。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以“延遲”的名義搪塞孩子,不僅會降低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而且也會讓孩子喪失對外部世界的信任。

我們設想一下,面對著一盤充滿誘惑的蛋糕,小孩子也會琢磨,過15分鐘叔叔真的會給我2塊蛋糕嗎?是不是和媽媽一樣隨便說說,那我不如現在吃了吧,我怕等一會這個蛋糕都沒了。

如果媽媽說今晚下班回來買酸奶,媽媽做到了,那麼下次再說類似的要求,孩子也會更容易等得住。

因此,我們

當大人的,首先要說到做到,實在做不到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

3

給孩子主動權

相比之下,美國文化非常注重孩子們的感受。允許孩子讓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繼續做些需要做的事情。“ 我不喜歡做家務 ”或“ 我不喜歡做作業”。老實說,誰願意做這些事情?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學會延遲滿足感並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而應該是:“ 儘管感覺不太好,但我還是要決定先履行職責。”

水湄解讀: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其實有一個隱含的字首,它

應該是“自我延遲滿足”,而不是“被迫延遲滿足”。

我認為,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當爸媽的,在充分的讓孩子明白利害關係之後,不妨儘可能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要不要等、等多久,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有了主動權,孩子的配合度也往往會特別高。

舉個例子,我帶嘟嘟去逛商場時,都有個規矩,如果去逛玩具店只能買一個玩具回家,每個月最多買一次。目前執行的也挺好。

但偶爾也會遇到一種情況,那就是一進門買了個變形金剛,結果臨出門又看到了一個奧特曼,或者是剛買了個奧特曼,隔兩天路過沒發現又出了新款,就會後悔買早了。

因此,我也會給他出主意:“這個玩具店很大,你可以一進門就買,也可以全部逛完了再買。而且沒有喜歡的可以不買。”

後來,嘟嘟也“學精了”,進了玩具店也不著急拿起一個就拉著我買,而是認認真真的逛一大圈,然後“慎重考慮”一番,才決定好買那個。

有一次在玩具反斗城逛了一圈,然後還和服務員說了幾句話。跑回我身邊說:“媽媽,今天我不要玩具了,她們賣的小火車我們家全有了。阿姨說下個月會有一個聖誕套裝。媽媽下次給我火車套裝好嗎?”

水湄物語:被鼓吹的延遲滿足,竟然是個坑?

我想說,

延遲滿足,重點並不是孩子能忍耐等待多久,而是一種經過利弊分析權衡後,能夠做出判斷和決定的自主選擇能力。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這個過程,不妨就循著孩子的節奏來,我們把自己當做教練就行,做的不好,給他們及時之路,做了好了,記得及時鼓勵和肯定他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