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2022-01-18由 心理諮詢師劉延江 發表于 母嬰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最近,有一則12歲少年弒母的事件,網上展開激烈的討論。聽上去這孩子的行為令人髮指,可仔細看到孩子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在無視、冷漠、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出現這種行並不奇怪。

假如孩子的媽媽或家人,是懂得溝通技巧的,哪怕只會一句溝通的話術,都可能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

還有一篇文章,主題是《胡可式育兒公式:當孩子發脾氣時,你說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講的就是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句話該怎麼說,才能引導孩子行為正向發展。千萬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不僅無效,還可能激怒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很大,常會因為父母一句話做出過激的行為,因為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孩子一怒離家出走,或跳樓的事件,屢見不鮮。

前段時間,也有位家長向我諮詢,為什麼13歲的孩子不願與她溝通,還說跟她說話太費勁,這讓她很苦惱。起因是,孩子在期中考試中,數學考的不理想,希望能獲得媽媽的幫助與安慰,二個人的對話是這樣的。

兒子:媽,我這次考試數學沒考好。

媽媽:哦,沒事,兒子你是最棒的,媽媽相信你。

兒子:即使考到全班第一,也沒有數學一個滿分來的得勁。

媽媽:兒子,你已經很努力了。今天作業多嗎?

兒子:啊!算了算了,不說了。(轉身走開了)

媽媽:額(不知所措,無奈…)

看了以上這段對話,你有哪些思考呢?

我們很希望跟孩子溝通,更希望在溝通中達成共識,往往由於不懂得孩子內在的需求,沒有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就會出現聊不到一起去的無力感。

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更有效呢?

基本原則是簡單、真接。而且在與孩子溝通時,先建立感情上鍊接是非常重要的。好比打電話一樣,只有對方接聽了,才有溝通的可能。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 聽

積極的傾聽,不帶有主觀意識的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好的傾聽是建立連結的開始,與孩子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深受。

感同深受,也是一種“共情”,又叫同感、同理心。

共情的過程是:一、辨認孩子的感受,包括正面感覺和負面感覺;二、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果家長能準確表達孩子當下內心的感受,孩子將會感到被理解、被認同。如果還無法做到,最簡單的方法是,復語,也就是重複孩子的話,或詞。

比如:孩子說,媽媽,今天同學把我的作業本弄壞了,我太生氣了。

迴應1:別那麼小氣,男孩子大度些。這有什麼可氣的,壞就壞了,同學又不是故意的。

迴應2:別生氣了,明天媽再給你買一本。

迴應3:嗯,同學把你的作業本弄壞了,你很生氣。

如果你是這個孩子,哪一句聽起來,被認同、被理解呢?

很顯然,迴應3更有效,其實媽媽什麼也不用說,重複一下孩子的話就可以了。

正面管教工具之共情話術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學會從聽的過程中識別並表達孩子的感受,是你給孩子的一件偉大禮物。

第二步 說

在與孩子溝通中,大部分家長都以為,只要說了就有效。比如,怎麼還玩手機呀,快睡了。天這麼冷,多穿點…這些話,很容易被孩子理解為監督、管束、不被信任,甚至覺得家長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你的關心很容易被誤解,一旦這種感覺出現,孩子就會切斷我們之間的溝通連結,就像掛了線的電話,溝通將無法進行,如何避免溝通障礙,讓溝通更順暢呢?可以試試用正面管教中的我句式來解決。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第三步問

請體驗一下這二句話有什麼區別:

1、趕快去刷牙?

2、如果想牙齒健康,我們該怎麼做?

開放式的問題,有助於孩子的思考與主觀能動性的培養。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有沒有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情,沒有得到家長允許或支援時,心塞塞的感覺嗎?

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當孩子在溝通中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援,就感受到了愛,有愛的溝通才有效。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孩子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都是在用直接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情緒本身,其實是有輕重之分的。

如果把它比喻為一個情緒溫度表,溫度越高,等級也越高,情緒便越激烈。

不同的情緒等級,還有著不同的身體語言訊號。

0-60度

,屬於輕度的情緒波動,例如不耐煩、說話沒好氣等;

60-90度

,屬於中度情緒,有比較明顯的生氣,會大喊大叫、扔東西、摔門、挑釁父母等;

90-100度

,屬於極度的情緒爆發,往往伴隨著孩子竭斯底裡的尖叫大哭、惡語毒言的詛咒,甚至拳腳相加的行為。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如果我們能比壞脾氣早一步,及時察覺到孩子的情緒溫度,在達到爆發區之前就積極介入,那麼,很多時候,也許就能避免孩子的情緒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些親子溝通案例

在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

下面不同的溝通、處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一起來看看吧。

(1)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說什麼我偏不要做什麼。

不如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2)當孩子生氣動手打人時

“你再打人試試!”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我們要明確一點:情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表達方式。

打人、踢人這種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許的,拿別的東西出氣更不是解決憤怒最好的方式。

(3)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受到懲罰時

“夠了,你到那邊站著,沒我允許不能出來。”

“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

這種計時類的懲罰,只會讓孩子的憤怒再度升級。

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比無意義的懲罰更重要。

(4)當孩子跟父母對著幹時

“現在就給我去刷牙/吃飯/睡覺!”

“你想要先給小兔子刷牙,還是先給自己刷牙?”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是他們想要掌握主動權的方式之一,當他們想要獨立就會發脾氣。

這時候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技巧,給孩子一個巧妙的選擇:不讓他們選擇做或者不做,而是選擇什麼時候做,或者以什麼方式做。

(5)當孩子聽不進你的話時

“跟你說那麼多遍,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我說一遍,然後你小小聲地在我耳邊重複一遍,這樣我就知道你有沒有聽進去了。”

用不同的音量說話,孩子會因為很好玩記住這件事。重複一遍,還能起到鞏固的效果。

越是大聲地吼他們,他們越不容易聽進去。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今天就不一一舉例。做為老師或家長,除了學會溝通,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比如透過繪畫、遊戲等方式宣洩出來。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如果我們能看懂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內心需求,將可以更好地養育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

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56.28%,

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

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實際好不好孩子說了才算)

但事實往往比資料更殘酷,曾經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2019年4月,因為和媽媽吵架,上海17歲男孩跳高架橋,當場身亡;

2019年2月,因為和父母吵了幾句嘴,鄭州12歲的女孩跳樓自殺;

2018年9月,因為父母生二胎、學業壓力大,廣東佛山16歲少年跳樓自殺;

……

有個朋友說:“以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個大人了,結果卻是行走的炸彈,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全家人都得看他臉色,小心伺候著,怎麼就突然變成這樣了?!小時候那個省心的娃去哪兒了啊!”

的確,青春期的孩子從個頭上,看著和成年人的確沒多大差別。可是因此就

把他們當成縮小版的成人,或者長大了的小孩,就真的是我們大人的一廂情願了,而且對他們還很不公平。

首先,要想給青春期的孩子正個名。

從剛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的大腦就發生了鉅變,

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那樣的。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分分鐘在打仗

這是一張腦部發育圖,分別代表了5歲、青春期前期(9-12歲)、青春期(13-19歲)、20歲人腦的發育情況。紅色/黃色的區域代表尚未完全發育,而藍色/紫色區域則代表完全發育成熟。

不難看出,從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歲,大腦一直處於不斷髮育的過程,而且各個部位發育的時間是有先有後的。

正是這種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情感”與“理智”間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很難像成年人一樣作出理性的決策。

說得更直白一點,當你和一個15歲的孩子處於同樣的憤怒狀態時,你可能可以抑制住抽對方一耳光的衝動,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要動刀子了;當你們同樣難過時,你可能會理性地決定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而那個15歲的孩子可能就想著要跳樓了。

所以,青少年確實愛衝動,但他們也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因為他們有著成人的情緒和情感,但管理情緒、抑制衝動的那部分腦區(前額葉皮質)還遠未成熟,這是大腦的發育階段所限,不是我們勸他們“別衝動”就能扭轉的。

關於自己的一切評論,孩子都很在乎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父親大吐苦水,不知道該怎麼和太過敏感的14歲女兒相處。一句無心的話或者無意的舉動,都可能傷到女兒。不僅僅是父母,只要任何與自己相關的評論或行為都會引發青春期孩子的高度關注。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腦神經教授David Eagleman和助手就曾做過一個“櫥窗實驗”。

他們分別讓成年人和青少年志願者坐在商店櫥窗裡,拉開窗簾,接受路人的目光審視,透過測量面板電反應來判斷被試的焦慮狀態。(在焦慮的情況下,汗腺分泌增加,面板表面汗液增多,導致面板的電傳導增強。情緒平靜時,面板電傳導會降低。)

結果如何呢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有些尷尬的情景下,成年人和青少年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當一個成年人坐在櫥窗裡被眾人審視甚至指指點點時,可以一直保持微笑狀態,面板電傳導也顯示處於穩定和較低的狀態。說明,這樣的尷尬並沒有引起成年人太多的焦慮。

而青少年的表現就完全不同了。就這個女孩從拉開窗簾的那一刻,一直在緊張地抿嘴唇、眨眼睛或者往其他地方看,其面板電傳導資料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有的青少年,甚至會緊張到發抖。

這說明,

在被別人關注的時候,青少年的情緒反應非常強烈,焦慮程度也上升很多。

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Eagleman和眾多腦神經專家的意見一致:

與內側前額葉皮質有關。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內側前額葉皮質被稱為“自我”的神經基礎,當你想到自己,或者某一個場景對自己有情感意義時,內側前額葉區域就會變得活躍起來,尤其是在社交場合。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在15歲左右,人類的內側前額葉區域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度會達到峰值。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青少年會比成年人更焦慮,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極度強烈。而成年人,早就習慣了這種“自我感”,面對其他人的審視也會淡然很多。

事實上,內側前額葉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還不止於此。

被排斥的恐懼,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對健康的傷害

“你和我不會替別人頂罪,但他們會,他們還是少年。”

電影《少年的你》這句話讓常爸印象深刻。為什麼只有少年才有如此血性?

僅僅因為義氣?衝動?單純?

事實上,這種決策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對社交排斥的恐懼。

說到這裡,要再給大家講一個Blakemore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傳球實驗(cyberball)”。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電腦遊戲,三個人依次傳球。

研究人員先告訴志願者,另外兩個傳球的是和他們差不多的人。但實際上,那兩個人只是被編好的程式。

一開始,兩個電腦人和志願者互相傳球。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玩兒了一會兒後,兩個電腦人就只單獨傳球,把志願者排斥到遊戲外了。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Blakemore找到的志願者分為三組,一組為成年人,一組為青少年中期,一組為青少年早期。結果顯示:

被接納時,三組的焦慮水平都有所下降;

但當發現自己被排斥後,三組的焦慮水平都會上升,但青少年組要明顯比成年人高很多,而且年齡越小,上升幅度越高。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如何溝通才有效?

這說明,

青少年(特別是青春期早期時)對社會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

同齡人的觀點、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讓他們寧願冒著高風險,也要選擇去迎合周圍人。

就比如“吸菸有害健康”,想必哪個青少年都知道。可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躍躍欲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懼社交排斥。當週圍的小夥伴都吸菸時,如果自己不吸就意味是個另類,無法融入團體裡。被排斥的恐懼,在孩子眼裡要遠大於吸菸的危害,所以有的孩子即使不喜歡也會嘗試吸菸。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事兒,青少年最愛幹。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你接不接受,青春期這場漫長而艱苦的戰役,可能猝不及防地就會來到你我身邊。

而當我們瞭解了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特徵後,自然也就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了:

因為他們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

“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很容易衝動,父母就別硬上。

發火時心裡默唸一句“孩子的路還是要他自己走,成長註定的坑早晚都逃不掉”,把自己和孩子分離開,別給氣頭上的孩子火上澆油。

知道青少年的內側前額葉很活躍,

在乎其他人的評價,那就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

即便在家裡批評孩子,點到為止。

別囉嗦個不停,一遍即可。

青春期的孩子,認知水平和成人已經非常接近了,你批評他時,如果有道理,說一遍他就懂了。有時他嘴硬不認錯,其實心裡都明白。如果這時候你再喋喋不休,他的逆反情緒就上來了,而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成熟,

抑制不了和你幹架的衝動,一來二去,前面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親子關係,就被破壞得一乾二淨了

青春期的孩子,受同伴的影響要遠遠超過父母,所以父母這時候的教育宜“曲線救國”,不要以為可以透過說教來解決問題。

知道孩子重視朋友,害怕被排斥,但是又擔心孩子染上惡習,那就儘量在孩子的學校或班上找一些三觀接近、重視教育的父母,創造機會讓這些孩子一起活動。

關注孩子的朋友圈,幫助孩子結交更優秀的朋友。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對付,就是因為不瞭解。而這份不瞭解背後,和父母的心態息息相關。

在得知懷孕或者孩子剛剛出生時,不少爸媽都會拿起育兒書,試圖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行為。

同理,面對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依舊需要保持這樣的學習心態,提前準備,做好應對措施。當孩子真的有一天開始叛逆、開始頂嘴時,你能真正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生階段。

你準備好迎接孩子的青春期了嗎?還記得你自己的青春期嗎?

被“56.28%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這個資料嚇到的朋友,請點個

“在看”

吧,相信你不是唯一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