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最高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2021-12-21由 尼莫媽媽 發表于 母嬰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都存在的一個疑慮是:孩子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哭鬧,父母去安慰他,但是孩子反而哭得更加厲害,有時候還會哭得沒完,這應該怎麼辦呢?

父母們都很焦急,他們用平常安慰他人的話語來安慰孩子,不僅沒有達到預想效果,而且孩子還越來越傷心。

其實,很多父母安慰孩子的時候沒有用對方法,以致於越安慰孩子越是嚎啕大哭。

第一種,

禁止悲傷

。常見的話語是“不準哭,你怎麼老是哭”、“身為一個男生你怎麼這麼嬌氣啊!”、“真不明白沒有什麼好哭的”……

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悲傷是不對的,悲傷就是不好的,慢慢內心會越來越封閉,總是把情緒憋在心裡,造成心理毛病。

第二種,

冷漠對待。

有些人覺得讓孩子自己哭個夠,自然就停下不哭了,不需要去關注他。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哭泣是為了讓父母知道他很傷心,需要媽媽的安撫和關注。

如果我們不迴應孩子,只會澆滅孩子表達自我的熱情,以後再學業、工作、情感方面也不和父母談,親子之間的隔閡就此形成。

第三種,

轉移注意力

。孩子一哭,媽媽就拿糖果、零食、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悲傷情緒,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

從此孩子就知道,想要什麼東西,透過哭泣就可以得到滿足,哭鬧的行為被縱容,以後還會變本加厲。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最高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他們只能用哭的方式與父母交流。

但是,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一點,孩子們對於情緒的認識與表達是需要學習的。

如果父母沒有特別地在情緒管理、情緒表達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引導,那麼孩子在大多數時候都會透過觀察他人,特別是父母各種情緒的表現,來表達自身。

當寶寶還未能很好控制自身情緒的時候,父母就要開始引導和教育他們,要懂得做孩子的"情緒容器",從接納孩子的情緒開始。

“情緒容器”:接納和認同孩子的感受

我們都見過很多父母不願意接納孩子情緒的場景,例如孩子遇到挫折,哭著跑過去抱著媽媽,想讓媽媽安慰下自己,但是媽媽忙於工作,僅僅是應付地抱了抱孩子,說了一句:“都是小事,沒什麼好哭得”就扭頭轉向自己的手機。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僅排斥孩子的傷心情緒,還會排斥孩子其他的情緒,沒有耐心去引導和開解孩子,還有的從一開始時就沒有對孩子的情緒作出正確的迴應。

我曾見到一個傷心哭泣的小女被爸爸大吼:“

有什麼好哭,在街上哭真丟人!

”,亦見過一個興高采烈被媽媽炫耀獎章的男孩子被媽媽呵斥:“

不就是一個小獎,別得意忘形了。

”還見過一個充滿恐懼的小孩子被爺爺硬拽上電動車……

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情緒,就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連線,更不能教育孩子管理情緒。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節目中出現過這樣一句話:“

成為對方情緒的容器。

父母要穩穩地接住了孩子的悲傷、喜悅、憤怒,讓他的本能的反應傾瀉而出,在"我"這個"容器"裡安全地、自由地釋放,讓孩子的情緒被關注、被理解、被接納,然後慢慢轉邊成為親子之間的愛、信任和親密無間。

父母做孩子的“情緒容器”,孩子在“容器”中釋放內心,這對於親子雙方而言,都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體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要這樣展開,彼此都能暴露自己的情緒給對方,也不需要害怕外界的眼光。

這種心靈的溝通和教育,比讓孩子看多少書、聽多少道理都來的更加直接和深刻。

其實,我們每次面對教育孩子的話題,終究會回到父母自身應該如何做的主題上來。想要孩子將來能夠輕鬆駕馭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父母就要懂得面對孩子的喜悅、傷心、憤怒、脆弱、恐懼,讓自己不害怕、不拒絕孩子有這些情緒,更不要因此打擊孩子。

不單是安慰孩子傷心的內心,面對孩子喜悅、委屈、恐懼等各類情緒,

父母也要學會接納和理解,並且給予恰當的關注和積極的迴應。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最高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情緒容器”:用心的傾聽和陪伴

接納孩子的情緒,做他的“情緒容器”更簡潔的解讀就是“同理心”——

不指責,不評論,不命令,不說道理,僅僅去關注,去理解,去接納。

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傾聽孩子的聲音,樂他所樂,憂他所憂,用“同理心”去幫助和引導孩子。

我們要用心、內心地傾聽和陪伴孩子,讓他能體會到:無論我多麼糟糕,爸爸媽媽都會一直在我的身邊,承託著我,不離不棄地伴隨我的成長。

1、當孩子喜悅,給他認同與讚賞

孩子遇到高興事,如獲得獎狀、贏得比賽、被同學誇讚,就算是打贏了一場網路遊戲,孩子也會感到很開心。無論這一件事有多麼的微不足道,父母也不要低估了其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我們要善於進入孩子喜悅的世界,和他一起發現喜悅的價值,並且給予認同和讚賞,鼓勵孩子繼續加油,孩子才會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2、當孩子悲傷,給他愛撫與空間

當孩子感到悲傷,父母不要阻止和壓抑他的情緒,也不要嘗試用開玩笑來打斷孩子。我們可以輕輕地擁抱和愛撫孩子,也可以給孩子適度的空間,讓他好好哭一場,抒發心中的情緒。

而且,過多的干預也是多餘的,父母應該給孩子自我療愈的空間和時間,不要逼迫孩子馬上擺脫悲傷的情緒、綻放笑容,這也是不現實的做法。

3、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並不等於要縱容不當行為

我們都瞭解了接納孩子情緒的重要性,但是做孩子的“情緒容器”並不是要家長無原則地退讓和妥協,更不是縱容孩子的不當行為。

一位寶媽跟我說過,因為她拒絕給孩子吃糖,結果孩子大發脾氣,又哭又鬧,怎麼勸他安慰他都不能解決,最後只好給他吃糖。

她對我說:“當孩子遇到挫折傷心大哭時,我非常能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可是如果孩子明顯地出現不當的行為,我又會非常地糾結。”她真的無法接受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更不能理解孩子毫無道理的情緒。

如果我們沒有限制地接納孩子所有的感受,很可能會縱容出一個人見人煩的熊孩子,完全背離了"情緒容器"的初衷。

顯然,做孩子的"情緒容器"並不是處處容忍孩子、妥協退讓,保持原狀和把握好理解的度很重要。

越安慰孩子越傷心?最高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現實中,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可能完全相反。當孩子非常傷心時,一部分父母總是急於否定和阻止孩子的表達情緒,還會開始喋喋不休地對孩子進行說教。但是,又有一些父母面對孩子的過分要求和不當行為,又很容易為了儘快安撫孩子的情緒而做出妥協。

父母要把情緒和行為界限明確地告訴孩子,並且要始終堅持自己的底線和原則,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教育孩子理性表達、理性做事。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