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父母對待孩子問問題的不同態度,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和大腦發育

2021-12-20由 周波老師 發表于 母嬰

父母對待孩子問問題的不同態度,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和大腦發育

小孩子似乎都有著無窮無盡的精力和好奇心,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這種本能,會讓他們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他們思維簡單,看到不理解的事情就直接問了,而且非要得到家長的迴應不可,但這對家長來講是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情。

小孩的問題,想法都是沒有邏輯可言的,經常會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有的問題家長可以輕鬆回答,但有的問題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們解釋,到最後再有耐心的父母也可能會厭煩敷衍。

更別說有的父母,一開始就表現的很不耐煩,或是因自己的事情而隨口敷衍,你不懂就不要問,你問這做什麼,這不是你該問的問題這類敷衍斥責的話脫口而出,很大程度上會打擊孩子積極性,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和邏輯思維發展。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的不同的態度,很大程度會影響孩子提問思考積極性,以及思維方式。

因此在對待孩子提問這件事上,一定要慎重。

01

置之不理,敷衍回答孩子的問題,會傷孩子思考積極性

現實生活中,對於孩子提出的十萬個為什麼,很多家長的做法是能敷衍就儘量敷衍,還有些家長可能因為一心忙自己的事情,對於孩子的問題大多情況下是不理睬。

最多會說一句:沒看到媽媽在忙嗎?不要搗亂。

父母這樣的做法,其實很傷孩子積極性。

孩子提出的問題,屢屢都得不到回答,他們會從失望到不再期待,以後遇到再多不解,孩子也只會藏在心中,不會提出來。

久而久之,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都會被磨滅,他們的思維也會逐漸僵化,從而錯失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時期,甚至到了課堂上,也會習慣性沉默,不再積極提問思考。

02

不耐煩,大聲斥責孩子,會讓孩子內心感到挫敗

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通常表現得很不耐煩,甚至還會大聲斥責孩子,這樣的態度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傷心和不安。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終身的,且親子互動的質量完全取決於父母對孩子問題的迴應。

父母對待孩子問問題的不同態度,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和大腦發育

我曾在大街上看到過這樣一幕:一個小女孩看著天空中呈人字形飛翔的大雁,一臉好奇地向旁邊的媽媽詢問著:媽媽,大雁為什麼要這樣飛,它們會飛到哪裡啊,它們會不會累啊。

問完表情充滿期待地看著媽媽。

但她的媽媽只是抱著手機忙著自己的事情,被問得不耐煩了,就對小女孩吼道:沒看到我正忙著嗎,問什麼問,能不能安靜點,不要打擾我。

瞬間小女孩就變得失望起來,憋著嘴,低頭看著自己的腳,看著很是傷心。

小孩子渴望和家長建立聯絡,想要將自己思考的問題分享給媽媽,並從媽媽那裡得到迴應,但卻遭到媽媽不耐煩地怒吼,這個孩子想來一定非常失望吧,若是每次提問都是斥責,怒吼,只會令孩子惶恐不安,從而畏懼提問。

03

耐心傾心認真迴應,滿足孩子好奇心,刺激大腦發育

相反的,面對孩子的問題,若是有父母耐心傾心並認真給出迴應,那這個孩子內心一定會非常開心,父母的傾心迴應讓孩子發自內心感到自己被尊重。

而且父母給出的答案也滿足了孩子好奇心,並讓他學到一些知識,這對他們思考能力,大腦發育都有很大促進作用。

可以反過來刺激他們提問的積極性,讓他們提出更多問題,大大活躍思維。

而且這種改變是持續進行的,從孩子初步認知世界,到孩子上學期間,思維一點點活躍,足以讓孩子發生巨大蛻變,總之父母迴應孩子問題的不同態度,對孩子思維活躍,提問積極性和大腦發育有著不可逆的巨大影響。

04

回答孩子問題時的兩大技巧

家長在回答孩子問題時也是要注意方法的,避免打擊孩子提問的積極性。

首先孩子對世界認知不夠,思維也很簡單,可能會問一些在大人眼中很可笑,小兒科的問題。

即便這樣,家長也一定不要嘲笑,或是敷衍,要從孩子角度出發,認真回答孩子每一個問題,不要讓自己的嘲笑毀了孩子提問的積極性。

其次,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可能孩子多思考下就能自己解決,家長若直接回答,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惰性,遇到同樣問題就懶得自己思考了。

正確方法是,引導孩子自主思考,比如問孩子,你真的不知道嗎?不要著急,再仔細想一想等等,鼓勵孩子想出答案,提高孩子的思維活躍性和大腦思考能力。

最後,不要不懂裝懂,若孩子問的問題你也不知道如何解答,不要敷衍,要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不足,之後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這樣可以大大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和求知慾。

都說孩子愛思考,愛提問是好事,說明這個孩子聰明,大腦思維活躍,有更強烈的求知慾。

但事實上,這一切背後需要有一個耐心迴應孩子五花八門問題的父母。

否則再聰明的腦子,不思考不提問,時間長了也會鏽住。

總之,在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問題時,父母千萬不要敷衍,置之不理甚至是斥責,一定要用足夠耐心一一回應孩子,保護孩子好奇心,同時激發孩子提問思考的積極性。

■ END ■

部分內容

配圖 / 源於網路 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