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2021-11-01由 歪媽知道 發表于 母嬰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要不是為了你,我會放棄穩定的工作當一個家庭主婦?”

“要不是為了你,我至於每天起早貪黑嗎?”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要不是為了你……”是犧牲型父母最典型的口頭禪。

犧牲型父母,感動了自己,傷害了孩子

犧牲型父母,具有鮮明的特點。

在家庭關係中,他們會

把自己當成付出者,把孩子當成索取者

,並且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他們習慣性地

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為愛犧牲,無限放大委屈和辛苦

,試圖透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要懂事,要感恩,要孝順。”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犧牲型的父母,普遍對生活現狀不滿意,為了填補內心的空缺,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出現讓自己不滿意的行為時,就會出現強烈的心理落差,產生不安的情緒,

在情感上“綁架”孩子,給孩子施壓,以達到征服孩子的目的。

可是,父母們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把自己理想中的“人設”,強行安在孩子的頭上,更不要用父母對孩子的付出來捆綁孩子。

“我花這麼多錢,就買了這玩意兒?”

犧牲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像付出了很高的價錢去買一件物品,買回來的時候發現這件物品根本不值這麼多錢一樣,會因為付出大於收穫而耿耿於懷。

可是,養孩子跟買東西不一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我思考的能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雙向奔赴的過程,需要相互成長、相互成就。

而不是說,“我給你的,你一定要回報。”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父母的犧牲,不應該由孩子買單

在不斷的“自我犧牲式”教育的灌輸下,孩子會得到什麼呢?

可能擁有了更加堅固的鎧甲,

因為懂得了父母的付出,所以學會了感恩和回報

,同時父母付出型的形象,也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堅韌,面對壓力和困難,可以迎刃而解。

朋友老林曾經跟我分享過他小時候的故事,說到他小時候家境貧困,家裡有什麼好吃的,父母總是留給自己和弟弟妹妹吃。為了不讓他們兄弟姐妹成為留守兒童,父親放棄了城裡的工作機會,回到鄉下養起了豬。那時候,他就暗暗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對父母好。

大學畢業之後,老林進入一家外企工作,供弟弟妹妹讀完了大學,還在上海買了房。現在,他把父母也從老家接了過來。老林感慨自己今天擁有的一切,都得益於父母的付出。“他們時時刻刻提醒著我,是他們的自我犧牲,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當然,更多的情況是適得其反,

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無法正確認識愛與付出,被戴上了牢固的精神枷鎖,容易變得極端。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和丈夫喬衛東離婚之後,為了照顧女兒英子,毅然辭職,一切圍著孩子轉。英子也十分爭氣,聽話、上進、孝順。然而,表面風平浪靜的母女關係,背地裡卻暗潮洶湧。

最後,英子被宋倩的愛壓垮,崩潰出走,威脅輕生的時候,宋倩哭著對英子說:“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呀!”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窒息。

宋倩將自己的人生,賭在了英子的身上,卻同時也讓英子喘不過氣。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可見,父母對自我犧牲的沉迷,其實是一種變態的愛。過分執著於付出,用自我犧牲來束縛孩子,只會讓孩子更想逃離。

現實生活中,如犧牲型父母所願的第一種結果幾乎很少出現,

大多數孩子在“被愛禁錮”之後,會出現逆反心理,

甚至質問父母:“誰叫你們生我的?誰逼你們這麼做了?”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出現難以修復的裂痕。

也有的孩子,會因此

對親密關係降低信任感和安全感

,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好,一定是有目的的,需要進行同等價值的交換,導致在人際交往中,沒有底氣,形成

討好型人格

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承受父母如此沉重的“愛”。而父母自認為偉大的愛,也成了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拒絕“被愛禁錮”,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

“犧牲型”父母是不幸的,作為他們的孩子則更加不幸。而我們之所以成為“犧牲型”父母,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和對孩子的要求都太高,一旦認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覺得自己的“犧牲”不值。

為人父母,首先應當學會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不是無所不能,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不因為孩子“犧牲”自己,也不要拿愛去“禁錮”孩子,才能建設良好的親子關係。我們在生活中應當記住如下幾點,時刻提醒自己。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第一,父母不要給自己設限,逼迫自己一定要成為滿分家長,允許自己有一點差錯,誰也不是天生當父母的料子,都是在一點一滴中積累經驗的。

第二,父母不要給孩子設限,更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要學會放手,多給他們一些獨立自由的空間。

第三,關注自身的成長,即使做了父母,也不要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培養幾種興趣愛好、保持社交圈,不要一門心思地只關注孩子,“自私”一點,雙方都能更加輕鬆。

“要不是為了你……”那些“犧牲型”的父母,養出的娃都怎麼樣了

寫在最後:

透過自我犧牲來控制孩子,只會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

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愛,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犧牲,要求有所回報。孩子對父母的愛,也要心懷感激,知恩圖報。只有這樣,親子關係才能保持長久地健康、和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