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劉彥茹:西北大環線第五天——莫高窟、月牙泉

2021-10-22由 溫馨微語 發表于 母嬰

​劉彥茹:西北大環線第五天——莫高窟、月牙泉

文/劉彥茹

過去幾天一路上看得全是自然景觀,敦煌莫高窟看得是文化。莫高窟內容太多,記錄感觸較深的幾個片段。

莫高窟一共有735個,對外開放的有300多個。前秦僧人樂尊遊歷到敦煌,他從對面山上看到此處金光閃閃,於是在巖壁上開窟修行,是第一個開窟的人。他也許想不到,從此以後佛事在這裡會經歷一番怎樣的繁盛。有研究者稱,隋唐的時候儒教衰落,佛教盛行,此處可見一斑。

洞窟裡邊沒有燈光,一片漆黑,導遊拿著手電,講到哪手電光打到哪。九層樓裡供奉的是彌勒佛,依山而建的巨型雕塑。睡佛的後面有七十二弟子,原來是在清朝修繕的時候被加上去的,大概是參照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個典故,其實這個來源和佛教沒有關係。

洞窟的大致結構基本上都是迎門是佛像雕塑,兩側是壁畫,畫的非常滿,不留縫隙。頂部是藻井,畫滿了佛像,依然沒有縫隙,按當時的說法,畫佛像就是修功德,所以畫得越多積累的功德就越多。這些佛像大小比例非常勻稱,面朝不同的方向,這樣抬頭看的時候才不會頭暈。

九色鹿、捨身飼虎,這些故事都是從牆壁兩端畫起,正中間是結尾,想必是為了強調因果報應吧。有些塑像、壁畫色彩嚴重脫落,人物的面部、手臂都變成黑色。有些洞保護的很好,色彩光豔如新,歷經一千三百多年,有如剛剛畫就。導遊說,當時藍色是一種貴重的顏料,不易脫落,看那個洞裡藍色最多,開窟時就花費最多。

終於看到優美飄逸的飛天、反彈琵琶等深入人心的美麗形象,是側壁上很小很小的一個畫像,在佛教故事裡,佛在講經時飛天負責散花撒香,所以她們不是主角,只佔了很小很偏的位置。

在其中一個洞窟裡,看到了非常神奇的一幕,被稱為東方“最美的微笑”。手電光平著照時,菩薩的嘴角也是平的,當光線從下往上打時,嘴角會慢慢上揚,微笑在臉上慢慢漾開。簡直不可思議,手電筒的光線打過去只是一瞬間,但是那個笑容出現在面部,是一點一點笑起來,不知道玄機在哪,古人的智慧令人讚歎。

藏經洞是藏在夾壁裡的一間暗室,清朝道士王圓祿,在清理沙石的時候發現了這裡的秘密,藏有經書、文物共五萬件。他幾經周折多次向官府報告都沒有得到重視,後來被英國人騙買走,所得二百兩銀子用來修繕洞窟。珍貴文物外流,大部分流入英國,最好的去了法國,最差的留在了中國。有人譴責王圓祿,說他是千古罪人,罵他愚昧無知,貪圖小利,出賣文物。也有人說,他只是做了他能做的事情。那個混亂落後的年代,中華民族所受的屈辱、被掠奪的寶貝不計其數,想不到列強的髒手竟然伸到了中國的大西北。那個年代已經成為過去,只有國家勵志圖強,一切才有保障。

下午去鳴沙山看月牙泉。騎著駱駝,跟著駝隊,伴著清脆的駝鈴聲,悠然行走在沙漠裡。試想當年絲綢之路上的駝隊,長路漫漫,風沙烈日,那麼久那麼久的時間在路上,他們交流些什麼,他們的心情怎樣,現在的我們不得而知。此刻坐在駝背上,細細的黃沙,迂迴的山坡,只有悠然暢快,歲月靜好。

月牙泉真的像一彎新月,又像一隻微笑的眼睛,調皮的躺在細沙上,周圍被沙山環繞,怎一個美字了得。沙窩裡一汪碧水,經年不幹,真是挑戰我們的常識與認知。據說沙漠裡颳風能搬走一座沙丘,月牙泉就在沙山腳下,只要細沙往下略微坍塌就會填滿泉眼。可是就沒有,從來沒有,多麼神奇。

順著軟梯爬向山頂,舉步維艱,幾次停下來休息。軟梯就放在沙子上,休息的時候要躲到旁邊,讓後面的人先行,僅僅往旁邊跨出一步,想再回來,是非常吃力的。爬到山頂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太陽落山了,山頂上涼風習習,坐在柔軟的細沙上,俯瞰山腳下,月牙泉全貌盡收眼底。我擔心沒有力氣下山,恐怕又會累到體力透支。小心翼翼試探著往下走,沒想到又是一次神奇的體驗,“勝似閒庭信步”。每邁出一步就會往下滑一大截,呼啦呼啦就下來了。之前我還納悶,為什麼只見上山的人,看不見下山的人,原來上山一小時,下山只要五分鐘。

天黑的時候還有人在山上,他們等著拍攝沙漠星光,沒有光汙染的夜空一定很美吧。

作者簡介

​劉彥茹:西北大環線第五天——莫高窟、月牙泉

劉彥茹,微信暱稱:惠風和暢;qq暱稱:暖回雁翼。微言寄語:歲月是佳釀,越久越醇香。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於網路

轉載請註明出處“溫馨微語”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