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2021-10-19由 OST東方啟音 發表于 母嬰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小丑,慘白的臉龐、黑黝黝的眼睛、紅紅的鼻子和大大的嘴巴。小丑張著微笑的大嘴巴,歡快地給沿途的小朋友派氣球。

有些年齡較小的小朋友看見小丑便飛撲到父母身上,有些小寶寶直接被嚇呆了,看到小丑走近不僅不敢動,還嚇得崩潰大哭。只有年齡稍大的,曾經見過小丑的孩子才快樂地接過小丑手上的氣球。

為什麼孩子天生害怕小丑?

因為小丑臉上的表情無法被孩子分辨出來,無法分辨的表情讓孩子感覺恐懼。

演化心理學認為

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是人類的生存之道之一

,孩子們天生都會具備這種生存知道。

簡言之,孩子天生害怕小丑,是因為看不到表情而對小丑的心思感到恐懼。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們也有類似的心境,常常因為不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而暴躁焦慮。相比起小丑,孩子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容易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E·夏皮羅說,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於資訊的表達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們找到孩子表情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下面是常見的孩子們日常中的10個熟悉的小動作,你知道背後的心理規律嗎?

1

把喜歡的玩具堆床上

場景:

臨睡前,一位小女孩一個又一個地,把她平時玩耍的玩具、喜愛的小花裙子、狗狗花紋小毛巾……全部堆在床上,眼看著連睡覺的位置都沒了。媽媽問小女孩為什麼那樣做,小女孩只是說“我喜歡”,讓媽媽丈二摸不著頭腦。

心理解碼:“我有些害怕”。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

獨睡的孩子

身上。當孩子做噩夢,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被老師批評,遭遇家長嚴厲批評或打罵後,孩子需要從熟悉的或喜歡的玩具和其他小物件等找到安全感。

當家長髮現孩子頻繁有這種行為,除了不要阻止也不要責罵外,最重要的是要尋找根源。可以問問孩子

“最近是否遇到什麼不高興的事情”

如果孩子答不上來,家長便需要透過觀察或詢問孩子平時一起玩的玩伴,問問老師有關孩子的近況,從而找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2頻繁推開面前的東西

場景:

一位媽媽拿著玩具給女兒玩,被女兒一手推開;媽媽拿來繪本,女兒也一手推開;媽媽拿來水果,女兒繼續推開……“你到底想怎麼樣?”媽媽有些抓狂。

心理解碼:“我有更有趣的事情做”。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如果孩子已經懂得說話,

請父母耐心鼓勵孩子表達想法:“你想做什麼?你可以說出來讓爸爸/媽媽聽。”

當孩子還不懂說話,

建議把孩子放地上,鼓勵他們用行動表達

有些孩子聽到大人的指示後,便會做出心中的意願行為。比如有些孩子被窗外的小鳥吸引了目光,焦急地想去看;有些孩子可能不想玩玩具、看書或吃水果,而是想吃冰箱裡的冰淇淋。

當寶寶處在學話期,遇到寶寶頻繁地推開面前的東西,父母耐心地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是個不錯的做法。

3

不停摸臉、使勁拉耳朵

場景:

幾位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玩耍,有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坐在座位上,不停地摸臉,有時還狠狠地拉扯耳朵,臉頰有些發紅。“你怎麼啦?”媽媽問。小男孩搖頭。

心理解碼:“我有點緊張”。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這種情況下,一般是孩子面對沒自信事情所表現出來的壓力,父母需要找出孩子緊張的具體原因。

有時小朋友在一起,遇到輪流表演節目或者唱歌、獻才藝等情況,某些孩子便會緊張,但部分孩子會因為父母期望過高或者面子問題而硬著頭皮應對;

有時候,孩子也會因為對某些事情恐懼而不知如何應對,從而緊張地摸臉或使勁拉耳朵。

父母可以第一時間安撫孩子:“有什麼事情需要爸媽幫助的嗎?”或者說:“爸媽尊重你的想法,不想做的可以不做”等。

4

昂首踱步

場景:

一位小女孩把手挽後背,昂首在客廳不停地踱步,就像一隻驕傲的小公雞。“你幹嘛嗎?”爸爸問。小女孩笑著說:“沒幹嘛,走路呀。”

心理解碼:“我有些得意”。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當孩子做了覺得滿意或不錯的事情,

如果害怕被嘲笑“驕傲”或“才一點小事就高興成這樣”,便會以這種較誇張的動作表達內心的得意。

父母們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發現孩子真的做了不錯的事情,那麼理解便是最好的對待,因為自信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當父母發現孩子做了一點芝麻小事就沾沾自喜,便要適當地提醒孩子:“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5

躲大人身後

場景:

一位媽媽帶著兒子外出,路上遇見鄰居,小男孩趕緊躲到媽媽身後。當媽媽讓小男孩打招呼時,小男孩怎麼也不肯。媽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孩子平時不是這樣呀。

心理解碼:“我有點尷尬”。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一般來說是孩子害羞的表現,如果孩子平時習慣打招呼,卻突然表現出尷尬和不安,有兩種情況。

一是孩子對鄰居做了錯事而感覺尷尬,比如往鄰居門口撒尿或罵了對方;二是鄰居對孩子做了不合適的事讓孩子不安,比如孩子遭遇性傷害等一些難以啟齒的事情。

這時,父母需要多方面綜合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找出相關的資訊。

6

說話時眼睛看地上或別處

場景:

一位媽媽問小男孩“你想吃棒棒糖嗎?”小男孩點頭,眼睛一會看地上,一會看別處,就是不看媽媽。當媽媽再問一次“你想吃棒棒糖嗎?”,小男孩這才猶豫地點頭。

心理解碼:“別揭穿我”。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這是孩子的防衛表現

,眼神飄忽不定,帶著心虛,常常是因為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情而害怕被別人知道或揭穿,在聽話時處處提防。

當父母問孩子“想不想吃棒棒糖”時,孩子眼神飄忽,很可能是孩子早已經偷吃;當父母問孩子“玩具熊是不是偷的”,孩子眼神飄忽,很可能便是偷的。

7

緊握雙手,一言不發

場景:

一位媽媽到幼兒園接女兒,發現女兒低垂雙眼,緊握雙手,一言不發。當媽媽問怎麼回事時,孩子卻搖頭怎麼也不肯說。

心理解碼:“我很難過”。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當孩子遭遇較大的挫折和沮喪,感覺很難過時,常常會緊握雙手、一言不發。當孩子意識到向父母坦白時會被父母責怪,被父母詢問時便不願意說。

這種情況下,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共情

,不強迫孩子說出來,而是說:

“媽媽/爸爸看到你這樣也很難過,如果你願意,可以跟我們溝通。如果不願意,爸媽也不強迫,但你需要記住,爸媽永遠都站在你這邊……”

當孩子感覺到被父母理解時,會自動說出來。即使不說,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安慰。

8

孩子模仿你

場景:

爺爺從老家出來,小男孩看到爺爺笑,他也笑;小男孩看到爺爺撓頭,他也撓頭;小男孩看到爺爺吃飯前用筷子敲敲碗,他也敲敲碗……爸媽覺得很奇怪,這孩子怎麼愛模仿爺爺呢?

心理解碼:“我喜歡你”。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當孩子喜歡模仿一個人的細節動作,並且不厭其煩時,其實是孩子表達“喜歡”和“認可”的訊號,孩子希望自己跟那個人一樣。

面對這種情況,

父母需要留神孩子模仿的物件是否有不恰當或不正確的行為習慣。

因為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好的行為會被模仿,壞的行為也會被模仿。

當孩子模仿到不良的行為,父母應該及時提醒幫助糾正,如果難以糾正、並且負面模仿持續進行,那麼父母便要考慮是否讓孩子遠離。

9

摔玩具、丟食物

場景:

一位小男孩接過媽媽遞過來的玩具,狠狠地丟地上;當媽媽遞過來一顆櫻桃,也被小男孩狠狠丟地上。

心理解碼:“我感覺不滿”。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當父母面對一個摔玩具、丟食物的孩子時,要結合孩子的表情分析:

當孩子是“嘻嘻哈哈”的,孩子是在玩樂,常見的是空間敏感期的寶寶

當孩子的表情是不悅的,孩子便是發洩情緒——“我感覺不滿”,“我生氣”,“我不要這樣”

……面對孩子的情緒發洩,父母該停止遞給孩子東西,讓孩子冷靜一會。

10

突然亂跑或搗蛋

場景:

有客人來了,當客人坐下後,小男孩突然變成了一個“小瘋子”:一會在客廳亂跑,一會奪過客人的茶杯不讓對方喝茶,一會起勁跳舞……家長覺得奇怪:這孩子怎麼突然搗蛋了?

心理解碼:“我很興奮”。

好用!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父母如何做?

當家裡來客人,或者孩子遇到高興的事情,便會做出跟平時不大一樣的行為。

故意挑釁客人或主動表演,常常是為了獲得關注,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當客人離開,孩子便會一下子恢復平靜。

面對孩子這種行為,

父母首先是理解,接著客觀看待孩子的行為,避免孩子冒犯他人,

雖然很高興,但也不能做出讓別人難堪的行為。

上面十個日常小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你學會了嗎?

好父母,是孩子們的非語言“解讀師”,也是孩子們的“心靈捕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