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2021-08-03由 常青藤爸爸 發表于 母嬰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2020年雖說是命途多舛的“魔幻之年”,但你有沒有發現,關於“年少有為”的神話報道卻是特別多。媒體的追捧、社會的快節奏,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處在渴望“年少成名”的焦慮氛圍裡,而身為父母,這也加劇了我們的育兒焦慮:

孩子一年級的同學,剛入學的時候已經掌握了3000個漢字;

xxx的兒子,五年級已經在刷高三的數學題了;

xxx的女兒,8歲就鋼琴9級了,英語學到CAE,已經相當於雅思7分的水平……

我們總希望孩子學得快一點、再快一點,這樣或許距離日後達到人生輝煌時刻,就更早一些,勝算更大一些。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新生兒眼睛還沒睜開,父母就準備好了各種閃卡)

其實,這股風氣也不是我們國內特有的,在美國,直升機式父母的風頭也愈演愈烈。

由於頂尖大學的錄取率越來越低,初高中乃至小學,開始更加狹隘和嚴格地關注標準化考試的分數。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和中上層階級的家庭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僅要上大學,而且還應該進入最頂尖的大學。

於是,家長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激烈的競爭壓力讓美國的青少年苦不堪言,最終導致美國高中生自殺現象的流行。甚至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矽谷自殺(Silicon Valley Suicides)”。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福布斯》雜誌發行人、美國記者裡奇·卡爾高(Rich Karlgaard)被這種現象深深觸動,他決定站出來為大器晚成者代言,讓現在的年輕人看到,

在“年少成才”之外,他們的人生還有無數種成功的可能性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卡爾高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大器晚成者,25歲時他還在加州做保安,“26歲時,我的大腦突然清醒了。”開始了寫手生涯,後在43歲被提拔為《福布斯》雜誌的發行人。

回憶起往日的一幕幕,卡爾高感慨地說,年少成名很令人嚮往,但這部分人畢竟只是極少數。事實卻是,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32歲成為暢銷書作家的JK羅琳,從單身媽媽到成為億萬富翁;

37歲才被認可的華裔導演李安,在那之前他做過6年的家庭煮夫;

85歲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直到39歲都還是一名初級研究員。

而讀完他寫的這本《大器晚成》(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常爸也深深地體會到: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一個人從稚嫩走向真正成熟,需要的年限遠比我們想象的長。

人生的高光時刻,遠不止於、甚至根本就不在於考上一所好大學。

正所謂

年少成名都是例外;

大器晚成才是常態。

人生是場馬拉松,別急。

年少成名,其實是件很難的事

書中提到:

“腦科學發現,大腦能力的發展,更像是一場賽跑,每個年齡階段的天賦此消彼長。”

首先,任何年齡段,我們都會在某些事情上獲得進步,然後某些事情上出現退步,並在某些事情上進入瓶頸期——而不會在進入某一個年齡段後,能同時擅長所有的事情。

其次,不是所有人的優勢,都會在20歲出頭甚至十幾歲的時候就顯現出來。

比如負責計劃和組織、解決問題、記憶、注意力和抑制等複雜功能的前額皮質,大部分人會在20-25歲的時候,才開始進入快速發育期。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而其他方面的大腦發育呢?

20歲時,認知處理的速度佔極大優勢;

20-25歲,是學習和記憶能力的黃金時期;

25-35歲,短時記憶是最大優勢;

45-55歲,最擅長社交溝通,對社會的理解能力最佳;

65歲之後,對語言能力的掌控會達到巔峰(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學習新語言的能力)。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在20歲之前達到頂峰的能力並不佔大多數,這些能力達到峰值的年齡在人和人之間也不一樣。

因此作者之所以傾向於大器晚成,就是看到大腦的發育並不侷限於人生的頭二十年、甚至是頭三十年、四十年,

很多能力的發展,在而立之年才慢慢成熟,在不惑之年才逐步完善。

而隨著歲月沉積帶給我們的豐富人生經歷,以及由此生髮的洞察世事的智慧、坦然豁達的心態,年少者,甚少具備,年長者,更有優勢。

2010年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大腦功能成熟曲線也表示:

18歲以後,人的大腦依然在逐漸成熟,並沒有很快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

而生活的磨鍊,也恰恰是在孩子長大之後,才開始的。

高中的通識課和大學的專業課幾乎是斷層的,而社會的複雜環境和大學象牙塔的氛圍,又是斷層的。每一次斷層,我們即便成年,也還是要經歷一次“精神斷奶”的過程。而應對人生迷茫期的不同心態和能力,往往會劃分出不同的人生,這些能力,和18歲之前學了多少知識,學得快不快、好不好,幾乎沒有太多聯絡。

我們能“掌控”孩子到18歲,18歲之後,在他們更多需要自我成長的年歲裡,恰恰是很多能力集中發展的黃金期。我們需要給孩子鋪墊什麼樣的人生底色、打什麼樣的人生地基,留他在人生的後半段自我發育?

別讓量化著的一切,禁錮你的育兒格局

現在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器”,總是以可見的、量化的東西為標尺,我們欣賞一個人年少有為,無非是他年齡的數字小、年薪的數字大、或者在某個領域的職級高。

而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也常常以可量化的東西,為唯一標尺:

計算孩子的識字量、英文詞彙量、學習排名、興趣班數量,有沒有落在別人後頭;

每一步都運籌帷幄、要求步步為營,上什麼樣的幼兒園、考什麼樣的中學,每一步都要在自己的計算範圍內,“不容有失”;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孩子如果天分不夠,就只能拼時長、拼努力。

教育的成果不是“立等可取”的,需要放眼孩子未來幾十年的人生,所謂百年育人,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們太急了,我們等不了,所以只能“集中火力”抓住孩子“可控”的前18年,不願意讓他走錯任何一步、繞遠任何一段路,畢竟在學歷皆為敲門磚的時代裡,考一所好的大學,成為“人生贏家”的機率會更大。

但如果我們過於糾結量化的東西,就會忽略甚至透支那些能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軟實力”的培養。

在《大器晚成》中,作者提出了

6個大器晚成者的優勢:好奇心、同情心、韌性、冷靜、洞察力、智慧。

哪一樣都需要歲月和經驗的打磨與積累,從小培養孩子的這些優勢,其實也是幫他更好地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

01 好奇心

多數大器晚成者似乎保留了更多的童年的好奇心,以及更多的孩子氣。但是拼命雞娃、知識塞得越多越好,反而容易提前透支孩子對於未知事物的新鮮感和求知慾,

都“學怕了”,哪還能再有驅動力去探索未來更復雜的世界呢?

02 同情心

是大器晚成者的第二大優勢。學會與人相處,恰恰是在孩子有時間玩、有空閒和小夥伴相處中得來的。在職場中如何與同事相處、家庭中如何與伴侶相處,都需要一些“處事”智慧。

03 韌性

直升機父母喜歡給孩子鋪平道路,讓孩子一路走上去都順順當當,孩子自己發展不出應對逆境和挫折的“逆商”,成年之後的風雨,可沒有父母替他們遮擋。塑造孩子敢於長期堅持的能力,跬步千里才能更好地迎接社會的利刃。

04 冷靜

每臨大事有靜氣。有些品質,還是要交給時間,交給孩子自己慢慢發育、自我成長。

05 洞察力

是在長期經歷中形成的一種極具價值的想法。有生活智慧且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有洞察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每天只被讀書學習塞滿的孩子,很難對生活有豐富的感知。

06 智慧

智慧並非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隨時間發展而掌握的本領。人到中年,才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全域性狀況。

所以啊,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學知識,才叫成長。

這些能力,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也恰恰是孩子人生賽道里最重要的起點,更是生而為人的核心競爭力,讓孩子在漫長的人生中,經歷每一次“精神斷奶”的時候,都能迎難而上,勇敢應對。

以前跟小小常看過一本書,叫《阿虎開竅了》(Leo the Late Bloomer)。

大器可以晚成:別沉迷“年少有為”,別讓量化透支孩子的軟實力

Leo是一隻小老虎,他什麼都做不好。

他不會讀,不會寫,不會畫。

他吃飯很馬虎,而且他從來不開口說話。

Leo的爸爸著急地問:“Leo這是怎麼了?”

Leo的媽媽說:“Leo只是開竅晚而已。你不要總是盯著他,因為A watched bloomer doesn‘t bloom。 (被注視的花開不起來。)”

是啊,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顆種子,經歷了澆水、發芽、生長,才能開出花苞。這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需要用心培育,急不來的。如果為了早見成效,而人為的加速程序,花朵也多半難逃夭折的命運。

即使孩子當下“平庸”,也並不代表終生都會維持現狀,興許他只是比別的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而已。孩子的一生才剛剛開始,他們有一輩子的時間來找到自己的特長、熱情和追求之所在。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這股耐心的力量會在以後的日子裡逐漸顯現出來。

更何況,年少有成,大器晚成,世俗眼中的這些成與不成,跟孩子自己能在他漫長的一生中,

感知到真實的生活趣味,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樂事相比

,可能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年少成名,是少數人的神話;

大器晚成,更符合自然的成長規律;

而一生平凡,則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墓誌銘。

人生很長,不必慌張;活出自我,就不失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