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心理學-思維的發展歷程

2021-07-23由 Reacy 發表于 母嬰

Jane piaget

在心理學中,有很多方法、理論、思想都會收到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影響。皮亞傑認為,兒童是主動思考者,他們試圖理解世界,而人們是可以能透過觀察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來能發現認識的起源的。“胚胎重演率”就是他提出的。

學習機制

皮亞傑認為,兒童能透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形成關於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圖示或理論。

同化:反應範圍的擴大,比如兒童總是透過吸吮來探索物品

順應:在不同的事務上改變行為方式,比如改變嘴型或力度

皮亞傑認為,這兩種學習機制幫助兒童跨越各個階段,這個階段理論與弗洛伊德階段理論有很大的不同。他發現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擁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思維的發展歷程

心理學-思維的發展歷程

階段論

第一階段為感知運動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知識純粹的自然生物,對於外部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認識,他們對過去、未來、穩定、差別並無概念。他們只是透過觸控和觀看,但不能進行邏輯推理;在這一階段,他們發現了客體永存性的概念,即即使看不見也依然存在的概念。比如,爸爸媽媽上班了,依然會回來,依然還活著;玩具收起來了,依然還在,可以反覆玩。

第二階段是前運算階段。開始的時候,兒童只能透過生理和感知運動的方式來認知世界,到了第二階段,他們逐漸擁有了表徵事物在腦海中構建世界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侷限的,表現為:

A。兒童以自我為中心。這時期的兒童完全沒有意識到別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有所不同,他們很難從他人角度出發來思考和認識世界;

B。對守恆的不理解。守恆指物體某方面的特徵不會因為其他方面特徵的改變而有所改變,比如一杯水匯入一個碗中,水量不會減少;4-5歲的孩子不理解這個概念。

第三個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守恆問題已解決,但抽象推理能力仍然有限,無法理解無限的數學概念和蘊含邏輯的邏輯概念。

最後階段,12歲以後,抽象推理和科學推理能力得以完善。

以上是皮亞傑的理論內容,皮亞傑要比弗洛伊德或斯金納成功的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這些關於兒童發展的論斷既有趣又可驗證;關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缺乏守恆概念的論斷能夠很輕易的得到系統的檢驗;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令人震驚的發現,在他之前,沒人注意到守恆,也沒人注意到嬰兒在追蹤和理解客體上存在著守恆的問題。

但是,皮亞傑的理論也有他侷限之處,他沒辦法在真正意義上解釋了兒童思維是如何從具象向抽象轉變的;同樣,他也沒有真正解釋了兒童的客體永存概念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心理學-思維的發展歷程

嬰兒思考

那麼嬰幼兒究竟知道些什麼呢?經過多年的研究,已有結論得出嬰兒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加聰明。透過視覺的變化刺激,能夠看到嬰兒的興奮程度的變化,從而觀察出嬰兒更喜歡什麼圖案,什麼表情,什麼顏色甚至同時能觀察出對算數的基礎知識的敏感。這一類的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就對物質世界有一定了解,但並不完善。

心理學-思維的發展歷程

那麼嬰兒是如何完善對世界的認知的呢?答案之一就是神經元的成熟,大腦的發育。人類在子宮中,大腦就已經擁有了大部分的神經元。發展並非是新神經元的生長,而更多的是清除多餘神經元,因此神經結構會發生急速的變化,同時,神經元之間的聯結也在瘋狂的生長;發展是在不同的突觸間形成聯結的突觸發育的過程;兩歲時,這一過程達到頂峰,髓鞘的形成也同樣發生在這一過程中,來保障刺激的快速高效的傳遞;髓鞘的形成貫穿整個發展過程,即便是青少年的髓鞘也並未完全發育完善,特別是他們額葉的髓鞘並未完全發育,額葉是與約束力和意志力有關。很多的獨立證據表明,嬰兒是缺乏控制力的,控制特定行為的大腦區域還未曾被啟用。但是嬰兒出生便擁有一定的社交偏好,對於自己偏好的外觀會給與更長時間的注視,同時嬰兒還具有模仿能力。但嬰幼兒在某些方面是完全無知的,嬰幼兒不懂人們可以欺騙,也不理解有些人可以心懷惡意去做某事,這大概就可以解釋人之初性本善吧~~

心理學-思維的發展歷程

模組論

不同人種的發展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皮亞傑和弗洛伊德一樣相信,兒童的思維方式會發生全面的改變;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大腦存在獨立模組,即獨立且預置的關於世界的認知系統,有一部分先天知識。能夠進行一定學習,但學習模式因系統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他們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的。這個觀點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從發展障礙上去只會對某一個系統產生損害,而不會損害其他系統;比如孤獨症的障礙。孤獨症的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一,大多是男孩,主要包括缺乏社會聯絡、語言障礙、社交障礙等“精神性盲”的症狀但它們在數學、邏輯、空間上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你相信模組理論,如果模組是存在的,那都有什麼模組呢?物理學和人類學是最主要的兩大部分,也就是客體模組和社會模組,也有心理學家認為還有人工製品的模組,生物學模組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