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昭哥 | 親子代溝是無法避免的嗎?一些深層探討與四條建議

2021-06-17由 昭哥 發表于 母嬰

昭哥 |親子代溝是無法避免的嗎?一些深層探討與四條建議

(全文5500字,多久讀完看你自己 - -)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發現當孩子在一些年齡段,比如孩子十多歲左右,以及上高中時,家長容易有突發的焦慮情況。他們要麼問我,孩子一直挺乖表現良好,怎麼突然一夜間就逆反了?或者問我,之前跟孩子一直很懂事兒,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聽我的建議也不懂他在想什麼了,難道傳說中的代溝就這麼突如其來了嗎?

從這些問題中,我非常能體會那種震驚與不甘。代溝啊,這種感覺應該是存在於我們與老人之間的問題,憑什麼會跑到一直與時俱進,身為如此優秀家長的我們身上呢?它,難道是不可避免的嗎?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先鋪墊一些基礎背景。

第一個基礎背景,是我在之前聊冷靜原則中強調過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其實一直處於一個

動態的變化過程

中。雙方的力量對比在一邊倒地改變,孩子無論從身體能力與思維能力上,都在快速趨近父母,並在短短的十餘年裡就取得大致的平衡。這是總體成長的背景。

第二個基礎背景,是發展心理學裡的基礎理論之一,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階段理論,他把關於畢生發展分為八個時期,並認為人在每個時期都有

首要的衝突問題

需要解決。

而在青春期面對的問題是“同一性與同一性混亂”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會反覆思考“我是誰”以確定自我的同一性或者導致混亂,或者換句話說,是在尋找自我的認同也在有意識地主動承擔起塑造自己的任務。當然這個理論一直在發展之中,有更多更復雜的版本,為了簡單明瞭,我們只說最基礎的部分。

說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暈?

這兩件事看起來挺理論化的,真的有助於我們家長去解決實際問題嗎?不要著急,我們來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首先在簡單瞭解這兩個背景之後,我們可以先得出

初步的簡單判斷

如果第一個基礎背景都出了問題,那麼代溝很顯然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會非常嚴重。在孩子眼裡,這已經不止是思維方式的代溝了,而且涉及到成長權力的爭奪,就像

種子總會發芽

一樣,整個家庭只會平添很多不必要的扭曲的痛苦,並且孩子會越來越脫離父母所希冀的引導,頑強地選擇自己或好或壞的道路。

對此,我一直提醒父母需要意識到我們其實一直擁有了過度的權力,並極有可能長時間濫用了自己的支配地位。隨著雙方力量的變化,有些簡單粗暴的教養模式最終會有崩潰的一天。

尊重身為父母權力的由來

從而尊重孩子的成長

是優秀家長應當具備的基礎態度。瞭解這一點,並接受這一點,需要我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知跟上孩子的身心發展。無論是認識不到位還是不肯接受現實,都會導致明顯的問題。

對第一個背景能妥善應對,問題不大的家長,需要面臨的第二個背景問題則相對複雜一些,也難理解一些。對於有關青少年如何主動構建自我的同一性問題,我們先需要來觀察一下,看看孩子們在成長中是

如何尋找自己的同一性

的,也就是他們嘗試主動塑造自我時的指引從哪裡來?

顯然多數父母本能地仍然希望是由自己承擔這個指導角色,而恰恰是這一點,往往引起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對立或者代溝的產生。

再次需要一些基礎背景知識啦。

第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分別為: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面(現在該理論已經拓展為八個層面,這裡不重要)。

家庭在滿足了基礎的需求層次之後,要想跟上孩子的發展,則需要正視孩子相對層次的精神需求。這不意味著簡單的迎合,但它至少意味著一個健康的環境。

這一點很好理解,我相信,至少從出發點上,父母們會認同這種思路並希望去努力。但要如何去做,我們得繼續往下分析。

第二是我們對於情感這種東西的理解。

群居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至關重要,本質上,

人類的一切喜怒哀樂都來源於群居組成的社會關係對我們的反饋

。而需求層次中的高層次需求也同樣來源於此。而顯然,過於遙遠或者與我們生活無關的社會關係是沒必要考慮太多的,我們需要處理的最重要的社會關係是我們密切所處的群體。

那麼對於孩子而言,這個群體是什麼?

在小時候,這個群體幾乎全都是家庭,而在他十歲的時候呢?他更多的時間和哪個群體在一起?是同學和夥伴。

也就是說。在他

“小”時候

,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成就感與認同感,家庭或者父母就能滿足絕大部分需求了。所以,多少年來,你一直覺得只要你足夠認真、足夠負責、足夠耐心,那麼親子關係就會非常好,孩子的身心成長也會很健康。你以往的經驗也一再驗證著這一點。

但是,現在他所處的主要群體不同了,你覺得,就家庭或者父母還能完全滿足他的心裡需求嗎?

滿足不了啦!

他需要得到小夥伴的認可,你能給他嗎?

他需要獲得在同學中的社會地位,你能安排嗎?

他需要引起他關注的那個男孩/女孩的注意,你能代替嗎?

做不到!因為

你已經不是他所渴求的社會評價的來源群體了

,因此,他在獲取這種認知的時候自然也並不需要再去完全考慮你的感受,

因為你幾乎與此無關啊

而如果你對自己在孩子心中地位的改變耿耿於懷,試圖去挑戰這種情況,那麼結果會如何?我們可以去網上孩子的社群裡搜一下,有多少孩子在私底下抱怨自己的父母是

控制狂

?而你卻在錯誤地感嘆代溝啊,孩子不聽話了啊。

這其實是在對抗自然和成長。所以還是那句話,理解並接受吧。做好自己的角色,並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必要的經驗建議就好。

既然已經提到群體這個概念,我們要完全理解孩子某些不良行為的來源,這需要一點點最簡單的群體心理學知識,這是第三點。

多的不談,

從眾心理

好理解吧?發生火災時,你即使已經看到逃生箭頭指向另一個方向,也很難拒絕自己的腳步跟隨著人群去奔跑。

這說明

被群體所拋棄,是人類最深刻的恐懼之一

。而被群體所裹挾時,人往往選擇放棄自己的理性以求得在群體中的認可與地位,更令人遺憾的是,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智力水平甚至會低於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

對此涉世未深的孩子更難抗拒。我們來看《綠山牆的安妮》第二十二章裡的一段描寫:

“用過茶點後,她們來到巴里的花園裡,在玩膩了所有的遊戲之後,做一種誘人的惡作劇的想法自然而然就趨於成熟。這種惡作劇立刻就以‘敢不敢’的形式出現。”

“首先,卡里·斯隆問露比·吉利斯敢不敢爬到門前那棵巨大的老柳樹的某個高度。露比·吉利斯對侵害這顆樹的大綠毛蟲怕得要命,又擔心萬一她把自己那件新的薄紗衣服扯壞了,她母親會責怪她,可儘管如此,為了挫敗前面卡里·斯隆所說的挑釁,她還是敏捷地完成了任務。”

而當數輪過後的“敢不敢”終於來到安妮面前時,已經變成了更危險的方式。

“‘我不信,’喬西直截了當地說,“我不相信人能夠在屋脊上走。不管怎麼說,你就沒有這個本領。’”

“我沒有這個本領?”安妮性急地嚷道。

“那麼我就問你敢不敢這樣做,”喬西挑戰地說,“我問你敢不敢從哪兒爬上去,在巴里先生家廚房的屋脊走上一趟。”

安妮的小臉變得煞白,可是她顯然只有一條路可走。她向房子走去,那兒有一架扶梯靠在廚房的屋頂邊上。

最終的結果是安妮從屋頂上摔了下來,以骨折為代價,險些喪命。

對於男孩子們,需要展現勇敢的挑戰可能更多。在我個人的記憶中,有這麼一段的經歷。

上小學時需要經過一段與長江相連的水庫。很多情況下,上學時的隊伍中,一旦有某個人提議不走大路而是從臨水的坡體上摸過去,就會導致所有人的跟隨。極陡而滑的坡,身體至少要呈45度,腳邊就是深水區。可以想象,一旦一個孩子在穿戴整齊並揹著書包的情況下滑下去,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可至少當時的我,完全沒有勇氣拒絕,唯恐被同伴視為膽小。

渴望被群體認可,害怕同伴不認同

甚至拋棄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可見一斑。當然這兩個例子都有一定的極端性。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機率並不大,更多的是一些小事情上的糾結。最常見的就比如明明天氣很冷,凍得直打哆嗦,但就是嘴硬說不冷不肯穿衣服,要“瀟灑”地上學去。

說起這事兒,還有個我覺得一直很好笑的情況是,對於幼齡兒童,不少爺爺奶奶總是把孩子裹得過多,即使孩子被捂得臉紅出汗也一樣覺得孩子會受涼。而一旦孩子因為出汗而真受涼了之後,又反過來成為他們認為孩子應該穿得更多的理由。這與孩子後來不肯多穿衣服冥冥中似乎會是一種呼應。當然這句是與本文無關的題外話了。

分析過後,我們來想想該怎樣理解並接受孩子的處境並努力減少代溝?昭哥給出四條建議。

1、代溝在很多情況下,表現為雙方對錯誤行為的定義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很多東西,父母覺得一看就不對,但孩子卻往往“不理性”地“頑固”甚至“對抗式”地堅持。這時,我們怎麼辦?

我覺得,我們可以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來幫助自己選擇立場。

第一個問題

是,這種“錯誤”有多嚴重?

你覺得自己是否需要以損失一些親子關係為代價去阻止?危險遊戲自當堅決,而牛仔褲上的破洞值得嗎?

這個時候,可能還是給孩子一些探索嘗試的空間為好。他有時並不需要你的安排,這就是夥伴間的審美而已,他對此事的認同感不來源於你,你也不必要去操那個心。

第二個問題是

,你自己以前呢?

我們同樣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做過多少類似的荒唐事情。如果你現在能以哈哈大笑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過去,那麼,可不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當然,我不建議去無底線地包容孩子出格的公眾場合舉止不當,這是有關教養的問題,我覺得並無太大的包容空間,該有規矩就有規矩。這與我們在探討的“孩子奇怪的想法與嘗試”是兩碼事。

2、溝通的方式需要隨著孩子成長而改變,他越來越多的時候並不是來尋求你的指導,他需要的只是傾聽與情緒共鳴。

節選一些:

3、相信孩子在你十餘年的養育下,早已具備了基礎的是非判斷。

在同伴群體的弱勢專案上,他同樣會像以前一樣向你尋求幫助。前提是,你沒有在不斷的可能暴躁的“代溝”與嘗試中,消耗完孩子對你的信任感,提前關上了互相溝通的大門。

孩子在你的教育下,至少在大是大非上,是有能力面對世界與他的夥伴的。這就如我認為偏激的港燦們的父母或多或少對其行為都該有一定的責任,都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樣。我們每天做得好一些,將來面臨的問題就會少一些。

如果你對此非常缺乏自信,需要反思的還是自己長期的家庭教育與溝通氛圍。

4、有可能的情況下,從小建立更多共同的知識背景。

他成長中的伴隨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與我們小時候是大大不同了。可能我們是在田野上與螢火蟲成長,而陪伴他們的可能是各種動畫羊與動畫熊,螢火蟲只存在於他們的ipad中。而幾乎每個孩子玩遊戲的微操技能都能秒殺老爸老媽一條街。

過於不同的背景,肯定會帶來很多語言的不同。這種情況是“代溝”的基石啊,我們又怎麼辦?

我覺得大趨勢其實是進步,難以改變也不必改變。但“

私貨

”還是可以有一些的嘛。就比如我至今對比各種動畫片,還是覺得《聰明的一休》為最好之一,嘗試之下,當讓孩子從畫面酷炫而內容貧乏的動畫片轉為看畫面樸素的一休時,他其實並不覺得過時了,反而是有更大的興致,看了一遍又一遍。既然可以,那麼就讓一休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之一吧。

電視劇?我選擇在開電視的時候,和孩子偶爾一起看《紅樓夢》,感受高山仰止的美妙音樂,並一起哈哈評點劇裡的黛玉恐怕至今還是整容的模板來源咧。

過年時,用從爺爺奶奶那裡學來的方式擀麵、包餃子、寫對子、貼春聯。這些東西,不能因為你的懶而讓孩子失去接受的機會,又抱怨孩子不懂你吧?

如果你都放棄傳承自己的個人文化了,還指望人家主動去學嗎?最起碼,其中最優秀的部分,就該告訴孩子,這難道不是家庭教育應有的部分嗎?

回到開篇的問題,代溝是無法避免的嗎?

也許是的,但其實,只是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罷了。

不戰而降的媽媽?信她你就輸了。我們從快樂與教育的關係來捋一捋

內控式親子思維繫列

其他類文章

↘ 記得關注“昭哥聊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