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2021-06-08由 凱叔講故事 發表于 母嬰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作者 | 芊和

“你家孩子認識多少字啦?”

身為家長,你是不是被問過這樣的問題。

“靜靜和小寶一樣大,已經認識800多個字啦。”

“壯壯比小寶大一歲,現在完全可以自主閱讀啦。”

每當聽到這樣的訊息,你會不會和自己的孩子對比,陷入深深的焦慮。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杭州一位程女士,兒子5歲。

她平時對教育非常上心,給孩子報興趣班,輔導功課,本來覺得兒子認字挺多。

可聚會時卻發現,朋友家比兒子小一歲的孩子,竟認識快1000個字。

她突然擔心,孩子是不是識字太少,焦慮感油然而生。

然而,強中更有強中手。

《CCTV挑戰不可能》節目中,有個小朋友叫王恆屹。

他年僅5歲,熟背詩詞400首,識字3000+,被稱為“行走的中華小詩庫”。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看看別人孩子的優秀,再看看自己孩子的平凡,相信大多數家長都很難淡定。

就拿識字來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很多家長從一兩歲就開始教孩子識字。

各種軟體、識字卡、識字書齊上陣,強拉硬拽,軟磨硬泡地逼娃認字。

然而,識字早晚和多少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重要,而且這更是一個需要遵循規律和方法的事情。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識字早和天才沒有必然聯絡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不少天才、神童小時候識字早的故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三歲識字,五歲學詩,十歲已是文采斐然。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導彈之父錢學森,三歲能背上百首唐詩宋詞,五歲就讀懂《水滸傳》。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被稱為“神童”的孫天昌,從出生開始,媽媽就把漢字貼在牆上教他識字。

他3歲認2000多個漢字。

5歲讀英文,13歲高考以659分的成績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看了他們的經歷,大多數父母會覺得認字早是孩子聰明、智商高的表現。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北京十一學校語文老師郭瑤曾對此做過解釋。

其實,每個孩子的學習路徑不同。

有的以視覺為主,有的以聽覺為主,兩者各有優劣。

識字早的孩子大多以視覺學習為主,同時記憶力很好。

但記憶力並不能反映一個孩子的整體智力水平。

北京師範大學大腦與認知科學院副教授劉麗說:

“人腦發育是多元智慧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包括知覺、語言、計算、情緒等多方面。

從宏觀生命體整個發展程序看,記憶力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看得過於重要。“

也很多名人,小時候識字困難,甚至有閱讀障礙,長大卻依然成才。

著名英國首相丘吉爾,兩歲才會說話,不喜歡學拉丁文,上學後成績一塌糊塗。

但是他卻成為了偉大的政治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超級大律師大衛·博伊斯,小時候看不懂書上的文字,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勉強開始閱讀,但他卻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律師之一,曾為微軟公司辯護。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所以,識字早晚和智商高低並沒有必然聯絡。

如果你的孩子認字早,當然值得高興。

但如果孩子認字晚,也沒必要過分焦慮。

他們可能只是並不擅長視覺學習,沒有出眾的記憶力。

但是,他們一定有自己的長處。

畢竟,像丘吉爾、大衛 博伊斯這樣小時候被公認“笨”的孩子,長大後依然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績。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認字多並不一定成績出色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

很多人認為識字量多可以讓孩子輕鬆跨進閱讀的門坎,對成績的好壞起著決定作用。

但認字越多就一定成績越好嗎?

朋友桃子是一所重點小學的語文老師。

她給我講過一件事。

桃子班裡有個小姑娘,從小家長就教她認字,沒上學前識字量就達到2000多,在班裡遙遙領先。

可上學後,她成績並不出眾,就連語文成績也只是中上等。

孩子媽媽非常失望,經常跟老師抱怨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原來,小姑娘認字都是機械地記憶,對字義並不理解,很多識字卡上認識的字放在段落裡就不認識了。

很多時候,孩子識字量大並不代表能大量閱讀。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指出:

真正的閱讀,需要把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綜合運用,包括視覺、聽覺、語言、概念生成等。

所以,機械地強迫孩子認字的方法相當不可取。

記住多少個字,並不是識字的目的。

讓孩子知道字是一種表達意義的有用符號,能幫助他認識世界才是目的。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三年級現象”:

那些小時候聰明出眾,在各方面比別人領先的孩子,一到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落後。

武漢一個小神童Jerry,5歲開始上英語、數學、識字等17個培優班。

提前學完小學二年級的知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剛上小學時成績排前三,之後成績就不斷下滑,到三年級已經跟不上進度。

很多專家指出,“超前教育”是“三年級現象”的萬惡之源。

著名思想家盧梭說:

兒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並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

《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

反對機械、大量、提前教兒童識字識數。

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人生更是一場馬拉松。

與其在意孩子起跑的速度,不如鍛鍊孩子跑到終點的耐力。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遵循孩子自身規律,才是最好的教育

認字雖然不是越早越好,但是到底應該幾歲教孩子才合適呢?

4歲?5歲?還是6歲?

其實,與其糾結到底幾歲教孩子認字,不如先了解一下孩子的生長規律:

研究表明:

0-4歲之前的孩子,主要發展的是感知、情緒、情感方面;

4-5歲之後,才著重發展邏輯能力,而認字發展的正是邏輯能力。

如果在孩子早期過於看重、發展他的認知、邏輯能力,就會限制情緒、情感方面的發展。

教育部副部長沈曉明說:

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才是教育規律。

孩子認字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家長無需刻意灌輸知識,應該根據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合理引導:

● 最佳的識字時機取決於孩子的興趣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裡指出:孩子的認字敏感期,一般在4-5歲出現。

這時候,他會對文字產生濃厚興趣,會問你:“這個字是什麼?”“那個字怎麼讀?”

利用孩子的敏感期教他認字,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每個孩子情況不同,有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早,一兩歲就出現認字敏感。

這時候家長要積極迴應,而不要刻意迴避。

一些擔心認字破壞想象力的說法並沒有道理。

北京師範大學大腦與認知科學院副教授劉麗說:

“圖畫帶給我們的是形象直觀的空間想象,而文字帶給我我們的想象能跨越時空,兩者相輔相成,沒有孰強孰弱之分。”

● 最有效的方法是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紐西蘭科學家瑪麗克萊提出過“讀寫萌發”的概念:

只要給孩子豐富的文字環境,孩子就會自然地發展出對文字的興趣。

有心的父母,會在生活中隨處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帶孩子坐公交車,可以給他讀一讀站名;

去超市買東西,可以教他認一認包裝袋上的字;

和孩子看繪本,可以讓他指著字一個個讀給他聽;

潛移默化中,鼓勵孩子為獲取資訊而認字,把枯燥的記憶變成像認識花草樹木一樣平常。

這樣才能讓孩子對文字產生真正的理解能力,對閱讀產生真正的興趣。

● 最實用的工具是父母自己

一個朋友說,自己想讓孩子早認字,是因為想讓孩子儘快實現自主閱讀。

在很多人看來,自主閱讀不僅可以解放家長,還能鍛鍊孩子的自學能力。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親子共讀比自主閱讀更重要。

《閱讀大腦的故事和科學》一書中,教育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調查了在晚餐時間裡,父母“喜歡交流”和父母“不喜歡交流”的孩子們在4年時間聽到的詞彙量。

發現在智力一樣情況下,聽到450萬個詞的孩子比聽到130萬個詞的孩子詞彙量豐富,學業表現也更優。

因此,比起教孩子認字,陪孩子閱讀。

其實,給他講故事、相互探討交流更有意義。

教育中最實用的工具不是識字卡,不是故事機,而是父母自己。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階中學校長唐江澎也說:

“讓幼兒園的孩子養成整理東西的習慣,遠比識字重要;讓孩子多讀書,遠比做那些閱讀理解題重要。”

所以,彆著急給孩子機械地灌輸知識。

懂得遵循規律,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更為重要。

但願每一個孩子在人生之初都能被父母的耐心滋養,獲得人生路上最原始的力量。

—— End ——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作者:芊和,一個4歲男孩兒的媽媽,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和你一起分享生活,感悟美好。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那些識字早的神童,後來都怎樣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