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2021-06-05由 拜託了媽媽 發表于 母嬰

作者 | 時雨

5月22日,我們敬愛的袁隆平院士離世,赤子凋零,舉國哀慟。

回看袁老樸素無華又功在千秋的一生。

我們也可以發現:

一個人的成就離不開自身的力量,同時也離不開

父母的託舉。

袁老曾在寫給母親的信裡這樣說: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盃,我總是對人說,

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我從小就受到母親良好的薰陶。。。”

袁老的母親,是揚州一個富商家庭之女,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曾擔任過英語老師。

1930年,袁媽媽生下袁隆平。

在那個戰火紛飛,百姓顛沛流離的動盪年代,他們隔一段時間就要搬一次家,輾轉過北平、漢口、桃園、重慶多地。

但即便如此,袁媽媽也一次沒有落下過對孩子的教育。

據悉,袁隆平光是小學就換了三所,初中連同高中,也換了五間學校。

這足以看出,袁隆平當時家庭對於教育的重視。

和現在很多父母一樣,為了讓孩子未來不吃“文盲”的苦,袁媽媽也早早開始了“雞娃”。

比如,在袁隆平還在蹣跚學步時就給他進行英語啟蒙。

袁老說:“我母親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我從小就受到她良好的薰陶。很小時我就跟著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

也正是如此,在當時閉塞的環境下,袁老學會了英語。

我現在依然可以回想起,2019年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老用一口流暢的英文,驚歎了無數人。

這些英語的累積,不僅讓袁老可以毫無障礙向外國介紹我們的雜交水稻,更曾經在袁老一次次水稻研究上發揮了作用。

袁老在信中感謝母親:“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和摩爾根。”

“我不是首富,但卻是精神首富”

學識的啟蒙,是袁媽媽給袁隆平的一份禮物。

還有一份

更大的禮物,我認為是精神上滋養。

在袁老身上,有著許多我們值得學習的品質:善良、樸質、勤懇、不言放棄。。。

帶著這些品質,回溯袁老的童年,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袁老記得,小時候他們兄弟幾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搬著個小板凳,圍著袁媽媽,聽她講故事。

有一個故事,讓袁老印象很深刻。

“有一隻胖胖的狐狸在覓食,聽到一群小雞在嘰喳叫,他垂涎欲滴,便到處尋找入口,

終於,他發現了一個小洞,興奮的想要鑽進去。

但發現,自己太胖了,而洞口太小,進不去。

於是,它絕食數日,把自己餓瘦了,終於如願進去洞裡,貪婪地吃光了所有小雞。

但它又悲劇地發現,自己胖得出不了洞口。

無奈,他又絕食,再次餓瘦自己,結果,回到洞外的狐狸,仍然是飢餓的樣子。”

這個故事,讓袁老明白,要懂得節制慾望。

這一點,在袁老的身上我們也可一一窺見。

有外界權威機構曾評估,“中國最值錢的人就是袁隆平,單他個人的品牌價值就達到數千億”,

但他不論拿到多少獎金,第一件事,就是下發給團隊做科研經費,或悉數捐贈。

這個名譽天下的大科學家,樸素得如同我們故鄉的父老。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每天穿著的依舊是超市買的35塊錢襯衫,愛車的他去車展時也只是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沒捨得買。去理髮時怕引人圍觀,都是挑沒人的時間去。

走進他的家,還是幾十年前的老舊房子。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他自己說過的一句話:

“我不是首富,但卻是精神首富。”

他讓我們明白,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人生的色澤不是別的,是專注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

袁媽媽之愛子,是

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薰陶。

《狐狸覓食》的故事只是其一。

在袁老的人生底色中,袁媽媽曾增添過許多五彩斑斕的顏色。

她會在每次給袁隆平講故事後,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引導他獨立思考。

她會在每次袁隆平帶著一籮筐的問題來問她時,不僅會耐心的解答,還鼓勵袁隆平繼續發問。

她會給袁隆平讀尼采的書籍,給他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

她會在秋收時刻,帶著袁隆平遊覽“神農洞”,參觀農田果園,告訴他:

“我們吃的糧食是土裡長出的,我們穿的衣服也是用從土地收穫的棉花織成布做的,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

土地是生命之源。”

便是那時開始,袁隆平對土地有了神聖的敬意。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高中畢業後,袁隆平想選擇農學系。

那時的袁父袁母並不能理解。

袁父想孩子從政,袁母心疼孩子學農會吃苦。

但是,他們也沒有扼殺袁隆平的抉擇,而是

選擇支援孩子的決定。

從事農業研究,這條道路註定是泥濘的。

夏天炎炎烈日,冬天寒風呼嘯,四處奔走,飽嘗“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酸甜苦辣。

而在這段漫長而艱辛的歲月裡,袁隆平總是會想起童年和母親的那番對話。

那時,他在河裡學游泳,撿到一顆閃閃發光的石頭,周圍的夥伴都說是鑽石,他高興地把它帶了回家,問袁媽媽。

袁媽媽說:“這是一塊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鑽石。鑽石的色澤真實而自然,質地非凡。同樣,人生的色澤倘若是真實而自然的,那麼他的氣質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接著問:“什麼是人生的色澤呢?”

袁媽媽告訴他:

“虛榮不是,浮華也不是;得意的臉不是,驕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權勢更不是。

人生的色澤不是別的,是專注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後來,袁老的一生,也正如這句話所言。

他的一生,只專注的做了一件事。

就是在為年少時做的那個

“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

的夢而追逐,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媽媽,是您在我年幼時種下的一粒種子

袁老曾在給母親寫的信中,動情地寫下這一句話: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有句話總說,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父母就是孩子的引路人。

從袁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發現:

教育孩子,並不是簡單的學識灌輸,

更重要的激發孩子內在的能量,許給孩子一個美好且有力量的人生。

只是如今,我們很多家庭的“雞娃”方式,卻是本末倒置。

他們把孩子困在課桌、補習班、成績單裡,用外在的力量,不斷鞭策孩子,期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而這些孩子,哪怕按照父母的期許,考了全班第一,讀上名校。

但他們的內心或許是“空”的。

之前,北大心理諮詢中心曾做過一個調查:

北大的新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生活沒有意義,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為什麼會這樣?

其核心的問題,是孩子的父母只告訴了他成績的重要性,但卻沒有教會他一個人怎麼樣

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

因此,經由袁老先生和袁媽媽的故事,想要告訴“雞娃”的父母們。

“雞娃”沒有錯。

但“雞娃”也需要有主次之分。精神上滋養比學識上的灌輸更為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教育你的孩子。那麼你不妨試試站在孩子的未來,回看今天。

你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快樂自信的?是內外富足的?還是焦慮抑鬱的?

我想,從袁老的一生中,我們或許已經看到了答案。

最後,點個

“在看”

,讓我們致敬袁老,也致敬這位偉大的母親。

論養娃,不得不服袁隆平的媽媽

*來源簡介:心理嚴選(satirxinli),嚴格挑選生活中的心理學好文好課(婚姻、親子、職場)。本文作者:時雨,心理嚴選主創團成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