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佩戴了助聽器還要進行語言訓練嗎? | 特教觀點

2021-05-24由 特教觀察 發表于 母嬰

佩戴了助聽器還要進行語言訓練嗎? | 特教觀點

點選“特教觀察”關注更多內容

很多聽損兒童的家長都會問:“聽力健全的孩子沒有經過專門的言語學習就能說話,為什麼我的孩子必須要去語訓呢?佩戴了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後一樣能聽到聲音,自己學會說話啊。”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聽障與健聽兒童之間差異很大,進行語言訓練對最終學會開口說話有一定的必要性。

01

健聽孩子也需要語言訓練

健聽孩子並不是一出生就會說話的,他們在胚胎期已經開始接受了來自媽媽體內和體外的各種聲音刺激,出生之後又得到了成人語音和語義的強化,

例如家裡人會給孩子說這是什麼,然後重複說很多遍,加深其印象;即便如此最少需要經過一年以上的聽覺語言經驗的積累,才開始咿呀學語的。只不過他們的語言訓練和學習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因此稱為語言習得。

佩戴了助聽器還要進行語言訓練嗎? | 特教觀點

02

聽障兒童進行語言訓練的原因

人們的說話聲音屬於複合音,由低頻、中頻、高頻構成。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對聲音的感受和健全人是不同的,

多數神經性耳聾患者,只能感受、傳遞低頻的聲音,而不能感受中頻、高頻的聲音。

佩戴了助聽器還要進行語言訓練嗎? | 特教觀點

聾兒與健聽兒的語言習得經歷不同,

由於聽力損傷和個體差異,他們在有聲語言感知的經驗是不連貫的、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缺失的。

聾兒由於聽力損傷,顯性層面導致的是有聲語言的接收和自我反饋都出現了障礙,聽覺言語鏈條中斷,言語過程無法進行;隱性層面導致的是,由於自我聽覺反饋受阻,長時間會引起語音和語義脫節,言語器官僵化,從而導致有聲語言的理解與表達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障礙。

03

把握聽障兒童語言訓練最佳時期

7歲以前是兒童獲得有聲語言的重要時期,這時他們接受到外界的資訊最多,模仿力也較強

。如果這個時期的嬰幼兒或兒童因聽力障礙聽不到聲音,則將會對其有聲語言能力的獲得造成致命影響,使之錯過語言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機,而出現“因聾致啞”的後果。

佩戴了助聽器還要進行語言訓練嗎? | 特教觀點

即便在很小的時候配戴了助聽器或植入了人工耳蝸,他們的聽覺年齡和有聲語言年齡仍是零歲。

由於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存在(

聾兒最佳語訓期為2--6歲

),他們必須透過及時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有關掌握一門語言所需要的各個基礎要素補回來。否則將

錯過關鍵期,即便很早植入了人工耳蝸,如果沒有及時的、有針對性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其有聲語言能力也很難獲得理想的發展。

04

助聽產品是學會說話的輔助品

藉助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蝸,可以幫助聲音傳遞到聽力受損聾兒大腦聽覺中樞,但問題的關鍵是,傳入大腦中樞的聲音能否被辨認為言語聲,能否被正確理解,能否組織成內部言語並被正確、清晰地表達而被聽話人聽懂?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列聯絡與連結過程。

佩戴了助聽器還要進行語言訓練嗎? | 特教觀點

一個配戴了助聽器或植入了人工耳蝸的聾兒,最終能否獲得有聲語言能力,關鍵取決於在接受了助聽產品之後能否獲得了有效的聽覺經驗、語言規則經驗、語言認知經驗、語言情景經驗和語言運用經驗。

如果不考慮上述要素的話,任何一個健聽人士,只要他能聽到聲音,他就會自然掌握一門語言。

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從來沒有學過外語的聽健人,即便能聽到一種外語(如德語或西班牙語)的語聲,但是他根本聽不懂,也不會說,道理就在於此。

總而言之,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蝸只是解決了聾兒康復過程中的“聽見”問題,而

能否“聽清”、“聽懂”、“會聽”,進而到“能說”、“說清”、“會說”,皆須由學習獲得。

對聾兒實施的聽力語言訓練,就是因循其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而組織、進行的一種專門化的有聲語言學習。是聾兒獲得有聲語言能力,實現主流社會迴歸的必由之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