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我懷念的那種過年,那種歡樂的年

2021-05-14由 短文學 發表于 母嬰

我少時不知陽曆,只知道農曆。那時,在我的心目中,只有春節才是過年。到了臘月二十,過年的氣氛就開始濃重起來了。

春節是一個與農民生產關係密切聯絡的節日,春節一過,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意味著播種的春天即將到來。

從我三四歲記事起,那時候故鄉的年味非常濃重。每逢過年,穿新衣、吃好飯、串家門、走親戚……我還記得有好幾個堂哥、表哥來我家拜年。罐頭、糖果、飲料之內的禮品通常能解我的饞。

那個年代,我們家雖然很窮,但是每到過年,一家人都能團圓在一起。那時候,家家都能喝上農民自家釀的玉米酒,非常香醇可口。還記得,在我家不遠處,有一個鄰居就會釀玉米酒,一斤玉米酒兩元錢不到,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價高了,一斤玉米酒要十元。

那個時候,小孩子喜歡撿別人家放過的零散火炮,在水田炸泥邊玩,更有些孩子冷不丁的點著零散的個把火炮嚇別人玩。那個時候,大人們基本上幾家合起來打磨,殺豬、殺雞、灌香腸、井裡洗菜……青瓦片,白石膏牆,打磨推豆腐,熱鬧極了。

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燉豬頭,燉豬腳燉排骨,在食物燉好後,男人們備好紙錢,在堂屋燒紙錢擺桌邀請祖先回家過年。吃完午飯,男人們帶著小孩去給祖先上墳,上墳回來,將一些肉,食物,米飯之內的東西拿到十字路口,俗稱:“刨水飯”(傳說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沒飯吃,沒錢用,到處找飯吃。所以“刨水飯”,是為了招呼“孤魂野鬼”為其不騷擾人間,保證全家人平安)。

除夕之夜,刨完水飯,就要“守歲”的。一家人一邊聊家常,一邊吃糖果。我記得,那時候,我家沒有電視機,連收音機也沒有,吃過晚飯後,爸爸會用木材燒一大堆火,一家人圍在火堆旁聊一年的樂事。聊到半夜,我聽著聽著我就睡著了,睡到五更天時,會被母親叫起來,給我換上新衣服,舊的一年在舊裝中過去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在我的家鄉有很多忌諱。整天時間裡不許從家中向屋外潑水,連早晨的洗臉水、晚上洗腳水也不例外,正月初一所有的水都是銀水,所以不能外潑,初一還有吃湯圓,湯圓有小瓷碗那麼大;通常以紅糖、白砂糖為餡。不過最可口的是用紅糖或者白砂糖配置黑芝麻或者核桃仁做成的湯圓味。正月初一吃湯圓最有趣的算是在湯圓餡內包硬幣,誰吃到有硬幣的湯圓,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走好運,新年好運不斷。

吃過湯圓,人們開始熱熱鬧鬧地拜年了。還記得,在我童年的時候,到親戚家拜年,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禮物很樸實,二十個土雞蛋,一把自家種植的原生態掛麵,用大米或者米糠墊底,裝進一個帆布口袋裡,從東家拜到西家,從正月初一開始拜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每到親戚家,向長輩磕頭,還會獲得壓歲錢。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多數青年人初八過後就外出務工了,微信、電話興起的拜年方式逐漸上演。

正月十四、按照我們當地的舊俗,是過大年!大年跟臘月三十的小年差不多,年夜飯前要舉行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儀式比小年更要莊重:在堂屋的“香火”前,擺放一張小方桌,端上備好的飯菜,將筷子整整齊齊地插入米飯中央。年飯後要到祖墳前亮火燭,亮完墳後,在自家門前點亮燈或點燭(舊年用竹筍殼葉,乾的竹筍殼,點燃後,特別亮)。

元宵之夜最重要的祭祀儀式是為祖先們“燒錢化紙”,叫著“燒賻子”。傳說這樣可以使祖先們在陰曹地府安心,使其不騷擾人間,投夢親人。

元宵節一過,就意味著過年這個活動基本結束。過年給我們帶來的是團圓,鄉愁、禮尚往來、走親訪友等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味越發變得有些平淡,微信、電話拜年似乎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向人類走來,現在,如果願意,湯圓可以天天吃,糖果可以天天吃,可是過年的興趣卻少了許多。

如今的過年: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童年的氛圍、也沒有純潔的童心,過年的樂趣,漸漸減少了許多。可是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年還是得過下去。每每想起那時,我懷念的那種過年,那種歡樂的年……

-作者-

筆名:凌社,一路走來,有文學相伴,幸也。寫作不為謀生,只為內心的歡喜。

-更多熱門美文 -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