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2023-01-05由 景心憶史 發表于 歷史

引言: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制度始終伴隨著王朝的浮沉興衰。從戰國中期到清朝末期,以君主專制為表現形式的國家權力體系,整體上呈現不斷加強的態勢。從戰國群雄相繼裂土稱王,到秦始皇掃清六合自號皇帝,從西漢的“推恩令”“獨尊儒術”,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無不體現了統治者對於權利收歸中央的重視。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北宋建立初期,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的帝位,所以在加強皇權這件事上尤為在意。於是,他透過“杯酒釋兵權”“崇文抑武”等舉措,收回大批武將和邊疆節度使的兵權,將行政、軍事和財政權力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北宋的中央集權。而從北宋開始盛行的“朝見”與“朝辭”制度,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君臣之禮:何謂“朝見”與“朝辭”?

通俗地講,“朝見”就是指古代臣下拜見皇帝的禮節,或者天子在朝廷之上接見臣子,也可以謂之“朝見”。而“朝辭”則是指大臣即將遠赴外地上任,在臨走前入朝向帝王叩拜辭謝、告別。這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禮節性問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卻發揮了重要職能。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唐朝後期,這種辭見的制度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地方官員任期屆滿,都會進京入朝拜謝。離京就任時,也會專門辭見天子。但是,隨著唐末五代時期社會動盪的加劇,地方割據勢力愈發猖獗,君臣之道漸遭凌替,“朝見”和“朝辭”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宋太祖即位後,從前朝的失敗教訓中深刻汲取教訓,把對“辭見”制度的重視程度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宋朝文官治國的大背景下,這種制度也終於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宋朝初期沿用五代時的舊有制度,凡七品以上官員入朝,都必須先到御史臺錄名,再過丞相府,然後才得以入殿面見皇帝。有一次,宋太祖緊急召見一位邊關武將,有大事找他商量,結果一連等了好幾日都不見人影。宋太祖等得不耐煩,就親自跑到御史臺詢問,御史臺官員告訴他,那位武將還沒到御史臺報名。經過此事,宋太祖覺得這種制度效率太低了,很快下詔改制,規定從此以後,入朝官員先見天子,然後再去丞相府衙門,大大拉近了天子與各地官員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宋朝朝廷的辦事效率。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統一戰爭剛剛結束之際,國內政治動盪、朝局不穩,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急需一批精幹的明吏能臣。為此,宋太祖頻繁召見百官,親自遴選人才,對前來應徵的文人士子,不論出身貴賤,大都親自詔入殿內面試,透過其談吐舉止,判斷是否有真才實學,該委派什麼職位。面試一遍之後,宋太祖會將自己心儀的人物在名單上勾出來,然後再送到中書省進行二次審校。作為日理萬機的一國之君,如此費心勞神、親力親為,足以看出宋太祖對於治國人才的強烈渴望。而那些得到宋太祖賞識,從此改變命運的官員,自然也會對聖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地為其效命。

在宋太祖之後,宋朝的其他皇帝雖然做不到太祖那般事必躬親,但也對“朝見”與“朝辭”制度予以傳承和發揚。宋真宗時曾多次頒佈詔令,強調全國各地的地方長官,如知州、通判、監司等,在回朝面聖之前,必須先推薦轄區內的有才之士,或者彙報當地屬官近期的“為政善惡”,以便朝廷選拔能人、棄奸用賢,而後方得入見。這種附加給地方高階官員的任務,不僅能起到最佳化官場的作用,對這些大權在握的大官們也是一種鞭策和警醒。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北宋境內共有三百多個州,知州按例兩年一任,不論赴任還是罷任,都要進宮親自做彙報,這對於皇帝來說,任務量其實是不小的。宋哲宗即位之初,小皇帝少不更事,主要由高太后垂簾聽政,這對於地方官員上殿“辭見”來說,無疑存在各種不方便,因此,中央逐漸放寬了對這一制度的要求,規定只有正負宰相等中央高官必須定期入見,其餘職階較低的官員則可以“免對”。直到紹聖四年,長大成人的宋哲宗親政之後,這種情況才發生改變,增加了大量必須定期“辭見”的官員人數。

縱觀兩宋,南宋孝宗朝是國家發展相對穩定的時期,也是“朝見”“朝辭”制度執行得最嚴格的時期。宋孝宗非常注重加強皇權,甚至規定地方上所有的知州和武官,就任離任時都務必親自上殿奏事,即便是遠在蜀地、兩廣的大員,也必須不遠萬里入朝覲見,否則就會面臨烏紗不保的風險。一路上路途遙遙,耗時耗力,來回一趟可能需要小半年的光景。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淳熙十三年天子下詔,四川、兩廣的知州可以就近,到掌管邊防軍務的制置司做彙報,不必再受長途跋涉之苦。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二、推心置腹:“朝見”“朝辭”的時候,天子和大臣都說些什麼?

在朝堂“辭見”的過程中,最高統治者的期望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自然是透過面對面交談的方式,拉近與地方官員的關係,進一步瞭解他們的能力,從精神上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只要籠絡了這一個人,就相當於籠絡了一方百姓的人心。其次,面見天子也會令地方官員心生敬畏和感激,從而更加勤勉廉政,自發地將統治者的意志貫徹落實,也就達到了鞏固中央政權的目的。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當然,從外任官員的角度來說,“朝見”和“朝辭”也是難得的面聖機會,他們可以越過層層權力關卡,直接向天子彙報工作,能提出一些更接地氣的建議,或者傳達當地老百姓的心願。

(一)統治者的目的:考察官吏、瞭解民情、鞭策勉勵、籠絡人心

宋朝天子召見百官,往往會頒佈降戒辭,傳達一些勉勵或督促的戒諭,鼓勵官員在任期間不可翫忽職守、玩弄職權。從宋太宗的“戒諭百官辭”到淳化五年的“戒勵辭”,從宋真宗的“文武七條”到後來印刷成冊人手一本的“戒石銘”,無不體現了朝廷對於在野官員的考課督促。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宋仁宗時,大臣劉平在三川口之戰中殉國,天子為了撫卹劉家,特別提拔劉平之弟劉兼濟,接替劉平之位做了一州太守。赴任之前,劉兼濟照例入朝辭謝。宋仁宗親口勉勵他說,國家的憂患還沒有解除,你哥哥的血海深仇還沒有報,不能不用心啊。又如宋杜宗時,劉子薦任融州知府,朝辭之時,度宗諄諄告誡:戎州地廣民稀,荒僻貧瘠,全靠愛卿用心治理。對於即將遠離京師,遠赴要職的官員來說,這種在大殿上與天子面對面的談話,無疑是對其勤勉治政的一種極大促進。

南宋之初,面對戰爭留下的爛攤子,朝廷非常注重邊關轄區內的防務和民情,吩咐即將上任的邊臣到任半年後,要詳細地向朝廷彙報民生疾苦和邊關防務,以供中央制定相關對策。後來,這種制度得到長期沿用,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法案,如《淳熙重修令》《慶元令》等。宋高宗時,廣州知府龔茂良任期屆滿,回京師朝見天子述職。龔茂良說,嶺外地廣人稀,有大片田地被擱置荒廢,都是因為外地流寇侵擾廣東,導致人口大量外流。如今這種情況正在慢慢好轉。聽了龔茂良詳細的彙報,宋高宗非常滿意,朝廷也就知曉接下來在廣東一帶該如何行政,有利於國家權力機關從政策上對全國各地進行權衡、調整。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此外,宋朝法律規定,外地官員上朝朝見、朝辭的時候,朝廷都會根據其官職大小,發放衣物、金帶、鞍馬等賞賜之物,以皇恩浩蕩外示榮寵。對於個別特殊要員,朝廷還會專門為其舉辦告別宴會,天子時不時還會欽賜御酒送行。又是受封又是受賞,百官自然更加傾心拜服,對天子感激不盡,地方叛亂的情況隨即大大減少。

(二)臣子的願望:彙報工作、為民請願、提出建議、針砭時弊

吉州知府鄭作肅卸任之際,就在朝見天子時彙報了州內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吉州一度盜寇猖獗,為害一方民不聊生。後來官府派兵捕拿,雖然將賊人消滅殆盡,卻損壞了渡過黃河必須經過的索道。重新修建索道需要一大筆數目,州內百姓肩上的負擔過重了。於是鄭作肅為民請命,請求朝廷給予恩旨減免。

南宋時,北方防務時常告急。宋理宗時,徐佑朝、張元簡等邊關將領就多次入朝上奏,向天子陳述邊防利害,介紹邊疆的駐兵多少、防務虛實、情報蒐集等情況,加強了南宋北境的穩固安寧。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即便是與自己所轄州府不相干的政事,只要有好的建議,官員們也可以在辭見時提出來,天子大都會認真聽取。比如政和七年時,明州人樓異被任命為隨州知府。辭謝的時候,樓異誠懇地對宋徽宗說,自己的家鄉明州已經是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但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樓異建議,朝廷撥款在當地建兩艘大船、百餘艘小船,以充分利用湖海航運之便,為國家府庫創造稅收。此外,還可以把廣德湖墾作良田,那裡水土豐饒,十分適合糧食種植。

聽完樓異的建議,宋徽宗頻頻點頭,對這位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年輕人非常賞識,當即調任其到自己的家鄉明州做太守,隨州知府另換他人,並自掏腰包把六萬兩白銀交給樓異。後來,樓異果然沒有讓宋徽宗失望,到任後不久就開墾出良田七百傾,大大改善了當地民生。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三、“祖宗家法”:“朝見”“朝辭”制度的影響

從宋初逐漸盛行起來的“朝見”“朝辭”制度,雖然在不同時期的被執行程度各異,但是從總體上講,對兩宋的朝堂格局、君臣關係一直有著深刻的影響。一場司空見慣的辭見儀式,可能會左右一位封疆大吏的仕途,可能會改寫一部頒行天下的法律,更能夠將文武百官的忠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如眾星拱月般環繞在九五之尊的周圍。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對於官員來說,辭見制度可不是一種浮於表面的形式主義,反倒更像是一場面試考核,其在入朝面聖時的表現,可能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仕途命運。如果某位官員答非所問或者老邁昏聵,就會引起天子不悅,嚴重時可能當場遭到罷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濫竽充數的貪官庸吏無所遁形,相繼被淘汰,而空出來的職缺正好可以提供給有抱負有才能的人,讓他們一展才華。

當然,朝辭後原地升遷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如著名的監察御史王藺,原本朝廷委派給他的官職是舒州太守。後來皇帝聆聽他的辭對時,覺得他耿直敢言,所指出的時症弊端皆切中要害,遂出手詔擢升其為監察御史。

宋朝的上殿面奏制度,深受廣大官僚士大夫的支援,甚至贊其為大宋江山的“祖宗家法”,時常提醒當朝天子將這一制度傳揚下去。元祐八年,蘇軾任定州兼河北西路安撫使,按慣例理應上殿朝辭,但當日天子懶政得過且過,下詔通知蘇軾朝辭取消。蘇軾卻不依不饒,當即上奏稱:我聽說天下或治或亂,都源於民情能否通達中央。祖宗傳下來的的老規矩,不可隨意廢止。天子聞奏後非常羞愧,再次邀請蘇軾上殿面談。

何為“朝見”和“朝辭”,宋朝皇帝與地方官員的交流方式很獨特

結語:

“朝辭登對之日,親聞陛下聖語”,宋朝時期興起的“朝見”“朝辭”制度,成為當時地方長官與最高統治者面對面直接交流的重要機會。作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重要一環,一直沿用到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刻。

參考:

1、《朝見與朝辭——宋朝知州與皇帝直接交流的方式初探》

2、《宋朝輟朝制度研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