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在混亂中保持冷靜

2023-01-04由 熊有成竹gg 發表于 歷史

在混亂中保持冷靜

官渡之戰前,袁紹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曹操則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並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軍事實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當袁紹舉兵南下的訊息傳到許昌時,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曹營中軍心浮動,人心惶惶,是降是戰,一時之間爭論四起。就連曹操自己也心存憂慮。此時謀士郭嘉和荀或,對曹操詳細分析了曹、袁之間的強弱劣勢。他們指出,曹操在硬實力方面,無論是兵力、土地、資源等的確都遠非袁紹的對手。但是當年楚漢爭霸時,項羽實力雖強,卻終究不敵劉邦的謀略,更何況現在袁紹有“十敗”,曹操有“十勝”。

所謂的十勝,第一是“道勝”;袁紹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而曹操出於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第二是“義勝”;袁紹割地稱雄,形同叛國,而曹操擁戴天子,名正言順。第三是“治勝”:袁紹政令鬆弛,所以無以御下,而曹操寬猛相濟,治理合宜。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而曹操則唯才是用,用人無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而曹操機警果敢,隨機應變。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手下都為浮誇之士,而曹操以誠待士,手下多為忠正務實之人。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卻看不見民間疾苦,而曹操卻對天下大事考慮周詳,恩德施乎四海。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毫無標準,而曹操堅持是非,責罰分明。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喜好虛張聲勢,不合兵法,而曹操則用兵如神,擁有以寡擊眾之能。

聽了謀士們的分析,曹操繼續分析說:“袁紹這個人,志向高,但智慧低:外表英勇,但膽識不足;兵多將廣,但責權不明;善於猜忌,不能建立威信;將領傲慢,不聽指揮。因此,他土地雖廣,糧食雖多,卻不過是給我們送禮物來罷了。”苟或也認為:“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剛直,容易犯上;許攸貪婪,操守不佳;審配專權,缺乏謀略;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幾個人一定相互排斥內鬥。至於顏良、文丑,則不過是一介武夫,不難制服。”

曹操和他的參謀們所進行的評價,準確地評估了敵我雙方陣營的各方面實力。他們所說的袁紹的這些缺點,在官渡之戰中一一暴露,袁紹先是為了幼兒的病情,竟然放棄漁翁得利、可乘虛出擊曹操的機會,後又剛愎自用,不聽田豐、沮授等人的勸告,輕率出兵。在整個戰役過程中,處處表現出他應變能力不夠、包容性不足的性格缺陷。而他手下的高階人才也基本沒有發揮作用,重要謀士之一的許攸竟然還投降曹操,為曹操出謀劃策。而曹操針對自己兵力弱小的現實,採取的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戰略方針,步步為營,充分運用自己的人才資源,對袁紹全力一擊,並大敗袁紹,成功扭轉劣勢。這樣,先期得勢、風雲一時的袁紹,果然後勁乏力,大好江山只好拱手讓給曹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