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穿越者”王莽的歷史

2023-01-04由 歷科為鑑 發表于 歷史

“穿越者”王莽的歷史

通常在提起“王莽”時,人們大機率在腦海中便不自覺彈出“穿越者”的標籤,又或許自然而然地把“篡漢”兩字續上去。再翻一翻史書一讀,總是離不開說他是西漢元帝皇后的弟弟、西漢平帝的舅舅。歷史說給他的評價總離不開“其人奸詐,依仗外戚專權,陰謀纂取劉姓漢朝天下”。但他深恐人心不服,於是預先謙虛恭謹、禮賢下士、假行仁義,當時天下人皆齊聲讚頌王莽的聖賢仁義之名。後來王莽終從王太后處逼得傳國玉璽,自立為帝。 再讀下去便引出“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卑躬下士時。 若使當時身便死,一生忠偽有誰知?” 這首詩來。 如此,二千年來的歷史便把王莽定性為一個“偽君子”和一個“逆臣賊子” ,使他遺臭萬年。

不過,我們不應不假思索地接受這個定論。 事實上,當今也有多篇文章替王莽說幾句好話,甚至嘗試為他平反。

“穿越者”王莽的歷史

有的人說王莾之所以得到歷史如此待遇,就在於一個“篡”字,和一個“偽”字。 “篡”者,“取物而逆”之謂也,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叫做“篡”。 史家稱,王莾篡漢自立,開創了臣子奪取君主地位之例。 中國是家天下的王朝,皇位繼統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世襲制,即皇位必須從父親那兒傳承,有的因皇帝沒有子嗣,繼位者不一定是直系,但也必須是有血緣關係的天璜貴冑,才算正統合法。 王莽是漢室外戚異姓,取而代之,自然被視為是不正當的繼統,他又是這種逆取篡位的始作俑者,當然罪不容赦了。

按照上述世襲制的繼統標準,中國古代“篡賊”皇帝少說也有數十人。 事實上,從商、周以來,舉凡是成功轉朝換代的人,哪一個不是以下犯上、逆取簒位?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各國的開國之君幾乎都是,今天人們較為熟知的曹丕、司馬炎、楊堅、趙匡胤和胡亥、楊廣、李世民、朱棣等也難脫其罪。 前四人是開國皇帝,但他們都是前朝大臣,同王莾一樣廢主自立; 後四人雖是皇室後裔,但卻不是乃父確定的合法繼承人,有的陰謀政變弒兄奪位,有的大動干戈趕跑侄兒登上寶座。 李世民、朱棣即使被後人稱頌為中國最好的皇帝之一,也洗刷不了篡位的罵名。

史筆又怎能把“篡”字作為王莽專利的一個商標呢?

至於王莽是否一個“偽君子”?

我們應先重溫一下當時的歷史。

自少,王莽已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 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 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 其叔父王商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

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

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 翌年,漢成帝去世。 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 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 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

公元1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

3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后。

元始四年(公元4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 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

公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氏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

從居攝二年(公元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有人開始不斷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 事實上,王莽的確是篡漢而取得帝位,而同時也是漢朝宗室所滅,所以從漢朝政權來看,王莽被視作逆臣賊子是理所當然。 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種種行徑,更被視為作為逆臣賊子的理據,也可以理解。 但連他清廉儉樸、禮孝長輩、謙恭下士、關心百姓等大可稱道的人品,也被視為是奸詐巧偽,則似乎有點過份。

現代四大史學家之首的呂思勉也認為以漢朝為出發點的歷史評價不公,即將王莽的優點全部用一個“偽”字掩蓋。 王莽本身博學,禮賢下士,孝敬母親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對人越謙虛,而且自己與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終接近清貧,甚至王莽的妻子因為穿著樸素出門迎客被認為是僕傭。 呂思勉認為凡是作偽之人,必然是有所圖的,而王莽篡漢稱帝的目的達到之後,儉樸的生活,並無改變,一生作為如一,又如何能稱其為“偽”?這使我想起隋楊廣得位前後行徑的對比,其“偽”得多矣! 如此看來,真不知是王莽的不幸,還是歷史的悲哀?

不過,王莽也有他的缺點和錯誤。 著名學者如錢穆、傅樂成、黃仁宇等俱謂他的理論完全是書生的政治,迷信復古,脫離現實,又無賢輔更猜疑部下。 其敗也,固然矣。

寫到這裡,不妨轉轉筆鋒,談談那首被人傳誦了千萬次的詩。 這詩原來出自白居易的 【放言】五首之三。 全詩如下: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後世把後四句切割出來,又改寫成幾個版本。 因為瑯瑯上口,這詩傳誦、引用了千年。 王莽在一般人的印象,就被“篡” 和“偽”這兩個字定了形。 恐非白居易始料所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