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豫北鄉下記事:知客

2023-01-03由 在文字間行走 發表于 歷史

知客

作者:張曉峰

豫北鄉下多平原,黃河和濟水流經此地,文明起源得比較早。表現之一就是禮節特別多,尤其是婚喪嫁娶,程式之繁瑣、禮節之細緻,讓人頭大。所以鄉下人家辦大事,特別是白事,總要請幾個人幫忙操持,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知客,文雅一點的稱呼叫知賓。

知客多為知書達禮、古道心腸、能言善辯、德高望重之人,這幾樣缺一不可。具備這幾樣條件的,多為現任或退休幹部、教師,大家族中的長輩。知客全都是義務勞動,當然主家也會略奉薄禮:兩盒煙、兩瓶酒和一條毛巾。我們這兒講究“人死為大”,誰家老人下世,就是遇到了天大的事。主家的男掌櫃,第一件事就是去請知客。見了知客,先磕頭。這一個頭磕下去,你就得義不容辭,無論兩家過去有過多大的隔閡,也得忘記過去,全力以赴去操持這個喪事。而且要辦得順理成章、有條不紊、風風光光,因為這不僅關係到主家的臉面,也關乎著知客的臉面。

豫北鄉下記事:知客

知客是一個臨時拼湊的團隊,但需要有一個總指揮,這個總指揮叫總管。辦一個白事,千頭萬緒,全靠總管安排。主家管出錢、出人,剩下的事都是知客的。總管先要把知客團隊進行分工,其實也不用怎麼分,主家請知客的時候,也是心裡有數的。不過這裡還是要再明確一下。其中有兩個在靈前負責客人行禮弔唁的,叫武知客;有兩個負責記賬和其他文字工作的,叫文知客,又叫外櫃;一兩個看管倉庫的,叫內櫃。還有兩個在靈堂後面負責招待女客、指揮女孝子行禮的女知客。還有幾十個打雜的,我們叫作忙工。他們不屬於知客,但歸知客來排程指揮。

總管看到客人來到,會喊一聲:“客到,靈前照應客!”武知客答應一聲“哎”。客人走到靈前,一個武知客就喊:“開奠了!”另一個武知客配合著喊:“點紙了。”根據行禮的程序,武知客會把桌上放的一折黃裱紙、一柱香和三杯酒依次遞上。待到澆酒時,武知客會喊:“鳴炮!”另一個武知客喊一聲“奏樂”。其實這是一種提示,我們這裡如果是熱喪(安葬亡者),客人澆過酒之後,要趴在地上哭幾聲的,禮節上叫“舉哀”。在禮節上不太懂的人,多是磕四個頭;稍微懂點禮節的,行的禮就複雜些,有花九拜,巧十三,二十四拜等。遇到近親,又不太懂禮節的,武知客還要現場教學。禮全部行過後,武知客會喊一聲“禮畢”,另一個武知客則喊一聲“謝!孝子謝”。提示伏在地上痛哭的孝子可以暫停一下了。總管和文知客是勞心的,武知客是勞力的。從頭天晚上的移靈、祭典,到第二天上午的招呼客人行禮,再到出殯、送墳、安葬,他們都得全程陪同。

豫北鄉下記事:知客

文知客不用那麼忙,但責任重大,是與錢打交道的,稍有不慎,錢和帳就對不住數了。出現錯誤的時候,多數是賬面上多,實際沒有那麼多錢。你只管交賬,主家當然不會說什麼。但他們自己臉上掛不住,如果差的錢不多,他們乾脆自己墊上了,臉面和名聲比錢重要得多。回家難免受埋怨,有的人就發誓說,再不幹這樣既出力又賠錢的活計了。可是,人家一個頭磕在地上,還是磨不開臉面,應時應點的去了。女知客的事情也不少。都說女人事兒多,女客人挑禮拿錯的也不少,尤其是亡者的孃家人,她們不衝知客來,卻去難為女主人。女知客就得挺身而出,主動為主家承擔責任。女知客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要勸解那些哭得拉不起來的人,多是亡者的女兒。有時哭的也不是亡者,而是另外的委屈,這就不好勸了。不好勸也得勸,不然就是失職。

豫北鄉下記事:知客

最忙的還是總管,千頭萬緒,事無鉅細,都得他來統籌。人一過世,總管就得結合主家的意見,確定安葬的日期,訂響器班,紙活,靈棚,炮手;詢問主人大致有多少家客人,需要辦多少桌酒席,酒席的檔次。若是亡者的子女間有矛盾,他還得從中調解。遇到亡者曾有兩任妻子的,來了兩家孃家人,也是個麻煩事。好的總管,不但是一個好的指揮,還是一個好的“外交家”。在處理和孃家人的衝突時,堅決站在主家的立場上。既儘量避免事態擴大,還要極力維護主家的聲譽和權益,他的原則就是“有理有利有節”。一個好的總管,是能鎮得住場面的。無私者無畏,總管靠他多年行事積累的好名聲,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有時,孃家人心裡有點委屈,懾於總管的權威,也不便發作。紙活、響器、炮手、靈棚、廚師班的費用,也要透過總管來支付。主家不便於討價還價,總管會替主家確定一個合理的價位,達到雙方滿意。這些人經常和總管打交道,總是給總管面子的。遇到主家確實困難的,總管壓一下價,他們也都認了。

辦白事的規矩是入土為安。亡者安葬了,總管和武知客的任務算是完成了。主家弟兄間再鬧,哪怕頭打爛,和知客再無關係。知客沒有義務也沒有時間去管這些事,隆冬時節,常常從墳地回來,顧不上回家,又得奔赴新的“戰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