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文姬歸漢,忠君孝親的形象背後是情感的反覆糾纏

2023-01-02由 蘇小幕 發表于 歷史

當年,身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時常跑到蔡邕家,和蔡邕一起談文論道。一次,蔡邕家裡正舉辦聚會,氛圍相當熱鬧,這時有人通報王粲來了。急得蔡邕連忙從席子上站起來,跑出去迎接,鞋子都穿倒了。

可見蔡邕對王粲是十分欣賞的,然而為何蔡邕沒有將女兒嫁給王粲呢?

據說這王粲,長相不咋地,雖然滿腹才華,然而因為相貌醜,況且年長了些,和蔡文姬不相配。所以後來蔡文姬在父親的安排下嫁給別人,卻不知因為丈夫早逝,她的一生開始了顛沛流離。

文姬歸漢,忠君孝親的形象背後是情感的反覆糾纏

蔡文姬的才華被世人認可,然而流傳下來的只有兩首《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她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呢?

文姬的幸福生活,從嫁給衛家發生了改變

蔡文姬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蔡邕,歷任郎中、儀郎、左中郎將、遷傳御史、特書御史、尚書,故稱蔡中郎。蔡邕博學多識,通經史,好辭章、數術、天文,妙音律,善鼓琴,能書畫,可謂是樣樣精通用,人稱“曠世奇才”。而蔡文姬的母親趙五娘也通音律,琴技、繪畫造詣頗高。

從小在父親的培養下,蔡文姬聰慧好學,很快就精通音律,能詩善文。

16歲那年,文姬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大學子。兩人在一起也可謂是才子佳人,讓人羨慕。新婚燕爾,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在衛家沒有生下一男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

然而那時關中地區戰事頻繁,文姬的父親被害而死。長安一帶,百姓民不聊生、四處流浪,孤苦伶仃的文姬也跟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難民們隨處流亡。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一天,蔡文姬在逃亡的路上遭遇了一群虎視眈眈的匈奴兵,匈奴兵發現她年輕美貌,就把她擄走並獻給了左賢王。左賢王見其不僅美貌,而且很有文化,便愛上了她,於是她成為了左賢王的夫人。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十二年裡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但她身在曹營心在漢,心裡依然思念遙遠的故國。

文姬歸漢,忠君孝親的形象背後是情感的反覆糾纏

顛沛流離的生活裡,文姬對自由的嚮往

文姬的抑鬱悲憤的心情,在匈奴期間,越來越強烈。而且她不僅僅是渴望歸到故鄉,還期待著回到故土“收集公公遺著”而再次變得“去志決”。

在“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悲憤詩》原文)的傷心中,她仍然幾番回首,道盡離情別緒,細細叮嚀兒子“承歡父膝下,務使他心悅”。離別之時,蔡文姬“臨別話匆匆,欲言難盡說”,一聲清唱“兒啊”,道不盡柔腸百轉,離愁別緒。

文姬歸漢,忠君孝親的形象背後是情感的反覆糾纏

“孃親別兒長安去,不知他年可相聚,南北各一方,不能永相依”的悲緒中,作為“自主的女人”的蔡文姬下了決心,做出了“卸釵改裝穿漢服”的抉擇。得以重著漢裝,她自覺“猶似鳥兒張翅”,也標誌著她渴望歸鄉“自主的女人”的形象取得了最終勝利。在從困頓之中解脫出來,漸趨“自我滿足”之時,蔡文姬在全作末尾祝福漢匈關係“百世千秋永奠情誼,干戈無復見,黎庶樂怡怡”。忠於君而孝於親的形象背後是情感的反覆糾纏。

她在動亂中誕生,在悲苦中沉澱,在痛苦中汲取,她用她的頑強和才華與命運抗爭,譜寫時代最強音,她就是茫茫夜色中那顆熠熠生輝的星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