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特拉斯光速辭職,看英國近代發展史

2023-01-01由 弈猶未盡 發表于 歷史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到如今淪為全球笑柄,短短不過兩百年。英國的近代史,可謂大起大落。

制衡西班牙

十六世紀時的歐洲,還沒有英國什麼事,英國是個島國,英國人世代都習慣了在島上生產農副產品,自給自足,當時,西班牙是歐洲的最強國,也是海上霸主,西班牙人首次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順勢在那邊發了財,獨享財富的西班牙人,自然不希望其他國家過來分羹。但不久,英國的兩個商人霍金斯和德雷克也摻和進來,這倆人跑到非洲買黑奴,轉手賣到美洲,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得知此事,強烈要求入夥,於是,英國的商隊開始了三角貿易,商隊帶著英國的酒去非洲換黑奴,帶著黑奴去美洲換成糖和菸草,三角貿易為早起的英國帶來不少財富。

但英國的行為很快就激怒了西班牙,畢竟當時西班牙才是老大哥,沒經過老大哥同意,做生意就做到了自己的頭上,西班牙一旦在海上發現了英國商船,直接擊沉,嚐到甜頭的英國自然不甘示弱,但是在整體實力上,英國還不是西班牙的對手,西班牙的船隻已有上千艘,英國僅有十幾艘,但英國採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策略,把這十幾艘船組織起來,一起去打劫西班牙商船,當時西班牙商船上,運送的都是奢侈品,只要讓英國人逮到一次,就能賺不少錢,這就是早期的“海盜”,當海盜的利潤出奇的高,達到驚人的600%,讓英國迅速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同時,為削弱西班牙,英國開始了制衡操作。在當時,荷蘭還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荷蘭打不過西班牙,只能任其宰割,這事英國當然也知道,英國雖然自己也很窮,但還是堅持給荷蘭提供軍事援助,公開支援荷蘭和西班牙打鬥。

本就不富裕的英國,又一直給荷蘭提供軍事支援,英國已經欠下300萬英鎊外債,當時英國的商船在海上掠奪,每年也只能給英國上繳20萬英鎊,除此英國再沒收入。沒錢只能借錢,英國國王向銀行家們借錢,用借的錢去打仗,答應了,連本帶息償還,打不贏,就用每年的稅收慢慢還,並且不會賴賬,畢竟賴一次賬,下次借錢就難了。這種操作在當時的歐洲非常盛行,不管是借本國的銀行家,還是對手國銀行家的,政府統統都不會賴賬,這就是近代信用體系的雛形。

慢慢地,在英國和荷蘭的內外夾擊下,西班牙倒下了,之後英國和荷蘭開始黑吃黑,互相打劫對方,但荷蘭不敵英國,沒多久,英國就控制了所有的海上關鍵補給站,當上了新一屆的老大哥,本就是靠海盜起家的,崛起之後,英國下令各國不許在做海盜生意,不聽話就打。這也說明了,當你實力還不夠時,能鬧就鬧,能搶就搶,折騰起來了之後,自己開始立規矩,同時滅掉其他不守規矩的人。

制衡沙俄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作為歐洲東部佔有大量領土的沙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特別是拿破崙進攻沙俄失敗,英國自然不想和沙俄正面交鋒,兩敗俱傷,但看著沙俄的地盤日益擴張,英國自然是不爽。當時印度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是英國當之無愧的“現金奶牛”,英國每年都能從印度打劫幾十億英鎊,佔到英國經濟總量的一半,印度還能為英國提供大量的兵員,這麼香的印度,沙俄當然也非常惦記。

隨著沙俄勢力範圍的擴張,轉眼就擴張到了阿富汗,沙俄還和阿富汗搞了個經濟合作,阿富汗南邊就是巴基斯坦,當時巴基斯坦還是印度的地盤,這就讓英國非常警惕了,1839年,英國隨便找了個藉口,開始攻打阿富汗,沙俄機靈,看著浩浩蕩蕩的英軍,直接躥了,阿富汗國家在山裡,地形險峻,英國沒想到自己被阿富汗的遊擊軍打得落花流水,第一次阿富汗戰爭,英國敗了,戰敗的訊息傳到歐洲,股票和債券紛紛大跌。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的也是同樣的結局,英軍還是進不了阿富汗境內,經常有小隊去巡邏有去無回,在阿富汗遊擊軍的埋伏下,英國也沒啥好辦法,眼瞅印度也快按不住了,於是英國打算退出,但是逼迫阿富汗出讓外交權,為的就是不讓阿富汗和沙俄聯姻。

一方面英國阻止沙俄染指阿富汗,另一方面英國透過扶持日本來制衡沙俄,就像當初扶持荷蘭對付西班牙一樣,算盤打得好,無奈經歷了幾十年戰爭,軍費無數,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已然日薄西山。

攪局歐盟

英國在歐洲的地位,相當於“攪屎棍”,看見誰發展起來了,就開始打壓,看見沙俄往歐洲擴張,英國就跟法國結盟,一起整治沙俄;看到德國崛起,又和法國、沙俄結盟,共同對付德國;一戰結束後分地盤,英國又看法國不順眼,又開始扶持德國,讓德國遏制法國;誰知道德國在納粹的帶領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眼瞅快把持不住了,英國攛掇德國去攻打蘇聯……

英國的攪屎棍形象,就在歐洲廣為人知,歐洲各國對英國都開始提防。二戰後,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在各個領域加強合作,之後,歐洲共同體成立,就是後來的歐盟,大家搭夥過日子之後,生活質量也是出奇的好,各國GDP增長每年都能維持在5%附近。

英國看著自己每年兩點多的增長率,自然也想加群,申請了幾年之後,1973年,歐盟同意英國入群,結果剛好趕上經濟下行期,英國自然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百姓,經濟下滑都是歐盟搞的,煽動老百姓第一次公投脫歐。歐盟也很無語,早知道不把攪屎棍加進來了,但是考慮到歐盟剛成立不久,很需要英國這個常任理事國以及英國的軍事實力,暫時不想讓英國退群,趕緊過來安撫英國別退群,順帶給了一些好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和歐盟的矛盾還是呈現出來,一方面歐洲福利高,政府給老百姓經常發錢,最終引發了財政危機,於是歐盟制定條約,不準大手大腳花錢,英國本身獨立日子過習慣了,這下突然被人管著,自然不爽;另一方面因為中東局勢動盪,大批難民逃往歐洲,難民吃喝拉撒都得花錢,這些錢自然由歐盟成員國分攤,結果分攤到英國頭上居然有80億英鎊,這下英國徹底不願意了,說啥也要脫歐。

與其說是嫌花錢,倒不如說是嫌掣肘太多,英國入歐,在英國境內的判決,到了歐盟就有可能翻案,關稅、利率也都要受歐盟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撒切爾夫人上臺後,大搞金融改革,加強金融業務,英國承擔著國際洗錢業務,金融業為英國提供可觀的GDP,但是歐盟不喜歡英國這樣搞,資本家的利益受到了影響,於是到英國的偏遠山區、村莊鼓動脫歐,忽悠那些連利率都搞不明白的老百姓投脫歐票,最終,2016年,英國舉行公投,脫歐派險勝,英國正式脫歐。

攪局俄烏戰爭

英國脫歐以後,歐洲格局由英美歐三方博弈轉為了美歐中俄四方博弈,俄羅斯以能源威脅歐洲,中國也慢慢崛起,英國在國際的聲音日益渺小,於是順勢藉著俄烏衝突,一邊借用美國的勢力掣肘歐洲,一邊偷偷支援烏克蘭打俄羅斯,讓俄羅斯在持久戰中不斷消耗國力。

對於俄烏衝突,英國希望透過介入俄烏衝突,力圖在歐洲大陸爭取影響力,作為北約重要的成員國,英國不斷加大地中海和黑海周邊的軍事佈局,英國還一直支援波蘭和烏克蘭,讓這兩個小弟去噁心俄羅斯,此外,英國還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採用一系列手段打壓俄羅斯。

對亞洲地區,英國也沒閒著,俄烏衝突開始後,英國譴責中國,說中國沒有譴責俄羅斯反而對俄深化貿易,極力渲染中國對歐洲會產生多麼大的威脅,還插手中國最不能忍的臺灣問題,英國公開宣告“確保臺灣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自衛”。試圖讓中國成為眾矢之的。

英國國內動盪

2022年,美聯儲為應對持續的通貨膨脹,採用加息策略,導致美元走強,英鎊貶值,今年英鎊已經貶值16%。為應對國內通脹,英國央行也不得不採取加息策略,並透過購買市場上的國債來抑制流動性,但特拉斯政府卻想透過減稅來刺激經濟,就這樣,英國央行和英國政府開始了內訌。

導火索便是9月23日特拉斯政府推出“迷你預算”,包含針對高收入人群以及企業的減稅措施,此舉一出,就遭到各方強烈不滿,特拉斯政府面對即將失控的經濟局面顯然也是束手無策,英國的財政赤字情況進一步暴露,英國政府的信用也受到影響,國債遭到拋售,險些崩盤。

不止金融動盪,社會層面的不安定也進一步加劇,英國緊跟美國的步伐,對俄羅斯能源行業進行制裁,這直接導致英國國內能源糧食價格暴漲,民憤不斷,但由資本主導的高層政客,既不想管,也沒法管,反而終日沉浸在地緣危機遊戲中,透過持續的暴亂,為背後的資本家牟利,在政客的攪局下,英國國內實體經濟持續走弱,製造業、人才技術不斷外流,但仍然無法阻止政客們玩弄金融遊戲。

此次特拉斯光速辭職,也間接反映了西方的夢幻博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國家想要做大做強,對內應該穩定民心,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對外加強合作,構築利益共同體。反觀英國,自己的人民能不能度過這個冬天都不好說,放任經濟脫實向虛,物價飛漲,民眾的呼聲看不見,在外不斷干預他國內政,這種做法只會讓日子越來越難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