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2022-12-30由 談判思維 發表于 歷史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第四十一篇

這是

桔梗

在“

談判思維

”的第

716

篇推文。

全文共

2729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1 引言

米歇爾-施特勞斯

,是一名現代藝術品專家,也是職業拍賣師。

他在世界知名的蘇富比拍賣行工作了40年,經過他手中賣出的藝術品不計其數。

1985年11月,

米歇爾

碰巧在紐約的一家拍賣行裡看到一幅畫;

這幅畫是著名錶現主義畫家,

埃貢-席勒

的一幅名畫《約翰·哈姆斯肖像》(Portrait of Johann Harms)。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米歇爾

一直記得,有一個收藏家朋友要他留意這幅畫,並託他購買;

這幅畫當時的市場估值是20萬到25萬美元,

米歇爾

在和他的朋友商量了之後,決定把自己的心理價上限定在32萬美元。

拍賣的當天,這幅畫很快就被拍到了30萬美元。

米歇爾

很詫異,因為場上唯一一個和他競爭激烈的對手,是

謝爾蓋-撒巴爾斯基

這個

謝爾蓋

也是一個很有名氣的藝術品專家,尤其擅長“

埃貢-席勒

”的作品;

米歇爾

心忖,

如果這幅《約翰-哈姆斯肖像》的背後還隱藏著一些故事,那麼這個謝爾蓋一定知道,沒有人比他在這方面更專業了。

於是,

米歇爾

決定現場提高自己的底線,價格迅速出到50萬美金!

米歇爾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不得不承認,自己當時有點上頭……

但當

謝爾蓋

出價到62萬美金的時候,

米歇爾

失去了繼續的勇氣。

很巧,第二天,

米歇爾

在街上偶遇了

謝爾蓋

謝爾蓋

劈頭蓋臉地就衝著

米歇爾

喊,

你小子,昨天居然跟我搶得那麼兇!

米歇爾

苦笑著回答,

還不是因為你,謝爾蓋-撒巴爾斯基,鼎鼎大名的“埃貢畫專家”,你一定知道這幅畫的價值遠不止此吧。

謝爾蓋

大驚,

什麼!?我去……我還以為是你……你知道些什麼內幕。。。。。我的天啊!

兩個人相視大笑。

分手離開之前,

謝爾蓋

米歇爾

說,

我們真是太傻了。

他們真的傻嗎?

還是因為有一些人性中隱藏的說服力秘密,在悄悄地起作用?

2 專家

我們依然在“

模糊談判力

”這個系列推文中,他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今天的話題,依然七字影響力的第四個字,“威”。

“威”,權威,一種讓人自動服從的說服力;

當然,它既包含一個組織行政層級的上下權威,也包括社會知識體系中的專業權威。

藝術品專家,就是一種“權威”。

大部分普通人對藝術品的理解和估值,基本要靠這一行的“專家”來給出意見。

理性地看,專家的話應該重視,但也應該保持懷疑和警惕;

可當“專家”出現,我們的大腦卻因為“懶”,而會陷入對“威”的自動服從模式;

因為我們自己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服從專家的意見就簡單多了。

正如文首的故事中,哪怕一個已經是“藝術品拍賣專家”的米歇爾,依然會受對方,一個“埃貢畫專家”的影響;

而更能讓我們體會“威”字威力的是,一個“埃貢畫專家”,同樣也被米歇爾的“權威”影響,做出了非理性的決策。

“專家”這個詞,只要被提到,就能發揮“威”字的強大說服力。

在2018年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一篇心理學文章中,亞歷山大-柯博科教授指出,

資料顯示,只要在報紙雜誌上的任何一篇文章中,加上“專家評論”的字樣,這篇文章的觀點就能得到1。2倍的讀者認同。

(看,我在做同樣的事情,援引了“專家的意見”,讓你的大腦放下警惕,不知不覺中服從我的說服力)

3 證書

“專家”(Expert),這個詞的表述其實很模糊。

什麼才是專家?

一個國家科研機構的核物理學家,我們通常就把他稱為“專家”;

可一個只是經常在飯店吃飯的朋友,我們也會戲稱他為“當地的美食專家”。

讓我們看看英國大百科全書裡,對“Expert”這個詞的定義是什麼?

EXPERT :a person selected or adduced by a party to a cause, to give his opinion on some point in issue with which he is peculiarly conversant。

專家:因為某一個事由,被認為在某一個特定領域非常熟悉的人,並讓他來提出意見。

看,這個定義的模糊性在“熟悉”,什麼程度才算熟悉?

如果還有一些“專家”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哪些“專家”才稱得上“專家”就好了……

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並不會對這個問題刨根問底,而是依據一些“眼前的證據”,就匆忙下了結論;

比如,證書。

哇,這個人有這個專業的證書啊!那他總歸算是專家了吧。。。

嗯……似乎還是不夠嚴謹。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證書”確實能說明一些,但有沒有“專家”來評估“證書”呢?

我們的大腦就不再往下繼續思考了。

2009年,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心理學家,安-斯隆教授,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來揭示這個問題。

安教授找來了227名實驗物件,讓他們透過一張圖片來判斷一名醫生的“專業性”;

這張圖片是這名醫生的辦公室場景,有意思的是,實驗分了幾個不同的場景;

第一張照片,辦公室空空如也,什麼“證書”都沒放;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第二張照片,辦公室的牆上放置了兩張“證書”;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第三張照片,辦公室的牆上放置了四張“證書”;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第四張照片,辦公室的牆上放置了九張“證書”;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然後,安教授讓所有的實驗物件給這名醫生打分,分值從1到9,1代表最“專業”,9代表“最不專業”;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實驗結果很明顯,牆上掛著的證書越多,人們對醫生的“專業評估”就越高。

這就是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

(相關實驗見:‘‘Impressive?’’ Credentials, family photographs,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rapist qualities,Ann Sloan Devlin, Sarah Donovan, Arianne Nicolov, Olivia Nold, Andrea Packard, Gabrielle Zandan,Connecticut College, CT 06320, USA,doi:10。1016/j。jenvp。2009。08。008)

4 小結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內容的背後,依然有著“模糊談判論”的影子;

分類、二元、語言、極端;

“威”,“權威”的本質,也是“對Vs錯”二元差異的極化;

當我們嘗試畫出一個分類,對 Vs 錯,人們的大腦迅速二元化,讓我們渴望站到“權威”的“對”的一邊;

當“對錯”還沒出現之前,這個分類對我們來說就是模糊的,沒有說服力;

“權威”,可以讓我們在談判中撕開這個分類,對錯的界限越明顯,越糾結,“威”字說服力就越極端;

說服力的流動,再次從模糊走向極端。

-

-

-

這裡是“

談判思維

”!

“模糊談判力 第四十一篇”

待續

——-

桔梗

“威”,權威,“專家”兩字對大腦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