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2022-12-27由 緇塵綺陌 發表于 歷史

貴族和騎士,不僅是中古時期歐洲人嚮往的物件,同時也是現代人追捧的偶像,以致於相關的影視劇作品和遊戲動漫層出不窮。

根據沃爾特·李普曼在《輿論學》裡所提出的刻板印象,人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由於受到一些美好故事和詩謠的影響,不少人直接把貴族和騎士等同於道德的守護者和充滿正義感的英雄,認為只要他們出現,一切困難就會煙消雲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現實中的貴族和騎士可能更加兇狠好鬥和欺軟怕硬。

一、英國騎士制度的誕生

如果要揭開中古時期英國貴族和騎士們的面紗,首先要詳細瞭解當時的騎士制度。

在中世紀的英國,世俗貴族主要指軍事貴族,即掌握強大武裝力量的領主,這是微觀概念。若從宏觀角度分析,那麼貴族也應包括大大小小的貴族和騎士。

騎士的英文名是Knights,屬於一個涵義不明確的術語,廣義上的騎士常包括伯爵、男爵等高階貴族。因此,貴族和騎士之間是一種共生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不列顛半島上誕生的騎士制度主要源自諾曼征服後的貴族制度。當時的歐洲貴族間盛行長子繼承製,同中國先秦時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很類似,只有家族裡的長子才擁有優先繼承大部分財產和成為騎士的資格。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至於次子和婚外子,則只享有極有限的財產,他們一般會成為騎士的隨侍或者伴童。

倘若心有不甘又不服氣,也想成為大名鼎鼎的騎士,唯有立下赫赫戰功獲得新的封地和封號,才能正式翻身做騎士。

正是基於這種制度,那些貴族家的次子、婚外子們才會極力鼓吹武力征服,以便給自己創造機會。公元1096年至公元1291期間歐洲諸國所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其中就包含著武戰論的因素。

公元12至14世紀的英國是典型的等級制社會,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在權力金字塔結構裡找到自己的定位。

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是佔據最高利潤(年收入數萬英鎊)和權勢的國王,國王底下是十幾位伯爵,年收入約為1000至2000英鎊,屬於第二階級。

伯爵之下則是人數稍多且數量不等的男爵,年收入約為500至1000英鎊,屬於第三階級。男爵之下就是數量眾多的騎士了,他們的年收入約為20至100英鎊不等,屬於第四階級。

騎士再往下就是一些擁有雄厚實力的地主鄉紳和普通平民百姓。

從五個等級的劃分來看,很明顯騎士的社會地位遠遠低於大貴族,處在一箇中間權力位置。

一部分英國學者曾認為地產是貴族和騎士們唯一的收入來源,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補齊。

他們發現此前的觀點是錯誤的,貴族和騎士們還可以從磨坊、魚塘、市場管理、港口碼頭、替王室管理森林、打官司、繼承遺產等途徑獲得豐厚的回報,畢竟古人也很聰明,總不能吊在一棵樹下。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出於安全的考慮和權勢的彰顯,許多大貴族會修建起與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城堡。

當時的英國城堡傳承於歐洲風格,牆體使用堅硬的石塊砌成,牆段之間由數座高聳的瞭望塔相連線,宏偉的門樓作為正門,牆外還會挖掘寬而深的壕溝或護城河,人員進出則經吊橋完成。

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是相當耗時的事情,這與防守方的後勤實力有關。

因為城堡既是軍事要塞又是家居室,所以貴族們通常會在城堡內設定教堂、臥室、廚房、庫房、武庫等場所,這樣既能保障貴族和軍隊的安全,而且還可以長期據守,很有點耍流氓的感覺。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二、如何成為騎士

13世紀時的英國騎士,大約在500至1000人上下浮動,並不會很多。多數騎士擁有屬於自己的150至350英畝的領地,外加整潔寬敞的住所,手下指揮著三四十名家丁,日子過得非常滋潤了。

有人認為騎士也可以修造小規模的城堡,其實是不正確的,首先財力條件就限制了他們,其次是人手不足,可以調動的民夫不足,自然無法建造形式複雜的城堡。

在通常情況下,當戰火燒到當地時,眾多騎士會帶著家人和僕役退入所屬貴族的城堡內,而他們留在城外的房子和地產,就難以保全了。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尚武好鬥,是歐洲貴族們的秉性,這一切莫過於他們自幼接受的騎士教育。

倘若某位貴族子弟希望成為一名騎士,那麼在他七八歲時就會被送入比自己家族高一級的貴族家裡充當伴童。

在接受上流社會禮儀教育和文書知識的同時,偶爾有機會現場觀摩正規騎士間的訓練和比武。這段時間稱之為“童侍期”,過程可長可短,視具體學習情況而定。

當年齡稍大些,基礎教育完成了七七八八後,伴童就轉入了“侍從期”,正式開始接受騎士教育。在此段時間內他們不僅要學習如何使用各種兵器和格鬥技巧,而且也要照顧主人的日常起居。

中世紀騎士教育的核心,莫過於培養具有徵戰能力和優秀品質的封建衛士,可以理解為全能型軍事人才,上得了戰場、下得了廚房,隨時隨地都可以滿足政治和生活的需求。

當見習騎士渡過了漫長的學習生涯,並在主人充分肯定他們的成績後,這群年輕小夥子就要參加隆重的宣誓儀式和授銜大典,也就是畢業典禮。

中世紀歐洲騎士的授銜儀式有一整套流程,充滿程式化。被授銜者會在頸上懸掛一把寶劍,然後在眾人的注視下緩步走到神壇前。神父會親手解開寶劍進行祝福,隨即重新將寶劍掛回被授銜者身上。

與此同時,一旁的領主會發出一連串的質問,類似於“你的主人是誰”、“你為何而戰”、“你是否會永遠秉持騎士精神”,被授銜者必須嚴謹且清晰地回答對方的問題。

完成後,事先安排好的侍從和淑女會幫他穿上騎士制服,包括鎖子甲、胸甲、臂甲、佩劍和馬刺等。在接過金馬刺的那一刻,被授銜者才正式擁有騎士的身份。

領主會自動走過來,親吻對方的臉頰,用劍背在被授銜者的頸上、背部敲擊3下,以示此人已經準備好面對一切困難了。

新騎士在接受了寶劍、槍、盔後,作為禮節會分發禮品給現場觀眾,並設宴款待親朋好友。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三、比武大會與騎士精神

在以後,新騎士就有權參與盛大的比武大會。

比武大會是從法蘭西傳入不列顛半島的一種軍事比賽,13世紀初盛行於英格蘭。

公元1179年,金雀花王朝第二任國王、獅心王理查德一世正式承認了騎士比武大會的合法性,對於這位高度崇尚赫赫武功的國王而言,比武大會是展現自己高超武技的絕佳舞臺,自然會認可其存在。

既然作為地位崇高的競技活動,比武大會也是有許許多多規矩的。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騎士比武大會必須由英格蘭國王親自特許才能召開,每位選手根據自身財力情況向王室繳納入場費,凡擅自組織大會者將視為違法行為;

騎士比武大會必須在固定的場所舉行,主辦方會提前設定好現場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騎士比武大會的舉辦時間最長不超過一週,參賽選手自願承擔危險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騎士比武大會的合法性規定,除了對比賽公平性的制約,更多的來源於國王的政治舉動。

一場比武大會,國王是貨真價實的贏家,即賺到充足的利潤,又可以現場稽核騎士們的軍事能力,還可以加強貴族的管理和控制,一箭三雕的完美呈現。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上文提到,中世紀騎士教育的核心,莫過於培養具有徵戰能力和優秀品質的封建衛士。

那麼,由騎士教育所引申出來的騎士精神,便值得重點關注了。

何謂騎士精神?很難用標準術語來下定義,從好的方面剖析,忠於領主、保護弱者和婦女、守護教會、打擊異教徒等,可以成為騎士精神的組成部分;

從壞的方面剖析,騎士精神只不過是追求財富和權勢的自我滿足的價值觀罷了,所謂的保護弱者僅僅流於形式主義,現實中的騎士根本不在乎民眾的生死。

因為在他們眼裡,怎樣才能撈夠油水和攢足政治資本才是關鍵,而十字軍東征則是揭開騎士精神真實面孔的最佳案例。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四、十字軍東征

歐洲國家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前後歷經9次,是歐洲及西亞地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著作《歐洲中世紀史》裡寫道:

“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一陣見血地指出了核心要素。

歐洲發起的十字軍東征,最早可以追溯到塞爾柱突厥入侵拜占庭帝國以及公元718至1492年間發生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收復失地運動。

此外,眾多無法獲得封地的騎士家族次子、婚外子們不滿現實的遭遇,紛紛熱衷於武力擴張。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再加上歐洲商人的支援和貧苦民眾的期待,時任羅馬教皇的烏爾班二世倍感時機難得,何不趁機聚攏軍事力量,向異教徒發動戰爭呢?

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財富、權勢、地位皆唾手可得。

公元1095年11月28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城市科勒芒召開宗教大會,發表了著名的【以父之名】演講。

他號召歐洲的人們向東方進軍,奪回被突厥人佔領的聖土,但凡在聖戰中犧牲的勇士將被豁免一切罪惡,順利升上天堂永享幸福。

接著,他又以“東方遍地都是流著奶和蜜的土地,耶路撒冷是人間小天堂”來引誘人們,把東方塑造成一個美麗且富裕的世界。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霎時間,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呼喊聲,貴族、騎士、民眾皆高喊“上帝的旨意”來表達自己強烈的衝動和嚮往。

見目的達成,烏爾班二世撮合歐洲封建領主(包括英格蘭)訂立了《3年停戰協議》,並將十字軍出征日期確定在1096年8月15日(聖母昇天日)。

公元1096年8月15日,法蘭西貴族戈弗雷率領十字軍聯軍兵分4路出征,總計約10萬人。來年春季,十字軍會師於君士坦丁堡,經過休整後分批渡海踏上小亞細亞地區,並順利攻佔塞爾柱突厥帝國的首都尼西亞。

同年,十字軍與突厥軍隊在多里萊烏姆展開決戰,雙方均互有傷亡。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公元1099年7月,十字軍主力兵圍耶路撒冷城,在經過艱苦的攻防戰後,十字軍破城而入,耶路撒冷隨即遭到史無前例的大屠殺。

地獄般的耶路撒冷城,致使歐洲那些所謂的貴族和騎士的正面形象徹底破滅,人設瞬間崩塌。一位親眼目睹十字軍暴行的傳教士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道:

“你若當時置身現場,就會親眼看到我們的腳踝被死者的血汙染紅,對此我還要指明什麼呢?那就是沒有一個人倖存,即使婦孺也不能倖免。而後,僧俗人等一律前往聖墓與聖廟大唱九度音程頌歌,虔敬地做著祈禱,對他們嚮往已久的聖地進行朝拜和捐獻。”

在血海鑄成的耶路撒冷城裡,以法蘭西王國為模板,布永的戈弗雷登上王位,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開國太祖,只是這位貴族戰士僅接受了“聖墓守護者”的稱號,以示內心的謙卑。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結語

十字軍對耶路撒冷的屠殺,很好地論證了中古時期的英國貴族和騎士並非人們想象中那麼浪漫和正義。

那些所謂的“英雄愛美人”的說法,也只是男性情慾的放縱及對正統婚姻的厭倦罷了,給英國社會的價值觀塑造帶去了不良影響。

作為封建主義貴族制度的產物,騎士制度隨著英法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的相繼爆發,逐漸落下帷幕。貴族和騎士,如今也成為了有名無實的榮譽稱號。

中世紀英國騎士制度的特徵及作用

【參考文獻】

1。《英國史/THE HISTORY OF ENGLISH》

2。《戰爭的歷史》

3。《圖說天下之世界歷史系列:英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