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高齡”就是“幸齡”

2022-11-27由 夕陽不是黃昏 發表于 歷史

社群醫院每年都要給老人免費體檢一次,必檢專案以外,還可以自費增加內容。上星期去體檢,參加者並不踴躍。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日本醫生和田的觀點,也不認同70歲以上老人的“定期體檢”。

體檢的概念還是退休後才有的。第一次周詳的體檢是10年前享受女兒單位的福利,結果大吃一驚:身高縮了3公分半,體重卻增加了許多,一個下一個上,比重大增,成了個“不露相”的“胖人”,也就成了“高危人群”,血壓、骨密度處於臨界狀態;血脂、血糖、膽固醇也是“中右分子”。最讓我鬱悶的是脂肪“浸潤”到了肝臟,差點就成脂肪肝了。沮喪,吃醫院提供的豐盛早餐,味同嚼蠟。座位邊有一對老年夫妻,妻子問丈夫結果如何,丈夫惱火地說:“查,查,一身都是病!”遇到老同學,他也說,每次體檢都有一處“不來事”,看到體檢就害怕!

好多年過去了,長長的化驗單上總有一些上上下下的箭頭。體檢不可怕,正因為可能有病,才需要多體檢;但這裡不好、那裡不對,讓本來自我感覺不錯的人就會有猝不及防的驚慌。但是我現在倒變得很坦然了,據說三分之一的病無需治療(或者說治不好),三分之一的會自愈,那就集中力量來關注那剩下的三分之一吧。

“定期體檢”還是十分必要的,對自己的身體怎麼能稀裡糊塗,一問三不知呢。我許多熟人都是在體檢中發現了疾病的萌芽,得到了有效治療;關鍵是自己對那一連串數字和結論要有清醒的認識。想到“老”和“病”之間的關係。老了,是各種臟器及其功能的日漸衰弱,是整個機體的全面衰退,各種指標的“失常”是最正常的事;尤其因為生活方式過於精緻,“三高”已是“全民病”,更遑論老年人了。“老”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治之症”。如果把每個不正常的指標都當成病來治,那麼人就成了吃藥機器。衰老不是一般的“病”,沒有一種阻斷衰老的神丹妙藥,硬要呼叫許多手段讓某個指標趨於正常,就像蹺蹺板,壓了一頭,另一頭翹,不但防不勝防,還會打亂機體之平衡,得不償失。所以對於“老”引起的病,不要太在意,要接受“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實。你可以治好某種病,但是改變不了衰老的現實;要抓也只能抓主要矛盾,提綱挈領,求個“大面子上過得去”。這是心理的基本點。但同時,對有些“老年病”也應該引起警惕,否則就會造成自己和親人的大痛苦。所謂“老年病”並非老年人非得不可的病,只是容易患上罷了;這裡治療的空間仍然很大。有個朋友,思維一直異常清晰,參加過辯論賽,對答如流;今年他出現了忘性大、丟三落四的現象,家人以為是“老糊塗”,未加註意,後來老先生屢屢顛三倒四,一看醫生,方知已是痴呆症的早期,連忙配了藥延緩發展。“老”和“病”,“病”和“老”,這是相依相存的關係,不怕老,對因老而生的病(怕也怕不掉呀)既有思想準備,也不無所作為,誰都逃不了“新陳代謝”的規律:就這樣吧。

和田醫生提議把“高齡者”改稱為“幸齡者”。改得好,能基本健康、常常快樂、處處滿足地活到或接近平均壽數,想想早逝的親友,想想“毫髮無損地走完一生”,又怎麼不算幸運呢!

“高齡”就是“幸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