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舉薦非人,自食惡果——褚遂良悲劇的警世意義

2022-11-21由 咪小坨說人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褚遂良(596-659),錢塘(今杭州)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褚遂良因為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博通文史,唐貞觀十年(636),由秘書郎遷起居郎。以善書法,由魏徵推薦給酷愛書法的唐太宗,受到賞識,成為唐太宗近臣之一。貞觀十五年(641),他勸諫太宗暫停泰山封禪。同年由起居郎升諫議大夫。

舉薦非人,自食惡果——褚遂良悲劇的警世意義

褚遂良像

唐太宗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明君,但他在立儲君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錯誤,而最後的錯誤則是褚遂良、長孫無忌等親信重臣舉薦非人造成的,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初,唐太宗循立嫡長子的原則封李承乾為太子,封李泰為魏王、李治為晉王。李承乾成人後,喜聲色,遊獵廢學,生活奢靡,與群小鬼混,唐太宗對他心生厭惡之情。而魏王李泰與其兄完全不同,自小喜好學習,不僅多才多藝,而且能夠折節下士,深得大家喜愛。李泰見父親移愛於己,遂生奪嫡之非分之想。太子李承乾眼見自己儲君之地位難保,遂鋌而走險,企圖效法其父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聯絡叔父漢王李元昌,準備於貞觀十七年(643)發動宮廷政變,後因政變失敗,李承乾被廢為庶人。

舉薦非人,自食惡果——褚遂良悲劇的警世意義

唐太宗李世民像

此後,魏王李泰百般邀寵,唐太宗大悅,準備立李泰為太子,但遭到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的一致反對,他們力主立晉王李治為儲君。由於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唐太宗在立儲君的問題上思前顧後,舉棋不定,內心十分痛苦。有一天,唐太宗把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召入內宮,愁眉不展地對他們說:“我有三子一弟,卻難定儲君之位,事已如此,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完,抽出床前掛著的佩刀準備自裁。長孫無忌等見此情形,無不驚駭萬分,立即上前奪下唐太宗手裡的佩刀,把他交給侍立一旁的李治。當唐太宗說出欲立晉王李治時,長孫無忌等立即跪到太宗面前說:“謹奉詔,異議者斬!”太宗當即命李治拜謝舅父(長孫無忌),並加授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太宗對李治觀察一段時間後,覺得他性格過於懦弱,難以擔當一國之君的重任(後來的事實證明,立李治為太子對於唐王朝來說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幾乎斷送了李唐王朝),唐太宗經過慎重考慮後,又想改立吳王李恪,但再次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堅決反對,最終迫使唐太宗收回了立吳王李恪的念頭。

事實上,長孫無忌力挺李治是有私心的。因為李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之子,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而吳王李恪則非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所以他極力舉薦李治而排斥吳王李恪。褚遂良與李治雖非親戚,但他看重的則是李治的所謂“仁恕”,遂與長孫無忌一道力挺李治,結果鑄成千古遺恨。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臨終前召褚遂良、長孫無忌到病榻前,對他們倆說:“漢武帝寄霍光,劉備託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盡誠輔之。”又對侍奉在側的太子李治說:“有無忌、遂良在,你儘管放心。”最後叮囑褚遂良說:“我有天下,無忌力也。爾輔政,勿令讒毀者害之!”說完,太宗閉上了雙眼,一代明君撒手塵寰。

舉薦非人,自食惡果——褚遂良悲劇的警世意義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區域性

太子李治登位,是為唐高宗。褚遂良與長孫無忌作為先皇指定的顧命大臣盡心輔佐李治。褚遂良被李治賜封為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褚遂良因輔佐李治有功,先後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光祿大夫兼太子賓客、尚書右僕射,掌管朝政。正當褚遂良等元老得意於自己的選擇時,悲劇發生了。

李治既有性格柔弱無能的一面,又有固執己見的一面,他與武媚娘(即後來的武則天)的孽緣不僅斷送了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等大臣,也幾乎斷送了李唐王朝。

武媚娘是唐太宗所封的“才人”(第五等妃嬪),李治為太子時與在唐太宗身邊侍奉的“武才人”有過近距離接觸,李治暗中戀上了這個嫵媚的“才人”,兩人產生私情,但當時礙於太宗的面子,不敢過於放肆。唐太宗死後,武媚娘削髮到感業寺當尼姑,但凡心未死,而李治也一直牽掛這個“才人”。李治登基不久,將武媚娘接進後宮,封為武昭儀。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武媚孃的寵愛也越來越厲害,最後荒唐地提出要廢除王皇后,立武媚娘為皇后。對此荒謬的要求,褚遂良等元老誓反對。褚遂良說:“皇后系出名門,奉事先帝。先帝臨終前,執陛下手對臣說:‘我兒與婦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無它過,不可廢!”高宗聽了很不高興,宣佈退朝。

舉薦非人,自食惡果——褚遂良悲劇的警世意義

武則天像

第二天,朝廷再議廢立之事,一夜未曾閤眼的褚遂良決定作最後的努力。入朝後,不等高宗開口,褚遂良趨步上前,撲通跪下,泣血進忠言:“陛下定要改立皇后,請另擇名門世家。武昭儀過去侍奉先帝,天下共知,而今立為當朝皇后,豈不遭後世嘲笑?”說完,褚遂良將手中的笏板放到殿階上,口中說:“還陛下此笏,求歸田裡。”說完,以頭叩地,流血不止。色迷心竅的唐高宗不僅不接受忠臣的泣血忠告,反而勃然大怒,命左右將褚遂良趕出朝廷。坐在金殿後面帷帳中監聽廷議的武媚娘更是怒不可遏,不禁尖聲大叫:“何不撲殺此獠!”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十月,一意孤行的李治不顧朝廷大臣的誓死反對下詔廢除王皇后,十一月,宣佈立武媚娘為皇后。武媚娘有了皇后的名分,很快將懦弱的李治變成了自己的傀儡,凡是當初反對武媚娘為皇后的大臣都遭到血腥報復。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家族受牽連。褚遂良先後被貶為潭州都督、桂州都督、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在不斷的貶斥、遷徙之中憂鬱成疾。褚遂良在絕望之中,上表高宗,傾訴自己數十年來為高祖與太宗效勞,併力主高宗繼位的功績,“乞陛下哀憐”,希望能夠遷回內地。但懦弱的高宗畏懼兇悍的武媚娘,一概置之不理。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63歲的褚遂良死於愛州任所。褚遂良死後第二年,朝中奸臣許敬宗、李義府誣陷褚遂良曾煽動長孫無忌謀反,武媚娘逼迫高宗下詔,宣佈削去褚遂良的官爵,並將他的兩個兒子褚彥甫、褚彥衝也流放到愛州,不久慘遭殺害。對於褚遂良的悲劇,《舊唐書·宗室列傳》有感而發,說:“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即褚遂良死後47年,朝廷宣佈為褚遂良平反。唐玄宗天寶六年(747),褚遂良作為功臣,得以配祀於唐高宗廟中。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德宗下詔將褚遂良等人畫於凌煙閣之上,以示他與唐初的開國功臣有同樣的功勞。

立儲君是千古之難題。褚遂良、長孫無忌等舉薦非人,自食惡果,是無數歷史悲劇之一。但世界上誰又生有火眼金睛,能保證看人不走眼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