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人工智慧的到來,是否會令人害怕?

2022-04-10由 電腦城城主 發表于 歷史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進入人類的工作與生活。

對於這項新技術,人類既有期待,也有擔憂,比如擔憂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

本期推介文章作者Boris Marjanovic認為,基於人工智慧的自動化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文章來自medium網站《不要害怕機器人的崛起》(Don’t Fear The Rise Of The Robots)。

人工智慧的到來,是否會令人害怕?

作者指出,人類對自動化的恐懼從自動化出現時就開始了,最著名的例子發生在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時期。

當時,新發明動力織布機廣泛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製衣過程的自動化,這意味著手工織布機的消失已經進入倒計時。

憤怒的紡織工人摧毀了動力織布機,發動叛亂,被稱為 “盧德分子”。

盧德分子的暴力沒有阻止科技的發展和新舊更替。然而,與最初的擔憂相反,1830年至1900年間,與紡織品相關的工作崗位激增。

作者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解釋了這一現象。動力織布機使生產成本降低,價格隨之下降,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刺激了整個行業對機械師、維修工人和質檢人員的需求。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曾經的盧德分子最終也接受了這些更為體面的工作。

換句話說,被機器奪走的工作會被機器創造的新工作所取代。

然而,面對人工智慧,許多人表示它與動力織布機這類技術不同,它將不再對勞動力需求產生積極影響。

因為動力織布機主要取代了人類的肌肉勞動,而人工智慧(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將取代人類的思維,因而更具顛覆性影響。

作者認為,這樣的觀點同樣站不住腳。

當今的人工智慧是一組相當原始的模式識別演算法。雖然這些演算法能勝任影象識別等簡單任務,但在需要常識、直覺和適應性的複雜任務上卻失敗了。

比如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仍然無法安全地在高速上行駛,更不用說穿行於擁擠的城市街道尋找停車位了。

所有的技術進步都需要至少幾十年的緩慢、痛苦和漸進的演進。

作者說,人們往往傾向於負面預測。比如,更容易看到自己將失去的工作,而不是將獲得的工作。

一個世紀前的人無法想象會有APP開發這樣的工作,因此,工作的不可預測性並不意味著人類勞動者註定要滅亡。

作者相信,人們完全有能力適應自動化。結構化、重複性的工作可以外包給人工智慧,但需要好奇心、創造力或同理心的工作卻不能。

工作不會消失,而是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進化。

當然,作者也承認,一些簡單而基礎性的工作將不可避免地被取代。他鼓勵人們在新技術發展成熟前多多學習,向人工智慧的自動化經濟過渡,透過自身努力避免被淘汰。

作者的結論是,考慮到人類將從技術發展中獲得巨大的長期技術、財政和社會效益,人工智慧帶來的暫時不便都是微不足道的,自動化將人們從重複性和費力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和智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