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2022-04-09由 路凱的貨 發表于 歷史

行為心理學認為:單純透過語言來判斷一個人的內心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可以操縱自己的語言說出謊話;但是人的行為動作卻很難作假,即使刻意用行為來掩飾自己的內心,也總有一些細微的動作會出賣你。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我們常說,這個人的肢體語言很豐富。仔細想一下,肢體語言包括什麼?當然包括身體和四肢的動作,但最主要的肢體語言是透過“手”來完成的,譬如:有的人說話喜歡指手畫腳,有的人一高興就手舞足蹈(手舞比較真實,足蹈有點誇張)。因此,我們要判斷說話者是否撒謊或者有所掩飾,首先要學會識別對方的手部資訊。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1、用手遮擋嘴巴

我們跟人說話的時候,有時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用幾根手指或者緊握的拳頭遮擋自己的嘴巴,這表明他在潛意識裡試圖抑制自己說出這些話來,也就是說,他們很可能是在說謊,或者有所隱瞞。

一些善於隱藏的人還會假裝咳嗽來掩飾自己遮擋嘴巴的手勢,但各種型別的下意識用手遮擋嘴巴,都表示撒謊者試圖抑制自己說出那些謊話,我們一定要多加留心。

如果自己說話的時候,對方或聽眾用手捂著嘴巴,這一般表示他們持有不同的意見,如果他們還伴有雙臂交叉在胸前的動作,那就更能說明他們心裡持有異議了。若是遇到這種情況,你不妨主動詢問聽眾,“大家還有什麼疑問?我們可以探討一下。”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2、摸鼻子

所謂的摸鼻子,並不是說把手停留在鼻子上,而是指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幾下,或者只是輕微地碰觸。說謊者在試圖掩蓋真相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摸一下鼻子。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說謊的時候,身體裡會釋放出來一種叫茶酚胺的化學物質,這一物質能夠引起鼻腔內部的細胞腫脹。另外,當人撒謊的時候血壓還會升高。鼻內的細胞腫脹或者血壓升高,都會導致鼻子膨脹,進而引發鼻腔的神經末梢傳送出刺癢的感覺,於是便出現了說謊者透過觸控鼻子來抑制這種刺癢的動作。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克林頓與萊溫斯基

前美國總統克林頓曾因萊溫斯基醜聞被告上法庭,並在電視上直播。一位神經學者研究發現,克林頓在撒謊的時候,每4分鐘摸一次鼻子;在他陳述證詞期間,摸鼻子的次數高達26次。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摸鼻子都是因為撒謊,有些人因為鼻炎或者過敏也會摸鼻子,但摸鼻子跟說話的內容、節奏等沒有任何聯絡,並不是一說到關鍵地方就摸鼻子。相對來說,撒謊者摸鼻子就顯得不自然,而且是根據說話的內容,節奏發生的。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3、用手摩擦眼睛

生活中,我們做出摩擦眼睛的手勢,也反映出一種潛意識裡不想看到欺騙、懷疑、不愉快的心理。這是一種人們逃避眼前情形的手勢。當我們看到別人使用這一手勢時,一定要注意了,對方可能在撒謊。

在摩擦眼睛的動作上,男女是有區別的。一般男人摩擦眼睛時動作比較大,如果心理素質不好,還可能把臉轉到一邊。相對來說,女人摩擦眼睛的時候動作要小得多,可能只是輕輕碰一下眼睛下方。這一方面是因為女人受到審美文化的束縛,動作比較節制;另一方面是因為女人說謊的水平比男人高。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4、撓脖子

撓脖子這一動作相對於其他動作變化較少,就是用食指或者中指抓撓脖子側面位於耳垂下方的區域。這個動作表示說話者對自己所說的話沒有信心,也表示對對方的話心存懷疑或者不確定。

如果一個人嘴上說百分百信任你,同時又用手撓自己的脖子,那就說明他並不是十分信任你,他有點言不由衷。

5、拽衣領

撒謊的時候人身體的一些部位會變得敏感,進而產生刺癢感。面對這種刺癢感,有的人選擇撓脖子,還的人則喜歡頻頻拉拽衣領,使衣領和脖子產生摩擦,以此抑制刺癢。

不過,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或者遭遇挫敗的時候,有時也會用力將衣領拽開,好讓外面涼爽的空氣鑽進衣服裡,讓自己儘快冷靜下來。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6、手指放在嘴唇之間

將手指放於嘴唇之間,或者用手指摩擦嘴唇同樣是一種心理緊張的表現。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動作跟嬰兒時期吮吸母親乳頭有密切的關聯,是潛意識裡對母親懷抱的安全感的渴望。人們一般會在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做出這個動作。

人在年幼的時候,經常把自己的手指含在嘴裡,作為母親乳頭的替代;長大以後,成年人喜歡把手指放在嘴唇之間,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或者因為說謊而內心發慌的原因。不過,有些人害怕的時候也會做出這種動作,因此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心理學:讓你練就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誰在撒謊

我們經常說,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擦亮眼睛,一眼看穿生活裡的騙局。不過三昧在此想說,撒謊也分很多種,有善意的,有惡意的,也有出於無奈而說的。發現謊言只是第一步,怎樣迴應謊言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正智慧。

參考資料:《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