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七大恨的由來是怎麼回事?

2022-02-23由 遊樂秀川 發表于 歷史

七大恨大概是如下內容: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祖父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選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根據度孃的說法翻譯一下大概是這個意思: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援,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基本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條算是努爾哈赤的“家恨”,其餘都有點“國仇”的意味(包括第五條,矛頭也是指向葉赫的,可以看見七條裡有三條都在說葉赫怎樣怎樣,明朝拉了偏架)。關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恩怨先按下不表,我這次主要答明在處理和女真關係上的問題。

其實因為漢族作為主體民族在全國人口中佔了九成以上,這就一定會造成國家史和民族史混淆的結果,也因此現在歷史課本上基本只記述漢族怎樣怎樣,功績也好屈辱也罷,都以漢族為敘述主體。在這個語境下,普通只接受過中學歷史教育的人是不大可能知道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如何。

例如,你知道“建州月屠”嗎?成化三年九月,明軍聯合朝鮮突然對建州左衛發動進攻,包圍女真營地,搜捕圍殺月餘,“可屠者屠之……,盡滅乃矣”。因此加封武靖伯的明將趙輔在《平夷賦自序》之中還得意洋洋地誇耀武功為“強壯盡戮,老稚盡俘”(《明實錄·憲宗實錄》)。而明將這種“屠戮蠻夷”以邀軍功的做法是受到了明軍在“西南夷”屠殺的“啟發”(具體可參見明對苗族的種種)。

在努爾哈赤以前,有明一代對建州曾先後發動過五次屠殺:分別在宣德八年(1433年),正統二年(1437年),成化三年(1467年),成化十四年(1478年),成化十五年(1479年),前後長達四十五年,僅成化三年一役就屠殺精壯千餘人,而建州三衛加起來人數不過萬餘,考慮到性別,老幼,精壯男子不過兩三千而已,你覺得這是什麼級別的殺戮?這種民族關係算好還是不好?

我們再回頭看海西女真,自李成梁主持遼東以來,曾先後三次對海西女真進行減丁政策(又稱“遼東三屠”):

第一屠:設“市圈計”。萬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明遼東巡撫李松、總兵李成梁,利用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到開原進行馬市貿易的機會,在開原中固城設“市圈計”,誘其入伏,而襲殺之。事情是這樣的:葉赫貝勒要帶著他的部眾同明朝進行馬市貿易,地點在開原。明朝事先在貿易地點埋下了伏兵。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率領兩千騎到了開原,要入市。明朝這邊說,不能兩千人都入市。清佳努和楊佳努請以300餘人隨從,獲允。清佳努和楊佳努等進入中固城市圈(四周用圍牆圍著)後,信炮一響,伏兵四起,二貝勒及其300餘隨從,全被斬殺。李成梁聽到信炮聲,擁精兵突然進攻女真在“市圈外”的騎兵,共斬首1252級,奪馬1073匹。葉赫部族蒙受空前災難。這是李成梁對海西女真的第一次重大打擊。

第二屠:削弱哈達。哈達部是一個很強的部。哈達的萬汗死後,他的幾個兒子不和,其中一個叫孟格布祿,他姥姥家在葉赫,就和葉赫聯合起來,要統治哈達部。李成梁看到葉赫要和哈達聯合起來,那樣勢力就強大了,於是出重拳打擊哈達勢力。

萬曆十五年(1587年),遼東巡撫顧養謙以降丁為嚮導,引兵出塞,進攻哈達部孟格布祿。此役,共斬殺554級。這在當時是個很大的數字,因為哈達部的人口很少,這554級主要是成年男子。哈達部主要的軍事力量被砍掉了,受到重創。

第三屠:打擊葉赫。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被明軍計殺後,清佳努子布寨、楊佳努子納林布祿,分別襲為葉赫貝勒,元氣日漸恢復,軍力日益強盛。萬曆十六年(1588年)三月,李成梁率兵攻打葉赫布寨和納林布祿,遭到葉赫東城與西城的貝勒和部民堅決抵抗。李成梁下令發炮摧毀他們外城的城牆,放火燒了他們的糧窖。經過這次打擊,共“斬首五百五十四顆,得獲馬、器以七八百計”。葉赫罹受重難,死傷慘重,城中老少,晝夜號泣。

所以可見,明對女真的打擊是全方位的,在女真內部也有部落之爭,建州和葉赫打架時,明出於抑制建州的目的,不停的拉偏架,利用葉赫打擊建州,希望達到“鷸蚌相爭”的結果,最後反倒激起了努爾哈赤反明的決心。

最後,答非所問了這麼久,只是想說明歷史的一個側面,並不是說屠殺了就要怎麼怎麼樣。在進入現代文明之前,扯屠殺之類的都沒什麼意義。我這個答案也許片面了,但只是想站在一個不同於主體的角度去看那段歷史,希望題主能從中體味一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