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米格21的發展過程

2022-02-09由 落日六號001 發表于 歷史

在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西方各航空報刊經常報導蘇聯米格-21bis殲擊機,當然也把它與美國的F-16戰鬥機進行比較,畫出了許許多多的曲線和其他圖表,西方觀察家們藉此以證明F-16 優於米格-21 比斯。不過,西方專家們所進行的這種比較是不公平的,要知道,F-16是第四代戰鬥機早期的代表機種,而米格-21則屬於第三代後期的戰鬥機。

米格21的發展過程

米格-21 比斯

對兩種飛機誰優誰劣的問題是無法簡單作出答覆的。米格-21比斯是米格-21的最後一種批次生產改型,於1972年初開始配給蘇聯空軍,其改型設計工作則始於60年代末期。當時,米格-21殲擊機的結構和裝置的發展潛力幾乎都已殆盡,唯一還有點改進潛力的方面是動力裝置和燃油系統。為此,圖曼斯基設計局從50年代中期起在R-11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新改型——R-25-300發動機,其加力推力達到7,100千牛,比R-11增大了2,000千牛。與此同時,米高揚設計局則對飛機的燃油系統進行最佳化設計,對飛機的背鰭結構也加以改良,結果使飛機的載油量大大增加,達到2,390公斤,較米格-21SM和米格-21MF增大了190公斤。

裝R-25-300型發動機,燃油系統已改良的米格-21比斯殲擊機從1971年起開始試驗,1972年至1974年在高爾基城飛機廠投入批生產。米格-21比斯除基本型——75型外,還有75A和75B兩型,後兩型是專為華沙公約國和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其機載裝置略有不同。

芬蘭空軍購買了一批米格-21比斯,芬蘭飛行員們對這種飛機十分讚賞。與米格-21MF相比,米格-21比斯起飛重量減少,發動機推力加大,其爬高效能和其他機動效能得以改善。飛機的武器系統更加先進,用R-60飛彈取代了R-3S近距格鬥空對空飛彈(原計劃配備R-55飛彈,但這種飛彈未投入批次生產)。飛機採用新型瞄準具,這樣,飛機在機動過程時其Gsh-23L機炮也能瞄準射擊。

米格21的發展過程

芬蘭空軍的MiG-21Bis

1979年12月瑞士《國際航空》雜誌寫道“配備新型飛彈的米格-21比斯飛機更具威脅性,儘管活動半徑有限是它致命的弱點,但是,它在垂直和水平加速性、飛行速度與盤旋半徑等方面卻完全可以和F-16相抗衡,而這些效能在空戰中是有著決定性意義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對兩機優劣問題已作出了回答。

米格-21比斯飛機裝備了所有華沙公約國的空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購買這種飛機,印度還獲得了這種飛機早期型的製造權。米格-21比斯的售價較F-16低得多,而且其飛行員的改裝訓練費用也很低。

綜合上所述可以看出,一種輕型、機動性好、武器優良而且價廉的飛機是會得到全世界認可的。誠然,米格-21比斯有些效能較F-16差得很多,但由於它的良好的普及性而得到了補償,使它成為許多國家空軍80年代初期的主要配備。

米格-21比斯面世以來,匆匆時光已去多年,這種飛機似乎亦可束之高閣而淡忘了。但是,這種飛機的培育者們卻並不這樣,隨著雷達技術的進步,他們想進一步提高飛機作戰效能的可能性。他們為它裝上了新型“標槍”’雷達(這種機載雷達在1992年莫斯科航展上曾展出),以及與其配合的機載數位式電腦和顯示器。這樣,即使在地雜波和強雷達干擾的情況下,飛機不僅可以發現前半球的目標,而且也可發現後半球的目標,並將它消滅。

米格-21的教練型

世界所有著名的批生產型戰鬥機都有自己的雙座教練型,米格-21也不例外。

60年代初,蘇聯各航校和部隊主要使用的教練機仍然是已經落後的烏米格-15,儘管在次音速區它可靠並易於駕駛,但它只能作為改裝超音速殲擊機的過渡機種。因此,當米格-21F一投產,米高揚設計局即開始研製它的教練型。

從外觀看,教練型除採用雙座座艙和空速管移至進氣口上部外,其餘和作戰型幾乎無差別。教練型仍裝R-11F-300發動機,採用SK型彈射座椅。飛機載油1,950公斤,武器為一挺12。7毫米機槍。每一座艙都有獨立的向右開啟的艙蓋。

第一架雙座型機E-6U-1於1960年秋開始工廠試飛,10月17日,由L。莫斯塔賓柯駕駛完成首飛,調整試飛花了不到一年時間。1962年,第比利斯飛機廠開始成批生產米格-21U(66號機)。

米格21的發展過程

芬蘭空軍的MiG-21U,特徵是較窄的垂尾

隨著作戰型機的改良,其教練型亦跟隨改進。1966年,第比利斯飛機廠開始交付米格-21US(68號機),改裝R-11F2S-300型發動機,採用附面層吹除裝置,KM-1M型彈射座椅,垂尾面積加大(後期的66號機垂尾面積亦加大)。在米格-21US的生產中,在其後座艙蓋上又增裝了光學反光鏡裝置,以改善後艙飛行員在起飛著陸時的前視界。68號機的載油量增大至2,030公斤。

米格21的發展過程

東德空軍MiG-21US

1971年,米格-21UM(69號機)投產,機上安裝了AP-155自動駕駛儀和ASP-PFD 瞄準具。垂尾根部背鰭整流罩上安裝了R-832無線電臺的天線。此型機同樣由第比利斯廠生產。

米格21的發展過程

保加利亞MiG-21UM,垂尾根部背鰭整流罩上安裝了R-832無線電臺的天線

雙座型機具有很好的飛行效能,其速度和操縱特性並不遜於單座作戰型,雙座型的一架試驗機(國際航聯登記名稱為E-33)創造了一系列世界女子飛行紀錄。1965年5月,H‧普羅哈諾娃飛出了24,336米高的動升限(全世界至今尚無其他女子飛到這一高度)。一個月後,L‧扎伊策娃又創造了19,020米的世界平飛高度紀錄。

1974年,S‧沙賓茨卡雅在兩次飛行中創下了四項爬高世界紀錄。同一年秋,她在經減載改裝(卸去武器和部分裝置)並增裝兩臺固體燃料助推火箭、以增大雙座型機上加速起始段的爬高角度,又破了自己創下的世界紀錄。這架飛機國際航聯的登記名稱是E-66B。

米格-21教練型在華沙公約各國空軍使用了20多年.還交付給使用米格-21型飛機的許多國家、1964至1968年,莫斯科“勞動旗織”廠生產了66號機的出口型,而1966至1970年,第比利斯廠則生產米格-US的出口型(68A號機)。

米格-21UM亦由第比利斯廠生產,其出口型與基本型幾乎無差別,交付給不少國家。

培訓飛行員是教練型機的主要任務,但不是它唯一的任務,捷克斯洛伐克就把這種飛機改裝成彈射救生系統的空中試驗檯,後座艙可觀查高速下的彈射過程並對其進行拍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