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李密《陳情表》:帶你瞭解晉朝的孝義國策

2022-01-13由 司徒流雲公子 發表于 歷史

提到李密,大家想起的,就是隋朝末年,那個在瓦崗寨意氣風發、雄霸一方的領袖。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李密非彼李密,他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什麼驚人的業績,更不是什麼大官,在晉武帝時期,

如果不是一篇充滿真誠孝心的《陳情表》,他也會像大多數人一樣,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李密《陳情表》:帶你瞭解晉朝的孝義國策

前半生的幸與不幸

幼年時的李密是個苦命的孩子,在他出生時,曾經任太守的祖父早已經故去。他出生六個月,父親也病逝了,家族單薄,也沒有親友的幫助,家庭就這樣破敗了。四歲時,李密的母親在外祖父的強迫下,不得已改嫁他人,年幼的李密成了一個舉目無親的孤兒。

李密的祖母,擔負起養育他的責任。在李密出生時,他的祖母已經五十二歲了,一位年近六旬的婦人,一個破敗無依的家庭,這位老人忍著悲痛,頂著巨大的壓力,堅強的撫養李密這個李家唯一的香火。

為了不讓孫兒處在失去父母的悲傷和苦楚之中,這位老人平靜而又樂觀,付出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培育他。即使成長環境如此的糟糕,在這位偉大的祖母的教育下,成年後的李密依然不負眾望,成了一位德才兼備的青年才俊,而且對祖母十分孝順。

後來李密入仕蜀國,官拜尚書郎,他的家境比起幼時,大有起色。但是年事已高的祖母由於多年的操勞經常臥病不起。深深明白祖母撫育自己幾十年的辛苦和付出,李密除了公務,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侍候祖母。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飲膳湯藥,必先嚐而後獻。”

直至蜀漢被滅,作為蜀漢的臣子,李密成立亡國之臣。

李密《陳情表》:帶你瞭解晉朝的孝義國策

《陳情表》中的人間真情和政治戲碼

晉武帝為了彰顯自己的寬廣胸懷,屢次徵召以孝聞名於天下的蜀漢舊臣李密入朝為官,而為了安心地侍奉祖母,亦或是為了保住自己亡國遺臣的氣節,李密多次拒絕。

一個是你越是孝順,我就越要你來做官,來做以孝治國的標兵;另一個是我如果做官,又如何能盡孝,如何能成為榜樣?

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李密的《陳情表》誕生了,他像晉武帝上表: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沒有祖母,就不可能有今天;祖母沒有臣,就不能好好地安度晚年。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互相維繫,因此我無法遠離祖母,停止奉養。此時的李密四十四歲,而祖母,已經九十六歲高齡了。

他說奉養祖母已經時日無多,但是盡忠陛下還有的是時間,祈求陛下憐憫他可憐的孝心,保全祖母的餘生。

晉武帝看了他的奏章,十分感動,感慨道:“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賜給他奴婢兩名,又使郡縣承擔供養的費用。

在李密的陪伴下,這位堅強而又偉大的祖母,在九十九歲時離開了人世。服喪期滿後,李密也應徵來到洛陽。但是在晉朝他並沒有一帆風順,晉武帝彰顯“孝道”的目的已經達到,給李密安排了一個小官。而作為前朝遺臣,朝中也沒有人脈關係,常常受到排擠和誣陷。於是他感慨: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這番言論被有心之人上報晉武帝,晉武帝大怒,罷了李密的官職讓他回家種田,不久之後,李密就走完了自己艱辛的一生,逝於家中,終年六十四歲。

李密《陳情表》:帶你瞭解晉朝的孝義國策

晉武帝:司馬炎

充滿悲情與煽情的政治戲碼

回頭來看,《陳情表》的背後,似乎成了晉武帝與李密共同演繹的一出混合了親情與政治的好戲。透過這一篇《陳情表》,大家各取所需。

李密得到了晉武帝的嘉賞和重視,得以安心奉養祖母,而晉武帝因為褒獎李密,而彰顯了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決心,籠絡了天下人心。

晉武帝為何執意召李密入朝為官?究其根源,魏晉的君王,實在背叛了自己的君主後建立晉朝,但是當了帝王,卻需要臣民忠於自己。

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辦法說“忠義”,只能退而提倡孝道,所以“孝”成了晉王朝治國的策略。

《陳情表》一出,晉武帝停了自己的詔令,這種大度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因為強行徵召的舉動,與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綱領相悖,更會將自己的曾經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中,讓後人所不恥。與其如此,不如退而求其次,一方面讓李密如願以償感恩戴德,另一方面李密盡孝後再入朝為官,也讓天下人心悅誠服。

晉朝踐行孝道,皇帝親自開講孝經。只要有孝心的人,即使你沒有能力,沒有學識,也能做官。更有甚者,孝被用來作為政界相互攻擊的武器,想要整垮政敵,給他扣上一頂“不孝”的帽子,是最有效的手段。

如此提倡“孝”的司馬家族,卻沒有做出孝的榜樣,皇族之間虛與委蛇,兄弟相殘,叔侄相殺,成了“不孝”的典型,所以制度只是給普通臣民指定的,真是諷刺。

正是因為如此,後世更多的人把晉朝孝治天下看做演戲,也許在當時對臣民下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終將不能治理天下。因為歷史的演變,是無法靠演戲來左右的。

李密《陳情表》:帶你瞭解晉朝的孝義國策

西晉民間圖

《陳情表》中真摯而又熱烈的孝心,讓人動容。甚至有“

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不孝

”的說法。面對忠孝抉擇,作為前朝舊臣的李密,不但以此打消了皇帝對自己的猜忌,也表明了自己對朝廷的忠心。

最終,李密應召來到洛陽。他並沒有繼續堅持漢遺臣的氣節,不由讓後人對他的行為有些許遺憾和揣測,懷疑他本就是一個膽小懦弱之人,懷疑他供養祖母之心的真假,懷疑他只是為了以此獲得更大的政治回報,當然這些猜測,也僅僅是猜測。

如果沒有這篇讓天地動容的《陳情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會留下關於李密的任何痕跡,在盡忠與守孝之間,在入仕與名節之間,一次又一次艱難的抉擇,我們可以想象其中的辛酸和苦楚,這也留給後人無窮的思考。

我們只能感慨:人,生而自由,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枷鎖中掙扎。

李密《陳情表》:帶你瞭解晉朝的孝義國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