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柞水縣生態扶貧實踐

2022-01-04由 嬴氏楠木 發表于 歷史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嚴格按照“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要求,持續推動生態護林員、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等生態扶貧政策落地生根,全面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了農民增收與生態改善“雙贏”。

一、生態就業扶貧。一是脫貧攻堅戰以來,我縣嚴格按照《商洛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實施細則》,累計從全縣9個鎮(辦)81個村(社群)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343人(其中在聘1008人,解聘335人),截止2020年9月,累計兌現生態護林員管護補助1949.178萬元。二是在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乾佑河國有林場、鳳凰國有林場、柞水縣特色苗木花卉繁育基地(陝西盛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涉林企事業單位,透過設定公益崗位、開放經營場、發展多種經營、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帶動等方式拓展貧困人口增收渠道,累計吸納貧困人口94戶345個貧困人口累計增收98.61萬元,戶均增收1.05萬元。

二、生態補償扶貧。一是脫貧攻堅以來,嚴格按照《陝西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和《商洛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辦法(試行)》逐年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兌現貧困戶森林生態生態補償1981.35萬元,6272戶貧困戶21727個貧困人口從中受益。二是圍繞我縣產業扶貧規劃佈局,遵循集中連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優先滿足有退耕意願且符合現行政策的建檔立卡戶做到應退盡退,引導退耕群眾栽植以核桃、板栗、香椿、連翹為主的經濟林為主的樹種,助推林業產業持續發展,增加貧困戶長期收入實現生態重建和產業增收雙贏。全縣累計落實兌現貧困戶退耕還林補助2290.67萬元,受益貧困戶4501戶15602人。

三、生態產業扶貧。一是2017年至今,我縣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優勢,發展核桃提質增效16.2萬畝(新建園2.2萬畝,低產園改造4萬畝,年標準化管理10萬畝);發展板栗經濟林基地7.5萬畝(嫁接改造4萬畝,年標準化管理3.5萬畝);發展林下種植2萬畝,林下養殖20.7萬(只、頭、箱)。透過綜合運用透過土地租賃、勞務帶動、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8745戶2.63萬人從中受益。二是柞水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為發展縣域生態旅遊創造了優越條件。以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秦楚古道、終南山寨、九天山等為主的森林旅遊年接待人數達到489.48萬人次,極大帶動了縣域其他旅遊業及農家樂叢集發展,各類綜合收入達24.95億元,帶動當地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增收。

四、生態建設扶貧。在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中,就近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參與林業重點專案(天保公益林建設、森林撫育、退耕還林)建設,積極落實中央扶貧工作“扶智、扶志”要求,讓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透過勞動獲得報酬,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至今,累計帶動2938個貧困人口勞務增收555.1363萬元。

五、生態“扶技”扶貧。積極整合林業培訓和科技推廣資源,逐年組織林業專家、技術員在全縣村組、田間地頭按貧困群眾需求,巡迴開展核桃、板栗提質增效、松材線蟲防治、林下經濟等林業實用技術和生態護林員履職管理培訓。2019年至今,已累計培訓72場次3693人,切實激發貧困人口脫貧技能和內生動力。同時,採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生態脫貧宣傳教育和政策宣講,增強貧困戶的脫貧信心和政策知曉率,提高群眾滿意率。

柞水縣生態扶貧實踐

生態護林員集體巡山

柞水縣生態扶貧實踐

貧困人口參與人工造林

柞水縣生態扶貧實踐

農民實用技術培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