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吳國的滅亡

2022-01-03由 淚痕春雨記不住的那天 發表于 歷史

吳國的滅亡

吳國的滅亡

吳越爭霸開始後,天下六大高手排行,大約是這樣的。

晉國第一。

楚國第二。

齊國第三。

秦國第四。

吳國第五。

越國第六。

這種英雄排座次的玩法,也許非常低階,而且也非常幼稚。但是隻有類似的排行榜,我們才可以更真切的看清當時的天下的形勢。

雖然說,吳國在天下實力排行榜中,排行第五。

但是以具體的戰績而言,吳國儼然就是天下第一高手;即使退一步說,也是僅次於晉國的天下第二高手。

我們盤點一下,吳國滅亡前三十年的戰績。

第一、公元前506年,大敗楚國,而且是輾壓式的大敗楚國,因為吳軍五戰五捷,在10多天時間裡,殺入楚國都城,打得楚國老大落荒而逃。

第二、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而且是輾壓式的大敗越國,因為據普遍說法,越國為了讓吳國放過自己,承受了不可思議的屈辱。

第三、公元前484年,大敗齊國;這次勝利,雖然稱不上輾壓式的,但也絕對稱得上大勝。因為在這一戰中,吳軍俘虜齊國四個大哥級人物;斬首3000千甲士。剿獲800輛戰車。

第四、公元前482年,與晉國爭霸於黃池;最終功虧一簣,主要是因為越國在後方捅了吳國一刀。

這樣算來,六大高手之間,吳國吊打過楚國、越國,大敗過齊國,與晉國鬥得旗鼓相當,只是因為越國背後捅刀,才落了下風,但也全身而退。

這樣算來,六大高手之間,吳國只因為地緣原因,沒有和秦國打過仗。但是,秦國的整體戰績,顯然比楚、晉要遜一籌。

因為類似的原因,看著吳國的歷史,我們很容易帶入英雄創業的模式,也很容易帶入腦殘敗亡的模式。

簡單的看,吳國絕對是一個勵志的神話。

春秋開局200年後,吳國才正式出場;齊桓、晉文、秦穆、楚莊早已成為歷史後,吳國才開始爬上歷史舞臺中央。但是,只用短短几十年時間,就隱然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高手。

但是我們深入分析時,吳國的整體實力,顯然是弱於晉、楚、齊、秦的。

因為天下已進入均勢,所以任何一場大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戰爭。單純的戰爭的勝負,很難反映出大家的真正實力。

比如,吳國大敗楚國,是出現在,晉、齊聯合18號諸侯聲討楚國的背景下。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吳國好像可以吊打楚國,但是在隨後30年間,卻無力向楚國方向擴張,相反楚國卻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

再比如,吳國大敗齊國,是建立在晉、齊勾心鬥角的背景下。所以,齊國永遠也不敢與吳國全力死磕的,因為齊國與吳國全力死磕,萬一讓晉國撿個漏,那可就慘了。

在天下進入均勢時,全力與某個國家死磕有多危險,我們看一下,吳國北上爭霸,結果讓越國一刀捅翻在地的結果,就可以窺見一斑。

在這種格局下,如果你的地緣佔盡優勢,而且你也有絕佳的賭徒氣質,而且運氣也夠好,你敢全力爆棰某個國家,自然容易佔盡優勢。

但是,這不併能證明你的整體實力強於對方;更不能證明,你的整體實力,就會因此更上一個新臺階。

相反,它會你的國家,陷入高度風險之中。吳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突然被越國反殺成功的。

再比如,吳國大敗越國,絕對是單挑的結果。如果單挑,吳國就是有機會滅越國,問題是,天下進入均勢,吳國一心滅掉越國,無非是把楚國拖下水。到時,吳國會陷入越戰的泥潭之中,根本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在特定的時刻,如果齊、晉突然背後捅吳國一刀,吳國恐怕也會應聲倒地的。

這就是天下均勢的格局。

許多人總喜歡說,中國出了秦始皇,所以中國就建立了大統一的格局。

問題是,西方也曾出現過凱撒、屋大維啊,也有羅馬帝國的輝煌啊。

容易實現統一的格局,通常是這樣的。

天下幾大地理版塊之間,我們能找到一片明顯佔據絕對優勢的地理版塊,佔據這個地理版塊的統治者,就有機會兼併周邊國家,從而實現天下的統一。

容易陷入均勢的格局,通常是這樣的。

天下幾大地理版塊之間,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地理版塊。在這種背景下,佔據幾大版塊的統治者,就可以玩各種戰略均勢、平衡、縱橫開合,最後讓天下一直處於割據之中。

當然了,各大地理版塊之間的優劣、強弱,與生產力密切相關。

在不同的生產力階段,同樣一塊地理版塊,它的綜合實力,絕對是不同的。最經典而言,現在珠三角版塊,綜合實力在中國絕對是排在最前面的,但是在農耕文明時代,這裡與關中、河北、中原顯然不是一個層次的。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書歸正傳。

因為吳國有自己輝煌的戰績,而且在當時背景下,儼然就是有爭奪天下第一的機會。所以,吳王夫差難免想逆天相爭。

其實呢,處於吳王夫差的角度,他也感覺,吳國很難殺出戰略困境。

因為類似的原因,吳國並沒有一心朝西部擴張,雖然吳國有吊打過楚國的戰績。

吳王夫差也清晰的知道,從前吊打楚國的戰績,拋開特定的戰略背景,是無法複製的。

因為類似的原因,吳國並沒有一門心思朝南擴張,雖然吳國吊打過越國,讓越國向自己跪頭求饒了。

吳王夫差也清晰的知道,真的一心兼併越國,無非是掉進越戰的泥潭之中。越國背靠楚國,你打敗它並不是難、甚至接連打敗它,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想打死它,估計是無法想象的。

因為類似的原因,吳國對齊國取得勝利後,也不再繼續向齊國方向逼進了,因為吳王夫差也知道,真把齊國逼急了,自己未必有什麼好果子吃。

是不是可以向晉國方向,再尋找到一些機會呢?

簡單的看,應該是可以的。

但是放眼天下,誰還是吳國的朋友呢?

這就是天下均勢的格局。

簡單的看,你朝哪個方向,也有擴張的機會,但是真當你試著擴張時,你會發現,哪個方向也難以有效突破。

樂觀的看,你可以集中全力去打某個敵人。但是,你永遠也不知道,你背後的敵人,什麼時候會突然出手的。所以,如果不想突然被人捅翻,你最好,永遠只用一個拳頭,因為另一個拳頭,永遠需要防範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

看比較流行的吳越爭霸故事。

我們很容易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越國因為勵精圖治而復興,吳國因為荒淫享樂而覆滅。

當然了,在這種益智的少兒歷史故事中,我們彷彿可以學到許多讓自己國家富強的大戰略,也可以學到許多讓敵國衰敗的大戰略。

其實呢,那些戰略,都是如同兒戲一樣的戰略。因為隨便抓出一個路人,恐怕也能想到這些。

比如,讓越國復興的戰略,總結起來無非是。一、鼓勵生育。二、藏富於民。三、親賢臣遠小人。四、君臣勵精圖臺。

比如,讓吳國衰敗的戰略,總結起來無非是。一、讓吳國君臣安於享樂。二、讓吳國大興土木;三、讓吳國任用小人、遠賢臣;四、讓吳國好大喜功、四面樹敵。

這種內容,真心說,不是說沒有道理,而是它太有道理了,有道理的,就是隨便找一個小學生,也能背出一大堆來。

這就好像,看著商鞅變法的內容,拉出一個所謂的歷史愛好者,也能把它說個頭頭是道。

問題是,它有價值嗎?可以說,毫無價值。

最簡單而言,這種東西如果有價值,它也不是什麼不傳之秘,為什麼除了秦國,當時沒有一個國家能複製它;後來兩千年,也沒有一個國家去複製它呢?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書歸正傳。

當時的吳國、越國,都一直在勵精圖治;而且在這個方面,吳國絕不比越國遜色。所以,吳國在突然衰敗之前,就是一副如日中天的樣子。

只是吳國的戰略,整體而言,就是一副想逆天改命的樣子。所以,它手伸的太長了,力量也太分散了,所以,突然被越國一個窩心腳,直接踢得吐血倒地。

等吳國再站起來時,它已從天下第五,直接落到了天下第六的位置。

如果僅此,吳國的也許還有機會的。

問題是,整個國際社會,漸漸的,似乎不想再維持天下六強並立的格局了;於是經過一番密謀、默契,大家終於決定把吳國清理出局了。

在這種背景下,越國佔據吳國大部分地盤;楚國順手割走一大塊;宋、魯兩國也跟著分了兩塊。

於是天下六強並立的格局,終於變成了天下五強並立的格局。

到此為止,春秋歷史結束了。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大約整整歷時300年。

春秋時代的歷史,到底應該結束在哪個時間?有好幾個時間節點劃分,按吳國滅亡為節點,也是其中之一。

歡迎大家關注戰國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