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三國被忽略的大人物——陸遜(一)家族、成長與蟄伏

2022-01-01由 黑川赤音 發表于 歷史

陸遜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是孫吳政權的頂樑柱石。作為孫權帳下“四大都督”中壽命最長、發揮作用最大、功績最高的第一功臣,陸遜在全民熱議三國的人氣度和討論度遠遠比不上同在《三國志》中單獨立傳的諸葛丞相。不過執筆惜墨如金的史學家陳壽能在人才輩出、群英薈萃的漢末三國時代中認可陸遜單獨列傳的地位,不單是其子陸抗孤身一人輔佐殘弱孫吳對抗西晉王朝,更多是因為陸遜作為一個孫吳政權的後起之秀,無名望無靠山,卻能以一己之力攪亂三國鼎立之間的局面和實力對比。

三國被忽略的大人物——陸遜(一)家族、成長與蟄伏

陸遜出生在一個較為富庶的家庭,陸家,江東世代大族,放在今天就是不折不扣的“地頭蛇”。 關於陸家的資料史書記載稀少,只知道陸家世代居住吳郡吳縣,陸遜祖父陸紆敏淑有思學,曾任城門校尉;其父陸駿淳懿信厚,為邦族說懷,官至九江都尉。

無論是“敏淑有思學”、亦或是“淳懿信厚”,可以窺見陸家作為江東大族,族中教育是原汁原味、實實在在的漢代儒學模式。 孫吳“四大都督”中,呂蒙貧苦出身、自幼不識大字;魯肅遊俠作風,喜好蘇秦、張儀之事,頗有戰國縱橫家的風采;周瑜接受的教育情況不詳,不過從周瑜與魯肅的親密關係、對王圖霸業的偏執程度以及狠辣、果決的行事風格上看,周都督大機率不是一名純正的漢家儒士。

只有陸遜是純正的儒臣,即使日後以戰功出名、成為孫吳長江上游地區最高統帥,陸遜陸伯言作為儒臣的內在本質從未改變

出身地方世家大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陸遜的起跑線比同時代的許多小孩要幸福得多。然而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上天很快給陸遜降下了命運的重錘——幼年喪父。

彷彿是時代的詛咒一般,相當多的三國名人在童年時代也遭受過同樣的打擊(劉備、諸葛亮君臣相伴)。比起織蓆販履的劉家和官職低微的諸葛家,九歲的陸遜受到影響是比較小的,他還有其他家族成員可以依靠,比如從祖父,時任廬江太守的陸康。

依漢制太守為郡級長官,掌管一郡之地的軍政大事,秩俸一千石。陸遜喪父後追隨陸康,除了生活保障基本無憂外,最重要的是陸康是位相當優秀的人才。

陸康年輕時以英烈聞名,很早被舉薦為茂才,隨後出任高成縣令(今河北省鹽山縣)。高成縣地方偏遠,治安混亂,盜賊叢生,陸康前的每任縣令都要徵發民工修建城牆,搞得每家百姓自備一套弓弩防身;陸康到任後,遣散民夫,減輕百姓負擔,透過樹立恩信和實施仁政使盜賊誠心歸附(個人魅力max)。之後升任武陵太守,又轉任桂陽、樂安兩地為官,皆受到當地百姓稱讚。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陸康遠在地方為官也不忘關心朝廷大事。漢靈帝(諸葛亮在《出師表》在痛批的“桓靈之世”的其中一位君王)昏庸無道,為了鑄造銅人而大肆加徵稅收,致使百姓貧苦,民不聊生。剛烈的陸康自然不會無視這種狀況,毅然上書,為民請命。

陸康上書諫言的時間可以確定是在黃巾起義的前夕,彼時東漢朝政完全由宦官集團把控,第二次黨錮之禍如火如荼進行中,士族集團暗中蟄伏,唯恐避之不及。陸康區區一名地方太守直言上諫,以卵擊石之舉很快遭到宦官集團的報復,被讒言為誹謗皇帝的大不敬之罪。幸好御史大夫劉岱研究表文後為陸康澄清,才僅以罷官返鄉論處。

三國被忽略的大人物——陸遜(一)家族、成長與蟄伏

陸康為官,主要依靠仁義治理,在地方為百姓謀福利,面對強權甚至不惜以身犯險,直言諍諫的行為在陸遜幼小的心靈裡樹立了宏偉高大的形象,之後陸遜初仕地方官,很多行事風格上都帶有陸康的風格和色彩,甚至影響到陸遜在孫吳政權“二宮之爭”中的選擇與堅持。

九歲的陸遜投靠的就是這麼一位烈性、有原則的優秀地方官人才,可以肯定的是陸遜會受到陸康嚴格的觀察和教育,直至成長成材。

可惜只有三年的時光。

漢末三國是個不折不扣的亂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董卓入京後的世道混亂不堪, 兵強馬壯才是硬道理,依靠門閥世第、朝廷印璽管理天下的時代已然逝去。

時任廬江太守的陸康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他被一匹惡狼給盯上了。

四世三公、名門之後的袁家嫡子袁術盯上了廬江的富庶。此時的袁術剛被曹操趕出兗州、豫州地帶,圖謀在淮南之地東山再起,屯兵壽春的袁術很快遇到了第一個難題——缺糧。聽說廬江糧草充足(主要是離得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袁術很快派出使者前往廬江向陸康索要米三萬斛。

袁術很快吃了閉門羹,陸康認為袁術是叛逆,不僅拒絕借糧,同時還整修城防準備迎戰。

陸康老爺子認為袁術叛逆倒不是未卜先知,提前數年就預料袁術會率先稱帝。相比在士族階層中一呼百應、威名日重的庶兄袁紹,袁術本人更喜歡結交無家世、無名望的遊俠、盜賊之徒,自然為士大夫所不恥。

更重要的是,袁術圖謀佔領荊州、豫州,以討董為名義召集長沙太守孫堅北上,卻暗中指使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斬殺南陽太守張諮。且不說王、張二人是朝廷正式委派的地方大員,名正言順,也無過失之處;王張二人作為士族集團的一員,如此枉死,令人心寒。哪怕是暴虐如董卓、愚笨如李傕郭汜,也會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排除異己,而不是公開誅殺朝廷命官。

南陽郡的糧食軍備盡歸於孫堅、袁術控制,可他們倆的名聲在天下士人的心裡早已臭不可言。

同是士族出身,性格剛烈、忠心朝廷的陸康自然不會給袁、孫二人好臉色看。袁術很憤怒,決定派遣老部下孫堅的兒子——孫策,率軍征討廬江。

據史料記載,孫策曾經主動拜訪陸康,而陸康則讓孫策連人影都沒摸著,直接得罪了袁、孫二人。不談該史料的真偽,陸康拒見孫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邏輯性:畢竟孫策是“罪人”孫堅之子,孫策在叛逆袁術的手下效力,那就是等同於“叛逆”。

年近七旬的陸康與孫策展開決戰,孫策率領軍隊將廬江城團團圍住。陸康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的,聽聞廬江被圍,連夜放棄休假爬城牆幫忙守衛。在廬江軍民同心協力之下,陸康抵抗孫策足足兩年之久。

外無救兵,對手是日後橫行江東、宛如項羽再世的“小霸王”孫策,七十歲的陸康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踐行了大漢官員最後一絲職責——忠誠。這是陸康給陸遜講述的最後一課,除了仁政愛民、德政治國和諍諫君王以外,一個“忠”字 便是陸家屹立江東大族的標誌象徵。城破一月後,陸康病逝,陸康宗族百餘人因戰亂和饑荒死傷大半。

三國被忽略的大人物——陸遜(一)家族、成長與蟄伏

陸氏家族損失慘重,不過陸康卻留下陸家復興的重要火苗,十二歲的陸遜。早在廬江圍城戰開始前,陸康就讓陸遜帶著陸績(日後大名鼎鼎的“懷橘陸郎”)等人南下避難,並出人意料指定陸遜作為陸氏家族的繼承人。從血緣關係來看,陸績是陸康的親孫子,陸遜只是侄孫,按照慣例應該是由陸績擔任家族族長;除了陸績年齡過小的原因外,陸康透過三年的時間觀察,必然對陸遜有一定的認識,相信陸遜能肩負光耀門庭的希望。

陸氏家族在治世時擁有的短暫輝煌和事業在戰亂中灰飛煙滅,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12歲成為家族族長的陸遜, 帶著剩餘陸家人回到了吳郡吳縣居住,直到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正式出仕孫權幕府。這一待就是九年,由於缺乏史料的記載,我們無法得知九年時間內陸遜繼續接受怎樣的教育、 閱讀哪方面的書籍為主,又是如何努力維繫、振興勢微的家族;但從陸遜日後創立的功勳上看,我們有理由相信年少的陸遜與隆中草廬耕田的山東青年一樣,蟄伏雲野間,待時而動,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