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李白這一生(二十四):李白的大尷尬

2021-12-19由 富貴旺財 發表于 歷史

首先是李白尷尬的出身,“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這是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

這裡的金陵不是指南京,而是指西涼的建康郡,現在的蘭州一帶,也就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地盤。

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是李暠的九世孫,所以李白與李唐同宗。

這不是榮耀嗎,何來尷尬呢?

尬就尬在李白的曾祖父越王李貞(唐太宗的兒子)造武則天的反,然後被沒籍,一方面李白怕別人知道這個事,畢竟犯過法,要是被小人利用,搞不定性命不保;另一方面又怕別人不知道,李白的公開的身份是商人,若是運氣好,李家承認他的宗室身份,那就不用到處低聲下氣的干謁了。

是不是有點進退維谷?!

一個人兒時的境遇,有可能決定他的一生,李白小時候遇到的那個要把鐵杵磨成針的老奶奶,在小李同學的腦海中打下一個烙印,從那時起,他開始逐漸明白,為了理想,無論多難,都得拼!

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湖北,定居安陸,與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宛結婚之後,寫了一首詩《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當中有言,“

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這是李白正式釋出了自己的理想: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

無法確定這個理想是在什麼時候確立的,也許是在李白跟隨老師趙蕤學習《長短經》的時候。

《長短經》是一部跟《戰國策》差不多書,當中引用了不少諸子百家的論著,加上李白又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魯仲連為偶像,所以李白在學習了這本書之後確立了自己的理想抱負,是說得過去的。

問題在於,趙蕤和李白所處的時代,是大一統的太平盛世,這跟春秋戰國很不相同,“

奮其智慧,願為輔弼

”沒錯,“

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卻是不存在的,唐朝建立到李白寫這首詩,已經一百多年了,該大定的早就大定了,該清一的早就清一了。

可以說,李白是在為了一個不存在的理想,瞎耽誤工夫。

但這並不能抹殺李白為了理想所做的努力。

而這這堅持不懈的努力中,遇到的尷尬就多了去了,比如:

他努力的第一步,是要做個官,光靠寫詩是治不了國、平不了天下的。而當時的李白離這個第一步有多遠呢?

答案是連門都進不了。他的成分不好,商人家庭,儘管家裡有礦,卻沒有什麼卵用,商人再有錢,科舉的資格都沒有。

成分不好,那就改變成分,我們不能說李白結婚帶有功利心,他與第一任夫人許宛和最後一任夫人宗姬的結合,客觀上於此有益。

李白結婚後,爺爺許圉師的好友張說,正在當宰相,李白就去找他,希望張說推薦他做官。

張宰相很忙,就派兒子張說接待李白,這個張垍嫉妒李白的才能,不想李白上位,就帶著李白到處閒逛,就是不讓見他爹。

直到張說去世,李白也沒能見到他,干謁自然不從談起,只好回家。

這個張垍不是個東西,後來安祿山打來了,他居然投降了,真小人也!

而宗夫人爺爺宗楚客的母親姓武,跟武則天同族,所以宗楚客在武周朝很拉風,後來李唐恢復,宗楚客站隊韋皇后,而現在的皇帝是唐玄宗,當初他發動唐隆政變,推翻的就是韋后。

李白作為宗楚客的孫女婿,你說微妙不微妙,尷尬不尷尬。

所以,基本上這兩個宰相爺爺,對李白理想的實現,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甚至還可能起了副作用。

當然,後來的唐朝在事實上四分五裂了,李白很興奮,他說這是“猛士奮劍之秋,謀臣運籌之日”,但這,確實李白一生最尬的一次,因為他興奮的上船,卻發現是一條賊船,幾乎沒了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