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科學家和明星比拼收入有意義嗎

2021-11-06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歷史

科學家和明星比拼收入有意義嗎

日前,再聞中國科技界捷報:南京理工大學和四川大學聯合的團隊,研發出一種以蜻蜓翅膀為靈感打造的堅硬而強韌的可修復材料。奇思妙想的仿生複合材料,與初始的材料相比,其剛度提高了3。8倍,強度提高了25倍,應變提高了7。9倍,斷裂韌性則提高了54。3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則在量子通訊領域取得突破,首次實現多模式複用的量子中繼基本鏈路,為高速率、大尺度量子網路建設提供了全新方案。《自然》審稿人認為,這是在地面上實現遠距離量子網路的一項重大成就。

每當科學家取得不凡成就或者某明星醜聞纏身之時,網路便充斥這樣的聲音:幹嗎不把給明星的錢,給我們的科學家呢?更有憤憤者大叫:功勳科學家拿多少錢?憑什麼一個戲子一部電影賺個幾千萬元?

科學家和明星比拼收入,有無意義?演員拍一部戲,投資方估算其帶來的收視率、票房,給予其報酬,是一種商業行為。科學家一般由國家、大學、科研機構支付收入,非商業行為。兩者其實沒有可比性。放眼世界,如科技發達的歐美國家,院士、教授的收入自然也比不上影視明星、體育明星,你不能說人家對科技不重視,國家對科技投入不夠。當然,現在,我們要大力提倡科技成果轉化,讓科學家的辛苦也能轉化成真金白銀,如此,讓科學家能當上股東、老闆,要超越明星收入就非遙不可及了。

可是,立志科研者,註定要擁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若某院士、教授時時盯著錢,其學問必定打上問號。上週,北京大學“數學天才”韋東奕走紅網路,只因其人長相和穿著都很普通,對物質的追求並不多,看起來非常樸素,而這恰恰也是值得科技工作者學習的地方,若過於追求物質的享受,若同時糾結於“明星收入為什麼比我高”,未必能獲得真學問。

前不久,地質學者秦四清的一則博文寫得好:創新難,原創更難,難於上青天。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學者缺乏對“真問題”的發現能力和凝練能力。只有研究真問題,學者才有可能做出真學問。真學問不是表面光鮮而內在虛幻的學術泡沫,而是腳踏實地的新發現新發明;真學問不是誇誇其談的賣弄資本,而是能真正為學術大廈添磚加瓦。學者要做出真學問,只有甘坐冷板凳才能不被紅塵所擾。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