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2021-11-03由 青燈觀史 發表于 歷史

鑑於明定陵發掘帶來的慘痛教訓,中國明令百年之內不主動發掘帝王陵。然而1981年秋天,河南省鞏義市文物部門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一份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北宋皇陵

不主動發掘帝陵早已是考古界的共識,那鞏義文物部為什麼還提出發掘北宋皇陵呢?

原因是當年秋天接連暴雨,致使多處帝王及帝后陵墓的封土塌陷,一些深埋於地下的地宮都暴露了出來,就此事鞏義向國家文物局做了詳細彙報,並趁機提出了發掘的申請。

這公然違背考古禁令的申請透過嗎?意外的是,申請很快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覆:同意發掘一座帝王陵。言外之意,位於鞏義的北宋八座帝王陵可以任選一座。但前提是須由省級部門牽頭,發掘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河南文物研究所肩上。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北宋皇后影視形象

河南文物研究所接到任務後很忐忑,因為他們沒有發掘帝陵的經驗,害怕重蹈明定陵的覆轍。那怎麼辦呢?

經過長久的商議,文物研究所想到了一個折中方案,先發掘一個位於園區的皇后陵以積累經驗,然後再進行帝陵發掘,這個辦法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肯定。

經過詳細考察和勘探後,將發掘目標最終確定在了元德李後陵。

元德皇后李氏是

宋太宗趙匡義的

嬪妃、常山郡王李英之女,大宋第三位皇帝

宋真宗

趙恆的生母,於公元977年病逝,終年34歲。

李氏死時地位並不高,僅是隴西郡夫人,連陪葬宋太宗的資格都沒有。後來宋真宗即位,追封母親為

賢妃

,號為皇太后,諡曰元德。公元1000年,祔葬於宋太宗永熙陵。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北宋皇陵石像生

1981年的暴雨造成李後陵封土臺南部大範圍坍塌,陷坑長十米,寬約有8米,向裡望去地宮頂部清晰可見。

根據文獻記載,宋代帝后等級的陵臺不僅要反覆夯築,而且表面還會塗上硃砂,應該很牢固。為什麼會經受不住一場暴雨呢。這要從歷史上宋陵遭遇講起。。

公元1126年,金兵攻佔北宋都城汴梁,諸帝的陵寢被挖個遍。金人對宋陵並不是徹底破壞。據記載,金軍將領完顏宗翰不但嚴禁士兵劫持陵廟器物,還派人去拜謁了太祖和仁宗。不管金軍是不是果真“遵紀守法”,但,至少給予了表面的尊重。

真正對其進行嚴重盜掘的是偽齊,這是一個金兵在入主中原後扶持的傀儡政權,皇帝叫劉豫。

據傳說

大齊

立國之初,每年須要向

金國

上繳的年貢僅黃金便需一萬五千斤,白銀五萬斤,另外還有數以十萬計的布匹、糧食、牲畜等其他東西,這個數字比起當年

北宋

契丹

的“

歲貢

”還要翻上好幾倍。

當時兵荒馬亂,老百姓民不聊生,加之天災連綿土地歉收,從活人身上刮錢顯然已經不大現實了,所以這

劉豫

便學著

董卓

曹操

溫韜

等前輩的樣子,

索性

把黑手伸向了死人——宋皇陵。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陵前的殘破石人石馬

劉豫為了盜掘宋陵中的寶貝,專門設立了“淘沙官“,這是

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官方盜墓機構”

淘沙官們很盡責,即使被金人盜過的陵墓,也要“二次打撈”,黑話叫“濾坑”。甚至連屍體裡防腐的水銀,也要收集起來。盜完以後還會放上一把火,把盜墓的痕跡和陵寢的建築燒得蹤影全無。

公元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

方庭碩

出使金國,途中拜謁北宋皇陵,親眼目睹了宋陵的慘狀,宋哲宗最慘,曝屍荒野,

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

後來訊息傳到臨安,朝廷裡的遺老們無不潸然淚下,有人羞於前皇被辱,竟拔劍自刎。詩人陸游聞聽這一訊息,曾寫下“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的悲愴詩句。

元朝建立後,

北宋皇陵遭遇更加悽慘,忽必烈命“盡犁為墟”,整個陵園成了一片廢墟。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下令對宋陵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我們管中窺豹,從這方面看,朱元璋確實有再造華夏之功。

中國進入近代軍閥混戰時代之後,中原大地再次失去秩序,一些盜墓賊直接在陵區搭起了帳篷,長期駐紮,公然盜掘,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1981年的暴雨中,李後陵之所以塌陷,就是因為經過了上千年來的多次盜掘,早已經脆弱不堪。既然歷經如此繁複的盜掘,那麼地宮中還有沒文物留存?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發掘會不會徒勞無功?這是發掘之前打在每個考古人心中的問號。

1984年10月15日,李後陵發掘正式開始,根據宋陵建制,考古人員在陵墓南側三十四米處找到了隱藏在地層中的墓道開口,墓道寬3。8米,自南向北持續向地底傾斜,最底部深達15米,相當於5層樓的高度,地宮入口就在墓道的最深處。

墓道填土由青石片,河卵石或碎磚塊混合而成,這是一種防盜措施,這無疑加重了考古人員對的墓道清理難度和進度,直到1985年春天,考古人員才最終接近了地宮入口。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陵墓示意圖

地宮入口寬4。3米,高6米,頂部是磚砌拱形結構,按照普遍古墓葬結構推測,入口前面應有磚砌的封門牆,此時考古人員驚訝的發現,封門牆只剩地面的一兩層,明顯有人從內部拆除,拆除的原因已經無從考證。

封門牆的後面是兩扇碩大的石門,可惜已經倒塌,就那樣靜靜地躺在地上,似乎在向進入墓中的考古人員無聲的訴說著曾經的滄桑和劫難。

跨過封門牆,穿過狹長的甬道,盡頭就是墓室,在燈光的照耀下,考古人員終於看清了這個掩埋於地下千年的秘密場所。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李後陵模擬圖

它外形上完全有別於漢唐陵墓長方形且多室的規制,李後陵墓室是一個單室圓形墓,直徑約8米,墓頂突出,做穹隆狀,猶如一個蒙古包。

太簡陋了!這是給所有人的第一印象。李氏貴為皇太后,陵墓又營建於兒子登上皇位之後,它的簡陋程度與之極不相稱。

大宋皇帝趙匡胤以武將身份奪取皇位,建立大宋,這讓他對武將心存戒備,故確立了重文輕武的立國思想,也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一個在經濟文化上繁盛到前所未有的朝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它的經濟繁榮讓它有能力奢華,但文化的繁盛,卻又讓它選擇了尚簡之風,李後陵的簡陋正是源於此。

墓室中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地方,那就是磚雕特別精美,有著豐富的人物,花,鳥等圖案,無不彰顯著那個時代古代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高超技術水平。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穹頂示意圖

考古人員未來得及欣賞精美的磚雕,就被距離墓室底部12米高的穹頂星象圖所吸引,古人用藍灰把穹頂塗成藍色,象徵深邃幽暗的夜空,藍色之上加諸白點象徵熠熠生輝的星辰,還有一條貫穿穹頂的白線象徵銀河,這一切在燈光的照耀下極其壯觀。

經過統計,墓葬共有三處盜洞,分屬不同的時期。三次嚴重盜擾過後,墓室內所能看得見的除了堆滿了淤土之外,再無其它,意外的是在淤土上部發現了殘留的近現代瓷片,專家分析應該是盜墓賊照明後遺棄的碗

盞。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修復後的瓷器

在接下來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去處理這些淤土,過程中,考古隊員不僅要清理塌落在裡面的墓磚,還要對每一寸泥土都要細緻過篩,這種辦法卻有不小的收穫,發現了不少瓷器殘片,據此修復出數十件瓷器。

淤泥中還陸續發現了一些晶瑩剔透的玉片,這些玉片表面都經過打磨,呈長條形,達到77枚,但只有五枚保持完整,其它大都殘缺。

這些玉片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上面篆刻有文字,雖然由於玉片的破損導致文字缺失嚴重,但經過對所餘文字的解讀,發現玉片所載為諡冊和哀冊兩部分內容。

諡冊是指刻有為帝后上諡詔書的簡冊,元德皇后的“元德”是諡號,那麼諡冊就是對這個諡號的說明和解讀。哀冊是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於玉石木竹之上。

專家為了還原這兩部分內容,專門研究了北宋時期的官方文獻《宋會要輯稿》和《宋大詔令集》。

1981年,鞏義提出了發掘北宋皇陵的申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

墓中玉片

諡冊內容和文獻可以完全對應,然而哀冊文卻與儲存在文獻中的內容完全不一樣,根本就是兩篇不同的文章。

如此嚴肅的國家行為,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疏忽。既然如此,那在葬禮上宣讀的又是哪一篇,如果是文獻記載的版本,為何又在陵墓中埋藏進另一個版本?這當中有何玄機?

可惜玉片缺損嚴重,所餘文字已經無法破解出這背後的秘密,直到今天,它仍然無解。人們或許再也找不到歷史的真相。

1985年8月20日,李後陵發掘結束,它至今是已發掘的宋墓中最大的一座,為了解北宋皇陵提供了豐富而又詳實的的資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