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2021-10-28由 知社學術圈 發表于 歷史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01

NASA火星衛星從空中拍到祝融號身影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在 6 月 6 日的火星衛星影象中,可以看到天問一號著陸器(上)和祝融漫遊車(下)。圖源:NASA

今年5月15日,我國祝融號火星車順利脫離天問一號、降落於火星烏托邦平原,成為繼美國NASA後全球第2個在火星表面放下探測器的國家。目前在火星表面有好奇號、毅力號與祝融號3臺火星車在活動。

6月11日,國家航天局公佈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首批科學影像圖的釋出,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6月6日,NASA火星偵察軌道衛星經過烏托邦平原上空並利用HiRISE儀器拍下高畫質照片,除了看見一片平滑且幾乎沒有巨石的平原,還可以明顯看到天問一號著陸器與祝融號火星車(綠色斑點),後者距離前者約22公尺。火星車南方約50公尺有個明亮沙丘,這種型別以前未被仔細研究過,也許可以作為祝融號探索火星的第一站。此外,火星車北方數百公尺處有個寬200公尺的巨大隕石坑,散落著因撞擊而噴出的岩石,或許是未來一段時間祝融號的研究目標。

一億公里外的邂逅……

小編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588-6

02

Google AI設計晶片的速度遠超人類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新加坡一家微晶片製造廠的潔淨室,圖源:Lauryn Ishak/Bloomberg/Getty

一般來說,晶片的面積是幾十到幾百平方毫米。這麼小的空間內需要容納數千個元件,如記憶體、邏輯和處理單元,再加上幾公里長的超薄電線將這些元件連線在一起。設計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方面之一是“晶片佈局規劃”。這涉及到找出放置這些構件的最佳位置,就像建築師設計建築的內部空間,使其能夠容納所有必需的固定裝置和配件一樣。

設計晶片時,人類晶片設計師通常以整齊的線條排列元件,涉及繪製CPU、GPU和記憶體等元件在晶片的相對位置,之後用幾個月的時間改進這些平面圖設計,但Google的AI則使用更分散的方法設計晶片,並透過深度強化的學習系統不斷提高速度。普通設計師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設計,現在AI可以在6小時內完成,且在功耗、效能、芯片面積等關鍵引數指標上,都優於人類設計的平面圖。這種方法已經被用於設計谷歌的張量處理單元(簡稱TPU),主要用於谷歌基於雲的機器學習應用程式,設計人員正在嘗試把更多型別的設計任務交給AI來做。

對於後發者來說,有些人才已經不用再大量培訓了……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507-9

03

人類的進化導致人類非常依賴水源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人類是最能出汗的靈長類,通常認為,人類高密度的汗腺(也稱為內分泌腺)反映了一種古老的進化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再加上早期人類皮毛的消失,透過汗液蒸發促進了降溫,這使他們更容易在炎熱且樹木稀少的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狩獵和生存,而其他靈長大多類生活在叢林中。

而這種進化適應性的另一面則是,人類是最依賴穩定水源才能生存的物種之一。大大增強的出汗能力會增加人類脫水的風險。脫水超過體重的10%,就會出現嚴重的生理和認知問題甚至死亡的風險。而且到了這個時候,飲水已經不能很快的補充身體的水分,必須進行靜脈補液。

雖然出汗耗水又多又快,但是我們也無法在身體裡預裝更多的水。沙漠駱駝可以喝下和儲存足夠的水,供數週之用。但是如果人類喝太多液體,尿量會迅速增加。我們的腸道大小和胃排空的速度限制了我們補水的速度。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們喝太多水太快,甚至可能會破壞我們的電解質平衡並發展低鈉血癥——血液中鈉含量異常低——這與脫水一樣致命,甚至更加致命。

人類的身體和人類發明的機器一樣,都需要不斷補充冷卻劑。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uman-evolution-led-to-an-extreme-thirst-for-water/

04

應對氣候危機的措施很可能危及生態系統

NASA火星軌道衛星偶遇“祝融號”| 近期科技趣評

桉樹林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聯合釋出了一份報告,認為目前人們解決氣候危機的許多急就章的作法,會破壞生態系統,可能會為人類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撰寫報告的50位科學家稱現在全球對氣候變化的“快速修復”方法,有危害大自然的風險,包括錯誤的植樹和大規模生物能源作物。這類例子很多,如在巴西,為了實現重新造林目標,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稀樹草原大量種植桉樹和松樹等單一栽培種,這種森林容易受到極端天氣或植物害蟲爆發的影響,導致一季節內、一次乾旱、一次熱浪就會失去整個森林。這種“迫在眉睫的生態災難”,會破壞當地生態系統和當地居民的生計。

另一個例子是歐洲發展生物燃料,後來才發現這會導致森林砍伐和食品價格上漲。美國東南部發展的生物能源木屑顆粒產業,同時有汙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風險。還有一些明顯的破壞自然行為,例如太陽能農場,勢必會侵蝕野生動物棲息地。

科學家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氣候危機重要性掩蓋生物多樣性危機,也許是因為氣候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更加可怕。但是我們必須將氣候、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視為整體系統,採取更合理的措施,才能應對當前災難。

理性的自負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7425311?fbclid=IwAR0o5Y4TA8euvshmqBZt7RSQglKnMLvs_IWzzySQrPlqCLVTVsfOMzMkms8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