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拍到的這株盆栽,讓我置身山間

2021-10-25由 朱子先生按快門 發表于 歷史

拍到的這株盆栽,讓我置身山間

圖/文:朱子先生

拍攝引數

拍攝裝置:Canon EOS 5D Mark 3+70-200mm f/2。8

拍攝地點:廣州陳家祠

拍攝時間:2019。05。30

拍攝過程及思路

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已經有兩個多月了,那是五月底的一天,天上下著點小雨,我去了陳家祠。

說起來比較有意思,那天我帶了相機和兩支鏡頭。而這兩隻鏡頭又是差別非常大的兩隻—— 一支是廣角鏡頭,一直是長焦鏡頭。

如果你對攝影稍微有一點了解的話,應該知道廣角鏡頭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拍到特別廣的範圍,而且會產生一些變形;而長焦鏡頭造成的效果則是虛化特別好,能把很遠地方的物體拉近拍,所以也叫望遠鏡頭。

陳家祠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它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儲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是清朝時候的祠堂。也就是說,這裡風景基本上都是室內建築。

在這裡是拍不到很大場景的,也沒有特別遠的場景需要拉近,所以用廣角和長焦鏡頭都是一種挑戰。(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廣角和長焦都是用來拍

那種

大自然廣闊的山水。)

既然是挑戰,乾脆就給自己佈置一個任務吧。由於只帶了一個相機和兩個鏡頭,來回換鏡頭,也非常麻煩,所以我就告訴自己,要不然就走兩遍好了,每一遍用不同的鏡頭拍。

事實證明,這樣的確可以帶來很多驚喜——由於鏡頭的特性不同,所以能拍的場景以及出來的效果,差距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第一遍先用長焦鏡頭拍。捕捉到的全都是那些離得比較遠一點的物體或者是一些非常細小的元素,比如房頂上雕塑的區域性,比如一個走廊裡遠處走來的人,比如空氣中飄著的雨絲。

當這一遍走完之後,已經得到了不少滿意的作品,但還要換鏡頭再走一遍。

第二遍用廣角鏡頭拍。依然用廣角鏡頭拍剛才的那些物體,出來的效果大大不同。還有一些非常適合廣角鏡頭拍的場景,比如它可以把一個室內場景完全容納進去。

這其實就相當於把一個景點逛了兩遍,每次有不同的關注點,每次能發現不同的美感。

這張圖中拍到的綠植也是這樣,分別用了兩個鏡頭都拍了綠植,但是效果不同。這張是用長焦鏡頭拍的。由於鏡頭可以推的很近,而且又要把物體拍全,所以我的拍攝距離就比較遠,往後退的時候還踩到了草坪裡。

長焦鏡頭不會產生什麼變形,所以這張圖拍出來是橫平豎直的,包括背景裡的那些磚,你看,都是平的。(所以在拍的時候不僅要注意你的主體,還要注意背景中的元素,它們有可能會給你增加減分項。)

長焦鏡頭會有比較好的虛化效果,所以當我把鏡頭對準前邊的這一枝綠植的時候,後邊的葉子就會有一些虛化。

在構圖上,我把這株綠植的根部放在了畫面的三分之一處——還有更多的枝條是向右伸展的,我要讓這些枝條有伸展的空間。

這個三分法,也是攝影中最常用到的一個構圖法則,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不要把主體放在畫面的正中間。設想一下,如果這張圖把植物的根部放在了畫面的正中間,那會不會顯得左邊少而右邊多呢?

可能你還會注意到,我基本上沒有拍到花盆,這是因為這株植物的根部已經比較粗大了,而且根部整體呈三角形,畫面是比較穩定的——如果這是一株比較細的植物根莖,那我可能就會拍到花盆,讓畫面的下部更穩定,重心更向下。

更多聯想

我不太喜歡養寵物,也不太喜歡養花草,它們是生命,我怕跟它們產生感情

連結

,怕看它們的生命過程,我自以為這樣會活的更自在,更少一點束縛。不過,我喜歡看別人的盆栽。

第一次從盆栽裡感覺到自己置身山間,是在高中。高中的學習非常累,但還是有同學有閒情逸致,養了一盆文竹,放在窗臺上。有天中午吃完飯,我趴上去近距離觀察,發現那葉子的邊緣線條真好看,而枝叉處,彷彿是可以無限接近的,一瞬間就感覺自己像在山裡,就坐在那棵樹的枝叉上吹風。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原來,古人說的一花一世界,不是假的啊。

拍到的這株盆栽,讓我置身山間

圖/文:朱子先生

我是教攝影的朱子先生,這是我今年的第197張照片,希望你能喜歡。

如果喜歡攝影,歡迎加我好友交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