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金剛川》裡的一穗玉米談“秸稈打狼”

2021-10-08由 傻狍子R 發表于 歷史

從《金剛川》裡的一穗玉米談“秸稈打狼”

《金剛川》講的是中國軍人和一座橋死磕的故事。“金剛川上的人橋”,或許能成為今年團建活動最火的口號。而我,對《金剛川》的關注點,聚焦到了一穗玉米上。

電影是不會浪費一個鏡頭的。在炮兵排長張飛和班長關磊的故事中,有一穗玉米,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張飛被關磊換到第二炮位,他仔細清點了剩餘炮彈後,發現根本沒有關磊說的100多發。就在張飛扒拉著彈藥箱裡的空彈殼時,一邊的戰士遞給他一穗玉米。第二個鏡頭是,他回到第一炮位,把用布包著的玉米遞給了師傅關磊。

從《金剛川》裡的一穗玉米談“秸稈打狼”

在這裡,玉米是電影的意向。那麼,我們來設想一下,管虎想從這兩個玉米鏡頭裡表現什麼呢?表面上看,條件艱苦,師徒情深;再往深裡看看呢?我理解最少有兩層意思。

第一,《金剛川》,是一場秸稈打狼的戰役。戰場設在廣袤的玉米地裡,到處可見成熟的玉米,也絕對不缺打狼的秸稈。《金剛川》裡,實際的火力對攻是“喀秋莎”和“喪門神”的戰爭武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蘇聯手裡的一根秸稈,用來制衡“美帝國主義豺狼”。但是,秸稈打狼,秸稈雖然實力不強,但作用很關鍵,在雙方都互相試探不摸底細的情況下,如果運用得好,秸稈不比槍桿差。第二,玉米是堅強的後盾。彈藥沒有了,最少還有玉米。戰士遞過來的玉米,在玉米地裡隨手可掰,最少讓穿著單衣上前線的戰士們,還能填一填肚子。抗美援朝戰爭,從來都是一場人民戰爭,廣袤的土地和成熟的玉米都是人民基礎,有了人民這個大後方,沒有打不贏的戰爭。

《金剛川》是一場中國人民將“不可能”當做最強武器來打的硬仗。

從《金剛川》裡的一穗玉米談“秸稈打狼”

從電影的意向談,“橋”當然是第一意向物。一個17、18歲的年輕戰士,他說,我們的心裡就只有這座橋。有了這座橋,就有了全國人民的幸福生活。這“橋”是什麼?是連線幸福的橋樑,是中國軍人打不死的軍魂,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不可能”奇蹟。

從電影最激烈的一場中美正面戰爭來看,張飛失去了師傅,失去了戰友,失去了第一炮位,他要給那些尚未走遠的靈魂看看,中國軍人不輸。而美國飛行員史密斯也失去了戰友,他也要討回一條命。戰鬥機和高射炮,兩個急紅眼的軍人,天地之間短兵相接,毀滅式對戰,狹路相逢勇者勝。《三國演義》裡張飛大鬧長坂坡,成為不可思議的傳奇——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此時,金剛川上的張飛,何嘗不是膽氣、勇氣和豪氣的象徵?中國自古“家國天下”,抗美援朝無數戰士保家衛國的忠義勇猛在張飛的形象塑造上得到集中體現。

金剛川上的人橋,歷史從不會忘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