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2021-09-29由 超級視場 發表于 歷史

在網上提起明朝,很多人都敬佩不已,認為這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王朝,其中最讓人欽佩的莫過於那段流傳甚廣“大明祖訓”:

“大明朝從今往後,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堂堂大明確實是威武無比,從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到崇禎帝吊掛歪脖子樹,大明這兩百年,始終在血與火的纏鬥中不死不休。

只是這句話到底成色幾何?網上卻一直爭論不休。

這明朝祖訓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朱元璋

所謂的大明祖訓一般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訓》,其主要內容是朱元璋為鞏固朱明天下而對子孫後代所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以此來約束皇室子孫的行為。

《皇明祖訓》初名《祖訓錄》,始纂於洪武二年,六年書成,後又加修訂;並於洪武二十八年重定,更名為《皇明祖訓》。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皇明祖訓

那麼這句話是否出自於《皇明祖訓》呢?我們先從邏輯上分析一下啊。

首先是從“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開始,朱元璋的應天府,也不能說是國門啊,長江也不是明朝的北境?

好歹南宋的北境是淮河,大明朝連南宋都不如了嗎?

下一句是“君王死社稷”,仔細向開國君主說出話,似乎有點不太吉利,這也太喪氣了吧?!

作為皇帝,心裡想的應該是自己子孫後代代代做皇帝“千秋萬世直到永遠”,哪來的就“君王死社稷”了。

這樣分析得七七八八,您覺得朱元璋會這樣說嗎?

事實也是如此,《皇明祖訓》這書裡面壓根就沒有那些“不和親,不賠款……”之類的內容。

實際上,終明一代,沒有任何一個皇帝發表以上言論。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有明一朝,與上述“大明祖訓”最為接近的大概就是明代正德十六年進士敖英在其撰寫的《東谷贅言》中的如下片段: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其來朝貢,則以恩禮待之。其朝鮮、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羅、滿剌加諸國,烏思藏、童卜韓、胡奴兒於諸司,朵顏,赤斤、阿端、卜剌罕諸衛,奉法尤謹,朝廷待之,恩禮亦有加焉。嗚呼,盛哉!

這話確實很霸氣,不過這更多隻是敖英個人言論,不能代表朝廷與皇帝的意志,更非什麼大明祖訓。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東谷贅言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裡面並沒有出現大家津津樂道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兩句話。

事實上,這兩句話另有出處。

“天子守國門”來源於著名的清史專家閻崇年2004年編寫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

該書在描寫咸豐皇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時,將明清拿來作對比:

“咸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準備逃跑。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社稷危難之時,既不遷都逃跑,也不巡狩圍獵,而是發出“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的哀嘆,登上煤山,自縊而死。可是,咸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豐皇帝鑄成了歷史之大錯、特錯!”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閻崇年教授

而“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則出自《禮記》。

《禮記·曲禮下》:

“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禮記

由此可見,所謂的“大明祖訓”並不存在。

不過老朱家雖然沒有這樣說,但是卻是這樣做的。

當年朱元璋還在做吳王時,就喊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句口號。

可以說明朝還沒有建國時,對外強硬的態度就被刻印在DNA裡。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祖訓真就這麼霸氣?

朱元璋

後來建國以後,這種強硬作風繼續為他的後世所傳承。

有明一代,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在這段距今並不遙遠的歷史裡,卻是數不盡的風雨。

鬥爭,是大明的宿命。

兩百年間,兵鋒所指,從蒙古,韃靼,瓦剌到女真,卻是處處殺機的驚心動魄。既有馳騁大漠,飲馬捕魚兒海的豪邁,又有土木堡變,皇帝北狩的屈辱,既有既跨過鴨綠江,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的豪邁,又有薩爾滸一役有心殺賊的無力迴天。

明朝的歷史總是如此的鮮活與有趣。

只是到最後龍爭虎鬥,轉瞬即逝,塵歸塵 土歸土,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歷史在輪迴裡反覆。

只可嘆: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頂部